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五个对接”教学实践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的建设的重要思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探索有利于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才能有效开展。
【关键词】解读 基础 模式 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94-01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要求各类职业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解读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一语道破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期待,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是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该培养出能够适应一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专业是应该和行业、企业岗位相适应的。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直接成才。目前的人才培养程序是学校-顶岗-就业三步走,其中,顶岗是学生从学习走向工作的缓冲环节,是实现知识向工作能力迁移、学生身份向工作一线技术人员转变、学习过程向工作过程转变、学习任务向工作任务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及实践中,如果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思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培养转变身份意识,将会调动学生深层次的知识探索意识。
二、增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实效性的基础
1.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为理论基础,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活动。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能适应一定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开展教学实践探索要实现几个目标的对接。
(1)要注重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接。目前众多的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逻辑体系,组建教学内容,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目标为教学目标。但是,在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调整教学目标及过程设计思路,变教学知识目标为工作任务目标,以工作任务目标为引领,工作完成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在“目标引领、过程落实、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环节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接有利于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2)要注重知识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基于“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学习即是工作,工作即学习,从类比角度看,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念一脉相承。
(3)要注重技能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工作目标的直接要求是工作者要具备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要围绕工作问题解决所需的技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表面需求,是显性的),并在训练中、对规范和相关知识(内在需求,是隐性的)不断强化。
(4)要注重情感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在组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多种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中职的学生,如果没有端正的学习意识,再好的情景、再好的模式,也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地投身学习中,再好的教学组织,也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5)要注重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的对接。教学环节转变为工作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改变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专项专业技能,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几种实践模式和做法
1.在教学情境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学校教学和实训环境中实施。根据特定的企业、行业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编制学习流程,组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2.在工学交替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中实施。利用企业工作项目,开展教学实践;拟定学习项目,设计工作过程,利用学习项目的组织,拟补企业工作项目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3.在企业实践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企业环境中实施。学习目标立足于企业工作目标,而高于企业目标,具有一定适合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
四、保障条件
1.教材的内容要求。教材理论知识要具备学科科学性(全面)、具备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和行业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具备实用性(直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具备拓展性(知识、技能紧密围绕某项职业岗位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前瞻性)。
2.教师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能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突出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全面落实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制度,校本培训制度,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化、运作规范化、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组织开展可行性活动。
3.有效的教学行政管理或科研组织。在成熟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实践,需要必要的教学行政管理,保障实施的实效性。在探索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征集实施骨干教师(具备一定素质)开展教学,组建项目研究团队为实践教师制定行动计划、帮助实践总结和调整、同时对“对接”的教学实践,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和理论化的研究。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学改良实践,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于促进教师发展,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优,让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更多的创优、创新、创业型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解读 基础 模式 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94-01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要求各类职业学校,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解读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一语道破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期待,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是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该培养出能够适应一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专业是应该和行业、企业岗位相适应的。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直接成才。目前的人才培养程序是学校-顶岗-就业三步走,其中,顶岗是学生从学习走向工作的缓冲环节,是实现知识向工作能力迁移、学生身份向工作一线技术人员转变、学习过程向工作过程转变、学习任务向工作任务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及实践中,如果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思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培养转变身份意识,将会调动学生深层次的知识探索意识。
二、增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实效性的基础
1.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为理论基础,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活动。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能适应一定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2.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开展教学实践探索要实现几个目标的对接。
(1)要注重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接。目前众多的教材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逻辑体系,组建教学内容,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目标为教学目标。但是,在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调整教学目标及过程设计思路,变教学知识目标为工作任务目标,以工作任务目标为引领,工作完成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在“目标引领、过程落实、体验完成工作任务”的环节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教学目标和工作目标对接有利于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2)要注重知识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基于“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学习即是工作,工作即学习,从类比角度看,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念一脉相承。
(3)要注重技能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工作目标的直接要求是工作者要具备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要围绕工作问题解决所需的技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表面需求,是显性的),并在训练中、对规范和相关知识(内在需求,是隐性的)不断强化。
(4)要注重情感目标和工作目标的对接。在组织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多种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不尽科学,但是中职的学生,如果没有端正的学习意识,再好的情景、再好的模式,也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地投身学习中,再好的教学组织,也不能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5)要注重教学环节与工作流程的对接。教学环节转变为工作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改变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专项专业技能,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几种实践模式和做法
1.在教学情境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学校教学和实训环境中实施。根据特定的企业、行业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编制学习流程,组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2.在工学交替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中实施。利用企业工作项目,开展教学实践;拟定学习项目,设计工作过程,利用学习项目的组织,拟补企业工作项目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3.在企业实践中构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模式,在企业环境中实施。学习目标立足于企业工作目标,而高于企业目标,具有一定适合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
四、保障条件
1.教材的内容要求。教材理论知识要具备学科科学性(全面)、具备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和行业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具备实用性(直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具备拓展性(知识、技能紧密围绕某项职业岗位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前瞻性)。
2.教师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与知识技能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突出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全面落实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制度,校本培训制度,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化、运作规范化、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组织开展可行性活动。
3.有效的教学行政管理或科研组织。在成熟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实践,需要必要的教学行政管理,保障实施的实效性。在探索的条件和实践模式中,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征集实施骨干教师(具备一定素质)开展教学,组建项目研究团队为实践教师制定行动计划、帮助实践总结和调整、同时对“对接”的教学实践,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和理论化的研究。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学改良实践,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于促进教师发展,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优,让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更多的创优、创新、创业型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