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风云变幻岁月中长大的一代,总喜欢将自己的经历视作财富,另一面又怀着羡慕或者妒忌,理所当然认为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孩子应当“幸福地成长”。在绝大多数年轻人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中,贫穷、腐败、麻木、残忍等社会病以其无可阻挡的势头对少年进行的“成人洗礼”,他们应该比谁都不陌生。
秘鲁当代文学大师巴尔加斯·略萨动笔写《城市与狗》的时候,年方22岁。书中引用了法国左翼作家保尔·尼桑的一句话:“我曾有过20岁。我不同意任何人说那是最美好的年华。”如果说我们在1990年代的美剧里为“成长的烦恼”会心一笑,那么从年轻的略萨笔下看到的,恐怕更接近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那种成长的无从言表的剧痛。
故事以一所军事学校为背景。同大多数未成年人聚集地一样,该校在外人和少年眼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家长们将这里视作让孩子们得到磨炼、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地方。少年们却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新生刚A校就要遭受“洗礼”,从财物到自尊,遭到全方位的抢劫和凌辱;等新生升入高年级,同样继承“传统”欺压低年级;抽烟、喝酒、聚赌、偷窃、拉圈子、群殴、装病请假、越墙出逃、嫖娼,甚至偷考卷买卖试题都是家常便饭,大部分教官毫不知情,协助管理的士兵视而不见。直到一个绰号“奴隶”的少年在演习中被枪杀,他唯一的朋友阿尔贝托终于挺身告发……
即将暴露的丑闻终于不了了之,社区张开双臂,欢迎这些从军事学校毕业的年轻小伙子。他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甚至不乏温馨一面,个性中的残暴、疯狂和邪恶仿佛只是一种在军校环境下爆发出来的青春期综合征,涂上时间的药膏后自然痊愈,继而甚至被遗忘。只是当初那个唯一没有做过任何坏事的男孩,死在了军事演习中,他暗恋的女孩,则与心地亦有纯良一面的凶手喜结良缘。 和许多作家的成名作一样,《城市与狗》也布满了略萨个人经历的痕迹。如他在前言中所说:“为了编写故事,我首先得成为孩童时期的阿尔贝托、‘美洲豹’、山里人卡瓦、‘奴隶’(那个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的士官生)、快乐区米拉芙洛尔大街上的孩子和卡亚俄港珍珠区的邻居。少年时期,我阅读过大量惊险故事书,相信过法国大作家萨特关于承诺文学的主张,狼吞虎咽了法国大作家马尔罗的长篇小说,无限钦佩过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家的作品,钦佩他们每一位,尤其钦佩福克纳。我用所有这些东西揉成了《城市与狗》需要的泥巴,再加上青年时期的想象力、种种幻想以及福楼拜的教导。”
略萨不断变换的叙事主体,构成了刚开始阅读该书时的主要障碍,但极强的情节性依然吸引读者继续前行。随着故事的铺展,变换的叙事主体成了一种优势,几位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一凸显,给整体带来强烈的立体感,造成了类似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多声部效果。成长的精神困境,进而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复杂多变的状态,其中的笔力和深度,让这部略萨25岁时完成的作品,成为“青春文学”领域某种难以超越的巅峰。
注:略萨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作品“对政治权力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而获得瑞典皇家学院的青睐。作家195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城市与狗》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61年冬,作品出版后立刻轰动了西班牙语世界。该小说与《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跳房子》和《百年孤独》一起将拉丁美洲文学带进爆炸时代,略萨也因此与富恩特斯、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胡莉娅姨妈和作家》和《城市与狗》均以在中国出版,希望通过本刊的介绍加深读者对略萨的了解。
秘鲁当代文学大师巴尔加斯·略萨动笔写《城市与狗》的时候,年方22岁。书中引用了法国左翼作家保尔·尼桑的一句话:“我曾有过20岁。我不同意任何人说那是最美好的年华。”如果说我们在1990年代的美剧里为“成长的烦恼”会心一笑,那么从年轻的略萨笔下看到的,恐怕更接近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那种成长的无从言表的剧痛。
故事以一所军事学校为背景。同大多数未成年人聚集地一样,该校在外人和少年眼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家长们将这里视作让孩子们得到磨炼、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地方。少年们却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新生刚A校就要遭受“洗礼”,从财物到自尊,遭到全方位的抢劫和凌辱;等新生升入高年级,同样继承“传统”欺压低年级;抽烟、喝酒、聚赌、偷窃、拉圈子、群殴、装病请假、越墙出逃、嫖娼,甚至偷考卷买卖试题都是家常便饭,大部分教官毫不知情,协助管理的士兵视而不见。直到一个绰号“奴隶”的少年在演习中被枪杀,他唯一的朋友阿尔贝托终于挺身告发……
即将暴露的丑闻终于不了了之,社区张开双臂,欢迎这些从军事学校毕业的年轻小伙子。他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甚至不乏温馨一面,个性中的残暴、疯狂和邪恶仿佛只是一种在军校环境下爆发出来的青春期综合征,涂上时间的药膏后自然痊愈,继而甚至被遗忘。只是当初那个唯一没有做过任何坏事的男孩,死在了军事演习中,他暗恋的女孩,则与心地亦有纯良一面的凶手喜结良缘。 和许多作家的成名作一样,《城市与狗》也布满了略萨个人经历的痕迹。如他在前言中所说:“为了编写故事,我首先得成为孩童时期的阿尔贝托、‘美洲豹’、山里人卡瓦、‘奴隶’(那个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的士官生)、快乐区米拉芙洛尔大街上的孩子和卡亚俄港珍珠区的邻居。少年时期,我阅读过大量惊险故事书,相信过法国大作家萨特关于承诺文学的主张,狼吞虎咽了法国大作家马尔罗的长篇小说,无限钦佩过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家的作品,钦佩他们每一位,尤其钦佩福克纳。我用所有这些东西揉成了《城市与狗》需要的泥巴,再加上青年时期的想象力、种种幻想以及福楼拜的教导。”
略萨不断变换的叙事主体,构成了刚开始阅读该书时的主要障碍,但极强的情节性依然吸引读者继续前行。随着故事的铺展,变换的叙事主体成了一种优势,几位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一凸显,给整体带来强烈的立体感,造成了类似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多声部效果。成长的精神困境,进而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复杂多变的状态,其中的笔力和深度,让这部略萨25岁时完成的作品,成为“青春文学”领域某种难以超越的巅峰。
注:略萨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作品“对政治权力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而获得瑞典皇家学院的青睐。作家195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城市与狗》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61年冬,作品出版后立刻轰动了西班牙语世界。该小说与《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跳房子》和《百年孤独》一起将拉丁美洲文学带进爆炸时代,略萨也因此与富恩特斯、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胡莉娅姨妈和作家》和《城市与狗》均以在中国出版,希望通过本刊的介绍加深读者对略萨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