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堪称全球资本市场大牛市的2007年,银行理财却让不少投资者遭遇寒流
从今年年初开始,银行理财产品频繁出现“零收益”,让投资者对银行理财提出质疑
汇丰银行、东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纷纷卷入其中
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风波愈演愈烈。涉及零收益和亏损严重的银行名单也越拉越长。《投资与理财》选择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十款“零收益”产品为例,其中包括到期日为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的民生银行“非凡理财人民币第12期”和渣打银行“聚通天下金猪宝贝”。
从各大银行目前的理财产品来看,受到投资者指责的这十家银行“零收益”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产品挂钩海外市场。这类产品设计非常相似,由海外市场的股票涨跌来决定银行挂钩产品的收益命运。例如东亚银行“利财通”1号产品挂钩海外市场,这也是近期挂钩海外股票市场的“零收益”产品的典型例子。由于股票市场大幅度下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受到严重影响。类似产品还发生在汇丰、渣打等多家主流外资银行在中国推出的股票基金挂钩产品中,几乎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只是亏损幅度不同而已。
第二类是产品的“独特”收益设计。产品收益率的独特计算设计方式,也是其中一类“零收益”产品的类型,最终由于实现收益的条件没有满足,导致产品未赚钱。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浦发银行F2理财计划,产品挂钩4只港股,但并非挂钩其股票市场的升降,而是直接挂钩其最差股票股价和最好股票股价的差距。深发展的“聚财宝飞越计划”、中国银行的“桶桶金”、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也是因为同样的收益设计缺陷而导致产品最终收益为零。
第三类是银行对市场的错误判断。东亚银行近两年每年都会出现糟糕收益的现象,例如在2006年推出的一款美元6个月期汇率挂钩型产品,其投资收益与英镑兑美元汇率挂钩,产品别出心裁地在美元兑英镑升值上下赌注,但是事实上,在整个市场中普遍认为美元将面临着单边下挫行情,显然东亚银行并没有赌赢,对市场趋势发生了完全错误地判断,导致产品最终收益为零。
事实上,“零收益”现象并非刚刚出现,此前已经有先例,但是投资者和银行并没有因此获得足够的风险警示,直到现在“零收益”的频繁出现,才引起银行理财的轩然大波,同时暴露了目前银行理财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银行设计能力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中资银行,作为专业理财机构,在牛市行情下竟然使其产品收益率成为空谈,的确很难让人满意,这说明银行缺乏专业的理财人才,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接连不断地推出理财产品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投资者会逐渐失去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心。
问题之二:产品透明度不高
产品的透明度不高是目前各大银行理财存在的一个很大的缺陷,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信息不透明,通常只有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或者派发宣传折页,投资者直到签约合同时才能看到完整的产品说明书;另一方面是产品运作不透明,产品具体如何操作、收益计算方式都不方便查找,大多数银行都是简单的公布一个净值,其它操作过程都不公开。投资者无法清楚了解购买的产品信息及运作情况,也不利于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
问题之三:产品条款不通俗
产品条款不通俗也是目前银行理财的一个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某款产品挂钩“市值权重指数”,产品收益运用“回报锁高机制”,普通投资者看起来完全是云山雾罩,根本不清楚其真正含义,由于条款不够通俗,使得投资者过分依赖客户经理,一旦客户经理有意误导,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问题之四:监管制度不完善
监管部门应该实时监督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对其进行评价和检验,淘汰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产品;目前中资银行推出的挂钩海外市场的产品大都是从外资银行购买,监管部门也要提倡银行自主创新,使其产品多样化,以便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
问题之五:投资者金融知识贫乏
出现“零收益”现象的本质原因,除了银行设计产品能力的不足,投资者也多多少少要承担一些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暴露了投资者金融知识的贫乏。普通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都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差不多,不会有什么损失,相反可以稳坐获取高收益,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大部分人在挑选产品时,不关心产品的结构和投资方向,草率阅读产品说明后就冲动的下决定。投资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以便清楚的了解产品,尤其是挂钩型理财产品,要清楚挂钩标的的基础资产配置,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投资价值。
东亚银行“利财通”1期:现在赎回将亏损63%
产品名称 “利财通”投资系列可转换QDII产品第一期
发行银行 东亚银行
认购期 2007—09—10至2007—09—27
理财币种 美元
起息日 2007—09—28
到期日 2009—04—07
投资期限 18个月
起点金额 8000
递增金额 1000
预期年收益率 30%
观察日 2007年11月28日至2009年3月2日期间每月的28日
提前终止条件 2007年10月24日开始到2009年3月24日期间每月的24日(包括前后2天)为提前赎回日
产品类型 非保本型
2007年的QDII产品可以说是投资者最大的痛处。银行系QDII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购买东亚银行这款产品的闫小姐发出无奈的感叹。但是令闫小姐感到困惑的是,“利财通1期”挂钩的4只股票股价与发行后第一个交易日股价相比仅平均下跌40%左右,表现最差的复星国际,跌幅也不过50%多。但是为什么这款产品的浮亏会达到63%呢?
产品分析:
这款QDII产品投资于复星国际、大唐发电、中国人寿、招商银行四只股票。本刊记者从东亚银行的网站查到该款产品的说明书,发现说明书中宣传的大多是产品的亮点与优势,而产品的设定假设条件非常苛刻,短时间内难以完全理解这个产品。例如,东亚银行在产品发行期宣传时,向投资者保证不论首月股票表现如何,投资者可获取年收益率30%的固定收益。其后由第2个月至结算日前的任何1个月度观察日,只要挂钩股票内最逊色股票的表现没下跌多于8%,则“触发事件”发生,产品将提早到期,而投资者将可取回100%投资本金及额外获取年收益率15%的理想红利收益。但发行后却偏偏遭遇海外股市振荡,其挂钩的四只港股到目前为止,相对其计算的开始价格的下跌幅度均超过了8%。
并且,这款产品还设立了“保护机制”,一旦最逊色股票跌幅大于8%,只要投资期内所有股票均未曾下跌大于30%,投资者的本金仍有100%的保障。但目前来看,四只股票跌幅都比较大,因此“保护机制”失去了保护功能。截至2008年2月14日,东亚银行发行的这款QDII产品的赎回价格仅为初始价格的36.82%。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此时选择赎回投资金额,将要亏损63.18%。
值班经理点评:
“利财通1期”挂钩一篮子港股都属于中国概念股,均已受到市场的大幅炒作,属于市场中的高风险品种。因此,该产品完全是产品设计上的错误,是一款典型的“赌赢”产品。更为讽刺的是,东亚银行在促销“利财通1期”的口号是:捕捉中国经济起飞及北水南流的投资契机,首月保证年收益率30%固定收益,有机会缩短投资期至2个月兼更可赚取年收益率15%红利收益。
除了这款产品以外,东亚银行于2006年发售的黄金价格按日计息商品挂钩保本投资产品的收益率也只有0.5%,而该产品在发行期宣传时的预期收益率为8%;另外,去年到期的一款美元6个月期汇率挂钩型产品也是零收益,而先前宣传的预期年收益率是6%。
花旗银行“挂钩5个股票组合的正数优异表现”:投资价值最差
产品名称 “挂钩5个股票组合的正数优异表现”结构性投资账户人民币理财产品
发行银行 花旗银行
认购期 2007—09—21至2007—10—26
理财币种 人民币
起息日 2007—10—29
到期日 2008—10—27
投资期限 12个月
起点金额 80000
递增金额 10000
预期年收益率 18%
提前终止条件 银行和投资者均不可以提前赎回产品
产品类型 保本型
2007年9月,胡先生在扎堆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选中花旗银行的“挂钩5个股票组合的正数优异表现”理财产品。由于股市不稳定,这款产品收益不尽人意,但是令胡先生最为懊恼的却是这款产品的信息披露怎么也查阅不到,想知道产品挂钩股票的近期表现也没有获取渠道。直到最近,通过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评价,胡先生才了解到这款产品的超额收益率低至—3.01%而居投资价值最差产品的榜首。
产品分析:
产品的收益挂钩5个股票组合,每个挂钩股票组合由2只股票组成,包括1只目标股票和1只滞后股票。产品的收益设计为:(1)如果具有正数优异表现的股票组合数目等于5,则年收益率为18%;(2)若数目等于4,则年收益率为3.75%;(3)若数目等于3,则年收益率为1.5%;(4)若数目小于或等于2,则年收益率为0。产品的正数优异表现的股票组合就是每一只股票组合中目标股票的表现-滞后股票的表现。
这种产品设计的问题是银行为避开高收益而设立的高收益限制条件。投资者应该注意产品的收益设计,实际上,产品挂钩10只股票,5只目标股票,5只滞后股票,每只目标股票和每只滞后股票分为一个组,如果投资者想得到18%的高额收益,那么这5个股票组合的表现必须均为正数,也就是每个目标股票与滞后股票的差额均为正。因此,投资者真是如同守株待兔一样。看来,投资者是被银行“忽悠”了。
值班经理点评:
这款产品表现较差,除了因为境外股市下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产品存在严重的结构设计问题。首先,目标股票与滞后股票都属于同一行业,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和Natixis都属于银行业,并且都是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上市公司,因此它们股价本身就具有强相关性;其次,滞后股票比目标股票所受到次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更大,风险也可能更大,因此股票组合数目肯定不会很理想,从而影响了最终收益。因此,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还要仔细询问产品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而银行在推出每个理财产品之前,无论是自身设计还是从国际投行购买,都应充分考虑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对产品的期限结构和所挂钩的产品要仔细斟酌,防止因期限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挂钩产品不科学带来的潜在投资风险,然后结合期限结构和挂钩产品的不同挖掘相应的客户群。
汇丰银行“股票基金挂钩产品”:都是市场惹得祸
产品名称 QDII“汇丰中国股票基金”挂钩人民币理财产品
发行银行 汇丰银行
认购期 2007—09—16至2007—09—24
理财币种 人民币
起息日 2007—09—25
到期日 2009—10—14
投资期限 24个月
起点金额 240000
递增金额 无
预期年收益率 上不封顶
提前终止条件 自2007年12月30日起,投资者可以在票据提前赎回通知日之前一个营业日提前赎回。
票据提前赎回通知日:每个日历周的每个星期四。银行没有提前终止权。
产品类型 非保本型
某外企部门经理赵先生在银行的推荐下,购买了这款QDII产品,截至到今年3月6日,这款产品的面值比初始日2007年9月25日下跌了22.50%,这样的结果着实让赵先生赔了不少,也对QDII产品失去了信心。最后银行还告诉他,如果想提前赎回,还要交手续费。
产品分析: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表现低迷。对于急于进军全球资本市场的银行系QDII来说,大部分也遭到殃及而表现惨淡。我们可以从说明书中了解到产品的收益直接取决于挂钩基金的表现,挂钩基金表现越好,收益越高;反之,若挂钩基金表现不佳,产品收益也会随之下降,甚至有可能损失本金。
根据各大银行的公开数据来看,发行QDII产品最多的是汇丰银行,QDII亏损数量最多的也是汇丰银行。据统计,截至2008年2月28日,汇丰银行共有91款QDII亏损,在汇丰银行公布的137款QDII产品中占比达到了66.4%,其中亏损10%以上的有46款。尤其与中国股票挂钩的QDII产品亏损最厉害。
数据显示,QDII产品在去年11月初一度涨至最高点,但在随后的两个月里持续震荡下跌,目前QDII产品平均亏损在13%左右。
值班经理点评:
投资者要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这往往是判断产品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关键,因为投资方向往往决定了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最终收益;另外,投资者还必须关注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产品是否可以赎回,多长时间能够赎回,赎回的费率是多少,能不能质押等等都应该加以比较。
渣打银行“金猪宝贝”:提前赎回本金损失10%以上
产品名称 “聚通天下”金猪宝贝股票挂钩结构性投资产品
发行银行 渣打银行
认购期 2007—05—17至2007—05—24
理财币种 人民币
起息日 2007—05—25
到期日 2009—11—25
投资期限 30个月
起点金额 80000
递增金额 10000
预期年收益率 14%
提前终止条件 银行和投资者均不可以提前赎回产品
产品类型 保本型
孙女士于2007年5月18日购买了10万元渣打银行的“金猪宝贝”境外理财产品,近期在咨询银行工作人员收益情况后,想提前赎回,但是却被告知如果现在赎回连投资本金都要遭受10%以上的损失;如果把资金转去购买银行其它类基金产品,损失会少一些,但还是有5%的本金损失,这令孙女士很无奈。
产品分析:
“金猪宝贝”挂钩美国的4只股票分别为美国雅培、美泰玩具、迪士尼公司、儿童天地。总投资收益率由季度收益率(累计)和提前终止额外收益率组成。美国次贷危机的突然爆发及深远影响是各家银行都始料不及的,因此这款“零收益”产品一定程度上与境外资本市场突发事件有关系。
比如,美国雅培(ABT,NYSE)从5月(产品销售截止日期2007年05月24日)的58美元左右跌至目前52美元;美泰玩具(MAT,NYSE)从5月份的30美元左右下跌至目前20美元以下;迪士尼公司(DIS,NYSE)从5月份的36美元左右下跌至目前的30美元左右,在1月份甚至跌至28美元;儿童天地(PLCE,NYSE)从5月份的50美元以上跌至目前的20美元以下,这四只股票平均跌幅超过了15%,儿童天地跌幅甚至超过了50%。
渣打中国的一位市场部门经理向本刊坦言:“次贷危机对美国零售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一些服装、玩具以及和消费相关的行业出现了业绩不佳的情况。”
但是记者找到了渣打银行在这款产品发行时的宣传说明,宣称婴幼儿产业一直被公认为是一个最具活力且永不会衰败的产业。对下一代的投资是所有父母从不吝啬且持续性的长期投资,与儿童相关的产业已演变成二十一世纪典型的黄金产业,并宣称该产品的潜在年收益可高达14%。
值班经理点评:
实际上,像孙女士一样,许多人都是看了渣打银行这样的国际背景,以及本身对海外金融市场发展的风险认识不足而盲目投资了该款产品。但渣打作为一个国际性银行,居然对美国次贷危机没有任何评估,设计的产品虽然以保本为前提,但是,在全球金融风波的影响下,实际上也失去了理财的意义。
上海浦发银行“汇理财”:收益赶不上活期存款利息
产品名称 “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
发行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认购期 2006—12—19至2006—12—28
理财币种 人民币
起息日 2006—12—30
到期日 2007—12—30
投资期限 12个月
起点金额 100000
递增金额 1000
预期年收益率 16%
提前终止条件 每3个月银行有权提前终止,投资者不可提前终止。
产品类型 保本型
2006年初,王女士购买了这款理财产品。1年之后,根据浦发银行公布的产品信息,这款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仅为0.0396%。这意味着一年投资10万元只获得了39.6元的收益。居然连银行的活期存款利息都赶不上!王女士感到难以接受,我们对其产品的收益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发现产品设计存在很大的漏洞。
产品分析:
产品挂钩H股市场上4只股票,分别为建设银行(0939.HK)、中国人寿(2628.HK)、中银香港(2388.HK)和招商银行(3968.HK),到期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从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2月19日间的涨幅。
产品具体的收益计算公式为:16%-(股票最高涨幅-股票最低涨幅)。如果差额为负,那么投资者面临的收益为零。在这4只股票中,涨幅最高的招商银行为96.25%;涨幅最低的中银香港为-2.62%。由此计算:16%-(96.25%+2.62%),最终收益为零。
这款产品的实质就是购买市场同涨或同跌,只有与产品挂钩的股票同时涨跌时,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投资者获得的最终收益与单只股票走势没有任何关系,而与4只股票的整体表现相关,一旦4只股票中表现最好的与表现最逊色的拉大差距,投资者的收益很容易不及银行储蓄收益。虽然这款产品最高年收益率为16%,但是由于只有当4只股票涨跌幅完全相等时才能实现。事实上,这一条件相当苛刻,尤其是在没有涨跌幅限制和有做空机制的香港股票市场,因此该产品收益为0的可能性从当初来看也相当大。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浦发银行汇理财F2产品收益之所以为零,很大原因在于这款产品中的期权结构是从国际投行购买的,投资者必须要吃透产品的特点,有着高收益的预期就也要做好风险准备。
值班经理点评:
出现零收益之后,才告诉大家“有着高收益的预期就也要做好风险准备”,至少可以说明银行的风险提示没有到位。相当一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去年销售理财产品时,对产品的风险没有充分地提示。虽然浦发银行提供了产品说明材料,但产品说明基本上都是专业金融术语,收益计算方法也非常复杂,远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看懂的。
深圳发展银行“聚财宝”:“独特”收益率计算方式
产品名称 “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1期
发行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
认购期 2007—01—15至2007—01—29
理财币种 人民币
起息日 2007—02—01
到期日 2008—02—01
投资期限 12个月
起点金额 50000
递增金额 1000
预期年收益率 15%
提前终止条件 银行和投资者均不可以提前赎回产品
产品类型 保本型
在直接投资股票市场风险大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选择了保本型的挂钩股票的银行理财产品。近日,读者叶先生给本刊来信称,1年前购买“聚财宝”理财产品时,产品宣传可以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但是产品到期时,银行发布的公告显示产品到期收益率为零。这让叶先生颇为不解,产品挂钩的三只股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一年下来的平均收益率可以达到6.93%,为什么到期收益率会为零呢?
产品分析:
深发展的这款产品设计结构和浦发银行的“汇理财”理财计划如出一辙,产品并非挂钩其股票市场的升降,而是直接挂钩其最差表现股票股价和最好表现股票股价的差距。产品的投资收益与三大国有银行H股挂钩,分别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款产品于2008年2月1日到期,在发行时宣称将有机会获得高达15%的年收益超高回报,但是目前银行公告其最终收益为零。
在投资期末时,深圳发展银行对挂钩的三只银行股的平均股价表现进行了比较,取最高值作为最好股票表现,取最低值作为最逊色股票表现。在“聚财宝飞越计划”中,涨幅最高的是建设银行,为19.22%,涨幅最低的是中行,为—17.09%。根据产品的收益公式,收益率=Max[0%,15%—(最好股票表现-最逊色股票表现),也就是=15%—【19.22%—(—17.09)】,投资者的最终收益为零。
值班经理点评:
这还是一个产品设计的问题。从当初产品的收益设计来看,实际上,产品收益与这三只银行股一年后波动幅度的接近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银行是在预期这三只股票在投资期内的走势大致相同,并且波动幅度接近的理想状态下,计算出1年可获得15%的超高收益率,也就是说,只有挂钩的三只股票,股价波动幅度的差距控制在15%以内,投资者才能获得高收益;相反,最终收益为0。这种“独特”的收益率计算方式,使投资者获取高收益是难上加难。
民生银行“非凡理财”:股票同涨同跌才能获取高收益
产品名称 “非凡理财”人民币第十二期理财产品
发行银行 民生银行
认购期 2006—11—27至2006—12—05
理财币种 人民币
起息日 2007—12—08
到期日 2008—12—08
投资期限 24个月
起点金额 50000
递增金额 1000
预期年收益率 7%
提前终止条件 投资者不可以提前赎回产品
产品类型 保本型
2006年12月,王先生用12万元购买了这款理财产品。产品挂钩8只在香港上市、具有内地背景金融龙头股,预期收益率为7%,期限为2年。但是,王先生最近咨询民生银行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到目前为止这款产品基本没有收益,也就是收益为零。于是,王先生想提前赎回投资本金,进行其它投资,但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又告诉他,这需要支付3%的赎回手续费。也就是说,王先生投资的12万元放在民生银行1年还要亏损近4000元。这让王先生非常费解。
产品分析:
这款产品挂钩一篮子中国金融概念港股,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人保财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投资者的收益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到期日时的市场状况,二是表现最好的三支股票和表现最差的三支股票的差值。股票差值越小,投资者获得的收益越高。
换句话说,单个股票的表现或走势并不重要,只要挂钩股票出现同升同降的情况,投资者就能获得较好的回报。投资者的最终收益不是根据现在的市场表现计算的,而是根据到期观察日的市场表现。如果8支股票中的表现差值趋平,则投资者到期时可拿到预期收益;如果其中的一些个股受投资者热捧,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很难获利。
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这款产品到目前为止近乎零收益,但投资最终收益是根据到期观察日(2008年12月)的市场表现来计算;另外,该产品为投资者提供100%保本。他也坦承,理财产品市场在2008年难再现2007年的辉煌,2007年的理财产品问题因为有滞后性,所以会在2008年暴露。
值班经理点评:
这款产品的结构和浦发、东亚银行的相类似。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7%,但如果想达到这个数字,产品到期观察日时,三只表现最好的股票与三只表现最差的股票差额必须趋于零。否则,收益率就会很低,甚至出现“零收益”。这种收益限制的设计让投资者抱怨声一片,银行应该自我检讨,不要让“零收益”像瘟疫一样在银行理财产品中间蔓延。
深圳平安银行“盈丰理财”:收益“陷阱”何时了
产品名称 盈丰理财0702号理财产品
发行银行 平安银行
认购期 2007—02—05至2007—02—14
理财币种 人民币
起息日 2007—02—16
到期日 2008—02—19
投资期限 12个月
起点金额 50000
递增金额 1000
预期年收益率 20%
提前终止条件 银行和投资者均不可以提前赎回产品
产品类型 保本型
一位网友在博客中写道,2007年1月,他在平安银行购买了第12期盈丰理财0702号理财产品,今年2月19日到期后,才发现自己买的产品没有任何收益,然而当初预期最高收益率是20%,但银行只退还了本金,一分钱收益都没有。他感到疑惑,银行的解释最后让他如梦初醒,“先生,我们当初说的是预期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其实际收益。我们这款产品到期时,收益就是为零。”事实上,这位投资者在一年前就掉进了银行设的陷阱。
产品分析:
大多数投资者在挑选银行理财产品时,首先都会查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往往这个更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但实际上,目前有好多家银行都是抓住了投资者的这种心理,故意夸大其预期收益率,有的银行甚至会夸大几倍的宣传。产品说明书里的收益假定条件,也着实让投资者空欢喜一场。
产品挂钩大唐国际、华能国际、华润电力、华电国际、中国电力国际5只股票。产品的收益分成三种情况,理财期末银行对挂钩的5只电力股的参考股价与基准股价进行比较,将表现最好的2只分为一组,求其股价表现的算术平均值;再将表现最差的2只股票分为一组,求其股价表现的算术平均值。然后求出两组平均值之差。最终理财收益率=20%-两组平均值之差。
本刊记者发现,其说明书上的假定条件偏偏避开了“零收益”的可能性,所有的假设条件都是保证收益。但是如果表现最好的两只股票的平均值与表现最差的两只股票的平均值之差大于预先规定的20%的收益率,那么收益率则为零。
值班经理点评:
目前银行对此类产品的介绍普遍存在“避重就轻”的情况。本刊记者在某银行一网点咨询此类产品时,工作人员仍着重强调产品的本金相对安全以及预期“×%”的收益率,对于产品潜在的风险构成、可能引发低收益的因素则提示不足。只是片面强调“目前CPI指数这么高,存银行肯定不如买这些产品划算,而且他的风险肯定比直接投资股市小得多”。这种引导致使许多投资者只看到了银行对其产品的优势宣传,而忽略了其低收益及高风险的存在。
中国银行汇聚宝“桶桶金”:挂钩原油也无收益
产品名称 “汇聚宝”外汇理财0703B桶桶金理财计划
发行银行 中国银行
认购期 2007—03—07至2007—03—26
理财币种 美元
起息日 2007—03—29
到期日 2009—12—29
投资期限 9个月
起点金额 5000
递增金额 100
预期年收益率 10%
提前终止条件 银行和投资者均不可以提前赎回产品
产品类型 保本型
挂钩原油是去年理财市场的一个热点投资,中国银行在这样的优势条件下,推出了这款“桶桶金”,并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小王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年前,小王投资了5000美元购买这款产品,虽然期间原油市场有很好的表现,挂钩的原油价格呈上涨趋势,并且在2007年10月15日,观察指标的原油价格收盘价涨为86.13美元/桶,但是小王还是被告知由于产品挂钩指标超出了银行所设定的收益区间,只能取回本金。
产品分析:
这款产品的收益是挂钩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由于原油收盘价超过产品收益设定的上限,产品的最终收益也为零。
产品的收益结构设计为:在观察期间内,以挂钩的原油期货的价格为观察指标,如果指标始终处于52美元/桶—74 美元/桶之间(即价格区间A),投资者就可获得10%的年收益率;如果指标始终处于63 美元/桶—85 美元/桶之间(即价格区间B)或40美元/桶—63 美元/桶之间(即价格区间C),投资者便可获得5.50%的年收益率;其它情况收益率为0。
本刊在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会后发现,价格区间B和C是完全独立的两种情况,并非观察指标只要落在40美元/桶到85 美元/桶之间就可以获得5.5%的年收益率。中国银行在2007年12月28日公布了产品的观察结果,观察指标在2007年7月16日的收盘价为74.15美元/桶,超过了区间A的上限,在2007年10月15日的收盘价为86.13美元/桶,超过了区间B的上限,所以投资者的收益率为零。
值班经理点评:
投资者对这类产品零收益不理解,主要是投资者在购买这些挂钩型理财产品前,没搞清这些产品是怎么设计的。其实,银行在拿到客户理财本金后,将本金存在银行,只将本金产生的利息,拿到国际市场上和国际知名投行进行交易,以购买期权的形式去博取高收益。以2%的资金博取20%的高收益,风险自然很大。
因此,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前需要详细了解产品,仔细研究相关条款,并结合自己的资金状况、年龄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做好投资组合,不要盲目签订合同。
招商银行“锌锌”向荣:错误判断致高位被套
产品名称 金葵花金属系列之“锌锌”向荣美元理财计划
发行银行 招商银行
认购期 2007—05—14至2007—05—21
理财币种 美元
起息日 2007—05—23
到期日 2007—11—23
投资期限 6个月
起点金额 20000
递增金额 100
预期年收益率 20%
提前终止条件 银行和投资者均不可以提前赎回产品
产品类型 保本型
丁女士一年前在招商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购买了这款理财产品,当时银行宣称可以获得20%的收益率,并且在认购期期间,LME锌期货价格达到了年内最高点,被认为还有上涨的空间。在这些强势条件吸引下,丁女士赎回了当时在其他方面的投资,购买了2万美元这款产品。但是在到期日时,这款产品颗粒无收。
面对这样的结果,丁女士感到很疑惑,为何当初银行保证的条件一个都没有实现?究竟是市场走势的原因,还是银行的判断不准确?
产品分析:
这款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特等锌(Special High Grade Zinc)的美元现金交割结算价挂钩。产品于2007年11月23日到期。由于锌的期末价格USD2321/公吨小于期初价格USD3675/公吨,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理财收益率为零。
根据产品说明书规定,当理财计划终止时,将锌的期末价格与期初价格相比,如果期末价格高于期初价格,每个计息单位的理财收益=每个计息单位的份额数X理财收益率,如果期末价格小于起初价格,收益率则为零。
这一“零收益”的情况使很多投资者感到无奈,一方面是市场的不定因素决定了这样的结果。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是招商银行在推出产品前,对国际锌价后市走向做出了错误判断。
招商银行将所挂钩的锌价走势不如预期归为两方面原因:第一,受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开始走软等因素的影响,市场调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对锌的需求预期;第二,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同时带来资金的流动性紧缺,部分投资资金被迫清盘离开商品市场。
值班经理点评:
招商银行在发行该产品时,曾向投资者介绍,预计锌价在投资期内不会出现下跌,而且涨幅最高可能达到20%。虽然LME锌价在产品发行时大幅上涨,而且LME锌库存一直在10万吨之下,供应量相当紧张,但是2007年下半年不同种类金属的价格走势呈现较大区别,锌和铜等基本金属价格从高位大幅度下跌,跌幅达到了36%左右。
实际上,LME锌期货价格在2007年5月9日达到年内高点4160美元/吨后,就开始进入熊市,因此购买这款产品的投资者基本都是被套在最高价上。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陶长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罗猛、上海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饶玮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