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患者反复出现上腹饱胀、呕吐含酸宿食的情况,甚至合并脱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营养障碍等。上述情况可能是某些外科疾病的惟一表现,也可能是某些内科疾病的合并症状,因此,有必要了解胃潴留的定义、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相应检查手段,以避免延误病情。
何为胃潴留?
一般来讲,胃潴留又称胃排空延迟,因胃内容物未能及时排空所致,凡呕吐出4~6小时前的食物,或空腹8 h以上,胃内残留食物仍大于200 ml者,均提示胃潴留的存在。胃排空是在胃窦收缩、幽门运动及胃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作用下完成的。其中,近端胃收缩是胃内压的来源,当单纯胃内压降低或十二指肠压力或幽门阻力增加时,均有可能出现胃潴留。胃排空的调节受神经、内分泌因素影响,包括迷走神经、消化内分泌激素(如胃动素)等,这也是药物治疗胃排空障碍的基础。
胃潴留的分类
胃潴留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前者多见于胃窦部肿瘤压迫、十二指肠反复溃疡导致炎性狭窄、肿瘤或腔外压迫等,可为外科疾病的惟一表现。一般来说需手术解除梗阻,以避免延误病情并导致营养障碍。因此,胃潴留的诊断一旦确立,需首先除外器质性因素导致的潴留。由于器质性胃潴留多为胃出口梗阻所致,因此胃内压往往升高,临床上常可见胃形,并可见由左至右的胃蠕动波,从查体上可初步诊断。若仅见胃形而无蠕动波,提示胃张力缺乏,则需考虑功能性胃潴留的可能。
器质性胃潴留的诊断
临床上怀疑器质性胃潴留时,需行进一步检查了解梗阻部位及病理,常见方法包括胃镜、上消化道钡餐、腹部CT等。胃镜为首选方法,但需在充分胃肠减压后进行,多数可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胃镜检查未见异常,也不能除外十二指肠腔外压迫所致的梗阻,一些少见病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小儿环形胰腺,均可引起胃潴留表现。尽管自行缓解,但患者多存在营养障碍,临床医师不能因胃镜检查无异常即轻易排除器质性胃潴留的诊断,尚需安排钡餐及CT检查除外器质性因素,亦可请外科会诊。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多见于过度减肥的中青年女性,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距离变小,导致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与肿瘤导致的幽门梗阻不同,该病突出的特点是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压迫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行十二指肠空肠侧吻合术或Treitz韧带松解术。环形胰腺为先天性发育畸形,病理上表现为十二指肠降段受压,多见于小儿,偶可见于成人,普通内镜诊断价值不大,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CT、MRCP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上仍以手术为主,方法包括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及胃空肠吻合术等。
功能性胃潴留的诊断
临床上功能性胃潴留较器质性胃潴留多见,与胃动力紊乱有关,多见于腹部手术引起的胃动力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胃轻瘫、消化性溃疡、系统性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肌病等。此外,酸中毒、尿毒症、严重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严重感染、贫血,某些抗精神病及抗胆碱药物亦可引起本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时也有阶段性胃潴留的表现。
功能性胃潴留的诊断需除外器质性因素。因此,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腹部CT、超声等为必须检查项目,亦可通过其他检查评估患者胃动力学状况,包括盐水负荷试验、放射钡囊法测定胃排空时间、实时超声测量胃窦体积、磁共振成像、胃电图测定胃肌电活动等。
功能性胃潴留的治疗
由于功能性胃潴留常常为一些疾病的合并症状,故治疗上首先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同时积极纠正急性水盐紊乱,往往胃潴留可有所改善。其中,消化性溃疡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针对原发病治疗后,临床症状往往可大为改善。腹部手术引起的胃动力障碍亦称急性术后胃轻瘫,与胃电活动节律紊乱有关。近期文献证实,腹部手术中扩张幽门或留置胃管,术后及时行针灸治疗、口服中药、术中扩张幽门或留置胃管,均可有效预防功能性胃潴留或缩短胃潴留时间。糖尿病胃轻瘫严重时也可发生功能性胃潴留,其机制可能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平滑肌变性、高血糖、低钾、酸中毒等有关,因此,治疗上除积极控制血糖和代谢紊乱外,也可采取中医中药治疗。
此外,对原发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功能性胃潴留,也可考虑胃肠减压、中药针灸、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建议该类患者少食多餐,同时以低脂肪饮食为主,适当给予外源性消化酶补充。在药物治疗方面,考虑到功能性胃潴留与胃张力缺乏有关,而胃张力调节受食物理化性质、神经及内分泌因素影响。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提高胃内压,故迷走神经反射是决定胃窦运动的主要因素,这也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发生胃潴留的主要原因。体液调节机制主要与一些肠肽类激素有关,包括胃动素、胰多肽、生长抑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其中胃动素激动剂可使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出现高振幅的收缩。因此,针对胃窦运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成为功能性胃潴留药物治疗的基础。
胃潴留的药物治疗
目前,胃潴留的药物治疗主要指促动力药物,其目的在于增强胃肠道收缩力,协调胃肠运动规律性,促进胃肠排空和转运。
常见药物包括:
1 胃复安 胃复安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了肌间神经丛的乙酰胆碱释放有关,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潴留,其副反应主要是与剂量相关的椎体外系反应。
2 多潘立酮 多潘立酮为外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间接促进胃动力,对多种功能性胃潴留均有效,由于其不通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显著少于胃复安。
3 红霉素 红霉素虽为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但其及衍生物可与胃动素受体结合,进而促进胃蠕动,适合于糖尿病胃潴留患者。
4 莫沙比利 莫沙比利为新型的全胃肠道动力药,为选择性强5-HT4受体激动剂,能促进胃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增加胃排空和促进肠蠕动,增加全消化道动力,使胃肠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无椎体外系及心血管不良反应,故目前莫沙比利为治疗功能性胃潴留最有前途的药物。
小结
总之,功能性胃潴留和器质性胃潴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上不应仅满足于胃肠减压来缓解症状,而应通过多种检查积极寻找胃潴留背后存在的器质性梗阻因素,及时采取外科手段干预。对于功能性胃潴留,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辅以生活方式改变及胃动力药物治疗,减少复发机会。
何为胃潴留?
一般来讲,胃潴留又称胃排空延迟,因胃内容物未能及时排空所致,凡呕吐出4~6小时前的食物,或空腹8 h以上,胃内残留食物仍大于200 ml者,均提示胃潴留的存在。胃排空是在胃窦收缩、幽门运动及胃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作用下完成的。其中,近端胃收缩是胃内压的来源,当单纯胃内压降低或十二指肠压力或幽门阻力增加时,均有可能出现胃潴留。胃排空的调节受神经、内分泌因素影响,包括迷走神经、消化内分泌激素(如胃动素)等,这也是药物治疗胃排空障碍的基础。
胃潴留的分类
胃潴留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前者多见于胃窦部肿瘤压迫、十二指肠反复溃疡导致炎性狭窄、肿瘤或腔外压迫等,可为外科疾病的惟一表现。一般来说需手术解除梗阻,以避免延误病情并导致营养障碍。因此,胃潴留的诊断一旦确立,需首先除外器质性因素导致的潴留。由于器质性胃潴留多为胃出口梗阻所致,因此胃内压往往升高,临床上常可见胃形,并可见由左至右的胃蠕动波,从查体上可初步诊断。若仅见胃形而无蠕动波,提示胃张力缺乏,则需考虑功能性胃潴留的可能。
器质性胃潴留的诊断
临床上怀疑器质性胃潴留时,需行进一步检查了解梗阻部位及病理,常见方法包括胃镜、上消化道钡餐、腹部CT等。胃镜为首选方法,但需在充分胃肠减压后进行,多数可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胃镜检查未见异常,也不能除外十二指肠腔外压迫所致的梗阻,一些少见病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小儿环形胰腺,均可引起胃潴留表现。尽管自行缓解,但患者多存在营养障碍,临床医师不能因胃镜检查无异常即轻易排除器质性胃潴留的诊断,尚需安排钡餐及CT检查除外器质性因素,亦可请外科会诊。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多见于过度减肥的中青年女性,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距离变小,导致十二指肠水平段受压。与肿瘤导致的幽门梗阻不同,该病突出的特点是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压迫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行十二指肠空肠侧吻合术或Treitz韧带松解术。环形胰腺为先天性发育畸形,病理上表现为十二指肠降段受压,多见于小儿,偶可见于成人,普通内镜诊断价值不大,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CT、MRCP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上仍以手术为主,方法包括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及胃空肠吻合术等。
功能性胃潴留的诊断
临床上功能性胃潴留较器质性胃潴留多见,与胃动力紊乱有关,多见于腹部手术引起的胃动力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胃轻瘫、消化性溃疡、系统性硬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肌病等。此外,酸中毒、尿毒症、严重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严重感染、贫血,某些抗精神病及抗胆碱药物亦可引起本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时也有阶段性胃潴留的表现。
功能性胃潴留的诊断需除外器质性因素。因此,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腹部CT、超声等为必须检查项目,亦可通过其他检查评估患者胃动力学状况,包括盐水负荷试验、放射钡囊法测定胃排空时间、实时超声测量胃窦体积、磁共振成像、胃电图测定胃肌电活动等。
功能性胃潴留的治疗
由于功能性胃潴留常常为一些疾病的合并症状,故治疗上首先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同时积极纠正急性水盐紊乱,往往胃潴留可有所改善。其中,消化性溃疡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针对原发病治疗后,临床症状往往可大为改善。腹部手术引起的胃动力障碍亦称急性术后胃轻瘫,与胃电活动节律紊乱有关。近期文献证实,腹部手术中扩张幽门或留置胃管,术后及时行针灸治疗、口服中药、术中扩张幽门或留置胃管,均可有效预防功能性胃潴留或缩短胃潴留时间。糖尿病胃轻瘫严重时也可发生功能性胃潴留,其机制可能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平滑肌变性、高血糖、低钾、酸中毒等有关,因此,治疗上除积极控制血糖和代谢紊乱外,也可采取中医中药治疗。
此外,对原发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功能性胃潴留,也可考虑胃肠减压、中药针灸、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建议该类患者少食多餐,同时以低脂肪饮食为主,适当给予外源性消化酶补充。在药物治疗方面,考虑到功能性胃潴留与胃张力缺乏有关,而胃张力调节受食物理化性质、神经及内分泌因素影响。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提高胃内压,故迷走神经反射是决定胃窦运动的主要因素,这也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发生胃潴留的主要原因。体液调节机制主要与一些肠肽类激素有关,包括胃动素、胰多肽、生长抑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其中胃动素激动剂可使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出现高振幅的收缩。因此,针对胃窦运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成为功能性胃潴留药物治疗的基础。
胃潴留的药物治疗
目前,胃潴留的药物治疗主要指促动力药物,其目的在于增强胃肠道收缩力,协调胃肠运动规律性,促进胃肠排空和转运。
常见药物包括:
1 胃复安 胃复安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了肌间神经丛的乙酰胆碱释放有关,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潴留,其副反应主要是与剂量相关的椎体外系反应。
2 多潘立酮 多潘立酮为外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间接促进胃动力,对多种功能性胃潴留均有效,由于其不通过血脑屏障,不良反应显著少于胃复安。
3 红霉素 红霉素虽为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但其及衍生物可与胃动素受体结合,进而促进胃蠕动,适合于糖尿病胃潴留患者。
4 莫沙比利 莫沙比利为新型的全胃肠道动力药,为选择性强5-HT4受体激动剂,能促进胃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增加胃排空和促进肠蠕动,增加全消化道动力,使胃肠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无椎体外系及心血管不良反应,故目前莫沙比利为治疗功能性胃潴留最有前途的药物。
小结
总之,功能性胃潴留和器质性胃潴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上不应仅满足于胃肠减压来缓解症状,而应通过多种检查积极寻找胃潴留背后存在的器质性梗阻因素,及时采取外科手段干预。对于功能性胃潴留,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辅以生活方式改变及胃动力药物治疗,减少复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