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德育论中,人们往往把德育方法称为小方法,而把德育模式称为大方法,其实这种称法并不完整。在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理查德·H·哈什等著的《道德教育模式》中指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由此,我们发现德育模式不仅是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目的,也不仅是德育内容、德育理论;实际上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特殊组合方式,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理论化的操作样式。可以说,德育模式是以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为指导,在长期德育实践中,围绕着某一特定的目标采用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它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既不是一种对德育所作的纯理论的研究,也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用一种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以成熟的经验来丰富理论的操作样式。
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较普遍地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班级、团(队)等组织和家庭的渠道来进行德育活动,主要采取教师说教的方式,具有重视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的培养等特点。我们不能否认该德育模式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良好行为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向人类社会提出的挑战,面对着我国社会日益迫切的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学校德育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在人们面前。作为能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我们的学校德育是否满足了这一需要?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面对社会中多元价值的冲击,学校培养出来的“听话”、服从纪律的学生却无所适从,这暴露了学校德育的最大不足:学生道德素质中极重要的道德思维判断习惯及其能力没有提到培养和提高,而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无法发挥它有效功能的最大障碍。
学校德育何处去?人们开始思索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并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们不仅立足国内,从国情出发去反思传统的德育理论,也开始放眼世界,研究并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成就。下面,我就西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及其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的运用发展作简要的分析。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把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美国道德心理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经过大量实践形成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要代表,该模式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最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威尔逊和美国的杜威等。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该模式给学校带来了积极的促进意义,它不仅解决了道德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也为如何做提出了方法论的指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也因此在美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模式强调必须遵循发展性的道德原则,强调社会中存在着文化上具有普遍性的基本道德价值,而且这些基本的道德价值表现为一个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而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授这些基本的人类价值,来促进人的道德发展。该模式中的德育内容,即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道德方面的进展——主要是道德判断的发展,培养其道德敏感性。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叙述某些带有道德两难问题的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带动学生以讨论、研究、角色扮演等形式在直接的道德教育中进行,其核心内容是教育者设计一定道德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包含的两难问题进行讨论,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推动其道德判断的发展。但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真理一样,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第一、该模式对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关于道德发展不可逆的假设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而且该划分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倾向和男子主义倾向。不完全适应其它文化和女性道德判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二,该模式过于注重认知的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习惯等因素,而且把根本应很重要的道德行为培养放在从属的地位,使德育无法实现知行合一;第三、在对道德判断力的理解上没有明确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它们混淆了。
近几年来,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被国内不少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并在一些学校德育中得以运用,在一些德育教材或资料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通过编制问题来引发受教育者讨论的情况。但由于这种主要以讨论法为主构成的,且奠基于外国文化价值的模式本身不能成为我国在教育中可以被采用的独立的德育课程,所以在我国,人们更多地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有效实现德育效果的方法来采用。可以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传统的重行为习惯培养这一德育模式来说是极好的补充,它可以弥补我国传统学校德育的一些不足;可以提高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这种充分吸纳学生参与,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德育模式,可以改变我们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低效德育方法,也符合强调学生个性发挥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目标。
那么,在我国运用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运用该模式进行德育时应注重受教育者知、情、行的统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主要关心学生道德推理过程,尽管这种推理也考虑到了情感和行为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但这三者的关系在其理论中并不十分清楚,“情”和“行”也并未被强调,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作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促进道德水平提高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共鸣,并指导、督促他们将判断与推理付诸行动。
第二、正确设计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好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或情境可以由教育者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来设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必须能包含某一特定的社会规则。应围绕一些基本的道德范畴或价值观念来组织、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所提供的推理水平应是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即创造最近发展区,走在学生道德发展的前面。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应掌握讨论的技巧,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并在讨论中善于发现问题,将讨论推向深入,真正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绝不能将讨论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也不可以在讨论前先向学生暗示、给予标准或唯一答案,从而使讨论失去意义。
第三、正确看待柯尔伯格关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划分阶段。教育者可以参考柯尔伯格的道德测量表预测、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并根据这一结果设计实施问题的讨论,但绝不可以滥用这种阶段划分给学生分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而不是将他们归类停留在某一阶段上。
第四、教育者应加强学习,认识运用该模式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中关于学生推理水平、判断水平的测量评分系统相当复杂,而且该模式是基于不同于我国文化的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真正掌握并运用该模式必须学习了解其理论基础,在实践操作中将其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背景结合,发挥它具有的对学生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培养的长处。
第五、教育者在运用该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正确看待自己的作用。教育者所担负的主要责任是以现在的社会道德为指导,帮助受教育者思考真正的道德冲突之所在,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的适当性,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前后矛盾或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教育者不仅要质疑善辩,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并循循善诱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逐渐向更高阶段发展。可以说,在整个德育实践中,教育者要担当起学生的道德问题讨论的指导者、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以及社会道德观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等的责任。
总之,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德育实践策略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决定了它只有同其它德育模式结合才会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目前在我国的学校德育中,教育者要大力加强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地进行道德理论、德育理论的研究,参考西方的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模式,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德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较普遍地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班级、团(队)等组织和家庭的渠道来进行德育活动,主要采取教师说教的方式,具有重视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的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的培养等特点。我们不能否认该德育模式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良好行为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向人类社会提出的挑战,面对着我国社会日益迫切的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学校德育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在人们面前。作为能适应社会进步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我们的学校德育是否满足了这一需要?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面对社会中多元价值的冲击,学校培养出来的“听话”、服从纪律的学生却无所适从,这暴露了学校德育的最大不足:学生道德素质中极重要的道德思维判断习惯及其能力没有提到培养和提高,而这也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无法发挥它有效功能的最大障碍。
学校德育何处去?人们开始思索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并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探索中,我们不仅立足国内,从国情出发去反思传统的德育理论,也开始放眼世界,研究并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成就。下面,我就西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及其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的运用发展作简要的分析。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把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美国道德心理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经过大量实践形成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要代表,该模式被誉为“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最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威尔逊和美国的杜威等。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该模式给学校带来了积极的促进意义,它不仅解决了道德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也为如何做提出了方法论的指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也因此在美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模式强调必须遵循发展性的道德原则,强调社会中存在着文化上具有普遍性的基本道德价值,而且这些基本的道德价值表现为一个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而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授这些基本的人类价值,来促进人的道德发展。该模式中的德育内容,即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道德方面的进展——主要是道德判断的发展,培养其道德敏感性。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叙述某些带有道德两难问题的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带动学生以讨论、研究、角色扮演等形式在直接的道德教育中进行,其核心内容是教育者设计一定道德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包含的两难问题进行讨论,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推动其道德判断的发展。但正如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真理一样,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第一、该模式对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关于道德发展不可逆的假设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而且该划分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倾向和男子主义倾向。不完全适应其它文化和女性道德判断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二,该模式过于注重认知的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习惯等因素,而且把根本应很重要的道德行为培养放在从属的地位,使德育无法实现知行合一;第三、在对道德判断力的理解上没有明确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它们混淆了。
近几年来,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被国内不少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并在一些学校德育中得以运用,在一些德育教材或资料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通过编制问题来引发受教育者讨论的情况。但由于这种主要以讨论法为主构成的,且奠基于外国文化价值的模式本身不能成为我国在教育中可以被采用的独立的德育课程,所以在我国,人们更多地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有效实现德育效果的方法来采用。可以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传统的重行为习惯培养这一德育模式来说是极好的补充,它可以弥补我国传统学校德育的一些不足;可以提高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这种充分吸纳学生参与,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德育模式,可以改变我们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低效德育方法,也符合强调学生个性发挥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目标。
那么,在我国运用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运用该模式进行德育时应注重受教育者知、情、行的统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主要关心学生道德推理过程,尽管这种推理也考虑到了情感和行为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但这三者的关系在其理论中并不十分清楚,“情”和“行”也并未被强调,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作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促进道德水平提高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共鸣,并指导、督促他们将判断与推理付诸行动。
第二、正确设计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好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或情境可以由教育者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来设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必须能包含某一特定的社会规则。应围绕一些基本的道德范畴或价值观念来组织、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所提供的推理水平应是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即创造最近发展区,走在学生道德发展的前面。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应掌握讨论的技巧,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并在讨论中善于发现问题,将讨论推向深入,真正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绝不能将讨论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也不可以在讨论前先向学生暗示、给予标准或唯一答案,从而使讨论失去意义。
第三、正确看待柯尔伯格关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划分阶段。教育者可以参考柯尔伯格的道德测量表预测、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并根据这一结果设计实施问题的讨论,但绝不可以滥用这种阶段划分给学生分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而不是将他们归类停留在某一阶段上。
第四、教育者应加强学习,认识运用该模式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柯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中关于学生推理水平、判断水平的测量评分系统相当复杂,而且该模式是基于不同于我国文化的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要真正掌握并运用该模式必须学习了解其理论基础,在实践操作中将其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背景结合,发挥它具有的对学生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培养的长处。
第五、教育者在运用该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正确看待自己的作用。教育者所担负的主要责任是以现在的社会道德为指导,帮助受教育者思考真正的道德冲突之所在,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的适当性,找出他们思维方式中前后矛盾或不当之处,并发现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教育者不仅要质疑善辩,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并循循善诱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逐渐向更高阶段发展。可以说,在整个德育实践中,教育者要担当起学生的道德问题讨论的指导者、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以及社会道德观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等的责任。
总之,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德育实践策略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决定了它只有同其它德育模式结合才会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目前在我国的学校德育中,教育者要大力加强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地进行道德理论、德育理论的研究,参考西方的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模式,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德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