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挑战,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又逢清明,让我们一起了解有关清明节的知识,感受传统节日强大的凝聚力和其承载的深厚的民族情感。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别国。一次,在流亡途中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得知了肉的来源之后,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但介子推不邀功,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以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可在绵山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放声恸哭。后来,人们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如今,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诗中清明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惟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并由此产生许多习俗。诚如古书《岁时百问》所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如果我们把春天比做一位少女,立春时她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而到了清明,已由豆蔻年华长成二八靓女,楚楚动人。此时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房间憋闷了一冬的人们,顿觉“无边光景一时新”。于是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南宋诗人吴帷信曾做诗一首,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除了踏青,还有许多有趣的游乐活动。文人雅士们喜欢把酒而歌,妇女们喜欢荡秋千,男人们喜欢斗鸡、踢球,小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唐朝诗人韦庄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中就勾画了清明游乐的欢快景象: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然而清明前后,也不都是风和日丽,有时会下起一阵蒙蒙细雨,给清明增添了另一种情趣,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描写的就是此情此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插柳也是广泛流传的习俗,清明这一天人们在房前屋后、井台渠旁插上柳条,寓意祈盼吉祥如意,这大概就是“井井有条”这一成语的原始含义。此习到了明清时代,演变成植树活动。江浙一带有些地区还有女子清明时将嫩柳枝盘成环戴在头上,希望自己能青春永驻。
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挑战,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又逢清明,让我们一起了解有关清明节的知识,感受传统节日强大的凝聚力和其承载的深厚的民族情感。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别国。一次,在流亡途中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得知了肉的来源之后,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但介子推不邀功,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以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可在绵山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放声恸哭。后来,人们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如今,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诗中清明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惟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并由此产生许多习俗。诚如古书《岁时百问》所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如果我们把春天比做一位少女,立春时她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而到了清明,已由豆蔻年华长成二八靓女,楚楚动人。此时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房间憋闷了一冬的人们,顿觉“无边光景一时新”。于是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南宋诗人吴帷信曾做诗一首,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除了踏青,还有许多有趣的游乐活动。文人雅士们喜欢把酒而歌,妇女们喜欢荡秋千,男人们喜欢斗鸡、踢球,小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唐朝诗人韦庄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中就勾画了清明游乐的欢快景象: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然而清明前后,也不都是风和日丽,有时会下起一阵蒙蒙细雨,给清明增添了另一种情趣,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描写的就是此情此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插柳也是广泛流传的习俗,清明这一天人们在房前屋后、井台渠旁插上柳条,寓意祈盼吉祥如意,这大概就是“井井有条”这一成语的原始含义。此习到了明清时代,演变成植树活动。江浙一带有些地区还有女子清明时将嫩柳枝盘成环戴在头上,希望自己能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