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关键。这种引导不是即兴的,而是在平时训练中培养出来的。笔者从近十年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了几种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策略。
一、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有“疑”敢“问”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离不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授课时,教师的心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心情,所以只有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问。因此,在课堂上,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面对内向的学生时,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教师就应给予表扬。记得有一次,笔者在黑板上书写“糟蹋”一词时,把“蹋”字写成了“踏”字。这时,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指出了笔者的错误。笔者真诚、热情地表扬了他,使这位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问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时,经常会下意识地说:“你懂什么……要以老师说的为准……不要乱问……上课要好好听讲……”再加上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者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会因势利导,扩大学生提问的空间,采取丰富的学习形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找,从而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如在上课前,笔者经常会抽出三分钟,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先请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学生走上讲台,然后让其他学生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向他提三个问题。如果这位学生能全部回答出三个问题,他就拥有向全班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的权利。哪位学生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1~2分钟的节目。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问题于情境中,他们既敢问、乐问,又会问、善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质“疑”会“问”
如果说环境的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那么正确的提问方法则能让学生从提问中获取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呢?笔者从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1.对课文标题进行提问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笔者先在黑板上板书“花生”一词,然后出示一个带皮的花生,问学生:“你们都吃过花生吧?谁能介绍一下花生的味道或者用途呢?”当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笔者趁机引入教学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落花生》吧。”接着,笔者在“花生”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落”字。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叫‘落花生’?什么是‘落花生’呀?‘落花生’长什么样子的?”……接下来的教学便水到渠成,笔者告诉学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之后而生果,所以植物学上又称它为‘落花生’。”
2.对书中的插图进行提问
现在的语文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理解课文大有帮助。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实,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来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从插图中发现问题,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3.对矛盾处进行提问
有些课文常有看似矛盾实则精彩之笔的描写,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疑惑时,应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一枚金币》时,有位学生提出:“父亲扔了三次金币。前两次,他的儿子都是笑了笑就跑开了,为什么第三次就受不了了呢?”笔者启发学生结合提问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因此,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鼓励学生多提问,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洪家嘴中心小学)
一、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有“疑”敢“问”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离不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授课时,教师的心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心情,所以只有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问。因此,在课堂上,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面对内向的学生时,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教师就应给予表扬。记得有一次,笔者在黑板上书写“糟蹋”一词时,把“蹋”字写成了“踏”字。这时,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指出了笔者的错误。笔者真诚、热情地表扬了他,使这位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问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时,经常会下意识地说:“你懂什么……要以老师说的为准……不要乱问……上课要好好听讲……”再加上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者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会因势利导,扩大学生提问的空间,采取丰富的学习形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找,从而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如在上课前,笔者经常会抽出三分钟,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先请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学生走上讲台,然后让其他学生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向他提三个问题。如果这位学生能全部回答出三个问题,他就拥有向全班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的权利。哪位学生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1~2分钟的节目。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问题于情境中,他们既敢问、乐问,又会问、善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质“疑”会“问”
如果说环境的影响可以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那么正确的提问方法则能让学生从提问中获取知识。如何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呢?笔者从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1.对课文标题进行提问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笔者先在黑板上板书“花生”一词,然后出示一个带皮的花生,问学生:“你们都吃过花生吧?谁能介绍一下花生的味道或者用途呢?”当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笔者趁机引入教学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落花生》吧。”接着,笔者在“花生”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落”字。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叫‘落花生’?什么是‘落花生’呀?‘落花生’长什么样子的?”……接下来的教学便水到渠成,笔者告诉学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之后而生果,所以植物学上又称它为‘落花生’。”
2.对书中的插图进行提问
现在的语文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对学生理解课文大有帮助。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其实,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来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从插图中发现问题,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3.对矛盾处进行提问
有些课文常有看似矛盾实则精彩之笔的描写,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疑惑时,应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一枚金币》时,有位学生提出:“父亲扔了三次金币。前两次,他的儿子都是笑了笑就跑开了,为什么第三次就受不了了呢?”笔者启发学生结合提问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因此,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鼓励学生多提问,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洪家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