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政治领域的权力是工具和手段,对它的运用只有合乎和服务于公众的利益和意愿才是正当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儒家的"民本论",主要是指在政治工具中何者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指政治和权力的目的为何的问题.政治和权力的目的在儒家那里是用合乎"民意"和"民心"来表达和论说的.儒家对为什么建立政治权力和设立君王,权力运用为什么要合乎民意和民心,民意、天意和君意三者为什么是协同,民意和民心都由什么构成,政治责任和后果由谁承担以及公众面对恶政如何选择等问题的回答和论说,都是围绕权力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合乎民意和民心而展开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领域的权力是工具和手段,对它的运用只有合乎和服务于公众的利益和意愿才是正当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儒家的"民本论",主要是指在政治工具中何者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指政治和权力的目的为何的问题.政治和权力的目的在儒家那里是用合乎"民意"和"民心"来表达和论说的.儒家对为什么建立政治权力和设立君王,权力运用为什么要合乎民意和民心,民意、天意和君意三者为什么是协同,民意和民心都由什么构成,政治责任和后果由谁承担以及公众面对恶政如何选择等问题的回答和论说,都是围绕权力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合乎民意和民心而展开的.对儒家"民意论"的关注和深度认知,将使儒家政治学说的图像发生一个重要变化.
其他文献
世界正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不仅各国政府正在尽其所能改善国内公共卫生管理,而且国际社会也迫切需要改善全球治理.然而,面对这场全球性危机,世界没有应有的团结.相反,美国推进对抗性竞争战略以维护世界霸权,其政客试图将预防和控制政治化,破坏全球协调机制.这使得全球治理的缺陷进一步暴露,碎片化趋势进一步呈现,大国竞争及权势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进程更有可能采用区域形式.适应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中等强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多重作用空间显著扩大,多数选择平衡外交政策,力主践行多边主义
炽盛光信仰是伴随星命推算的传播而兴起的唐代密教信仰,主要通过置立道场、诵念炽盛光陀罗尼等形式禳除灾星恶曜对个人及国家带来的影响.晚唐以后,该信仰广泛传播于整个东亚地区,并趋于世俗化,人们崇信炽盛光佛不仅因为其为统摄一切星曜的密教主尊,更因其在传播过程中强化、衍生出来与世俗联系紧密的消灾、荐亡等功能.新发现的汉、西夏、回鹘文炽盛光经咒表明,此类经典在传至河西地区以后,不断地在这一地区融摄源自印度、西藏等地的佛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一种兼具时代与地域特色的新经典,生动体现了当时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1980年代初的许多文学争论,都与《时代的报告》有着密切关联.该刊在1980-1982年间曾因批评某些作品,以及关于"写本质"与"写真实"、如何开展文学批评、如何看待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关系及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如何评价新时期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等问题,频繁地在文坛掀起波澜,引发《文艺报》《安徽文学》《福建文学》《芒种》《上海文学》《北京科技报》等大量报刊的尖锐批评.梳理研究相关争论与各文学刊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1980年代初新旧文学规范调整与转换的过程及其复杂性.
现有研究对信息隐私规范的关注集中于有关信息收集和信息披露行为的规制要求.但隐私规范中包含另一类内容,即要求已获取甚至披露他人私密信息的知情人积极投入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掩饰其对特定信息的占有或使用状态.这种可被称为"看破不说破"的要求是一种基础隐私规范,信息隐私制度关涉的各类社会价值都需借助甚至依赖这种规范才能实现.但这种规范的实际行为约束力和适用范围也存在局限和边界.在包括消费者保护、数据监控在内的重要当代信息法治议题中,"看破不说破"均已在制度和实践中有所体现,并为思考信息隐私制度的演化、走向与
本文对"魁阁"社会学家史国衡1940年代在美访学期间的一部未刊稿《个旧矿城》进行了梳理与讨论.史国衡的个旧研究呈现了一个将产业、民情与治理相结合的综合进路,通过对个旧锡业兴衰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传统"东方经济"模式的独特特征以及决定中国乡村工业化成败的社会学机制,同时也以个旧经验对现代化理论、人际关系学派等当时美国社会科学主流范式提出了反思.《个旧矿城》与另一部更为人所熟知的著作《昆厂劳工》共同构成了史国衡关于中国工业化研究的姊妹篇,"工业化的社会基础"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线索.对史国衡个旧矿城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直到80年代中后期方产生学科自觉意识.在这一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中,《鲁迅全集》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形成互动的良好关系.以1958年版、1981年版《鲁迅全集》为例,一方面,两版《鲁迅全集》在编纂过程中,从辑佚、校勘、注释等多个层面,积极吸收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已有成果,将其融化、运用于《鲁迅全集》的正文与注释当中,从而优化《鲁迅全集》的编纂.另一方面,《鲁迅全集》的编纂又推动了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发展.《鲁迅全集》的编纂为现代文学文献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关于因苏报案而起的中外交涉,学界的研究揭示,日本的存在感似乎相当弱,而且拖延到最后才明确表态,难免令人产生见风使舵或者是看英国脸色行事的联想.但是通过对日本外务省苏报案档案梳理和研究,发现在苏报案交涉当中,清政府一直把日本作为英国之外最重要的交涉对象,并且在对待引渡章太炎、邹容的问题上,日本也始终都反对引渡.然而出于维持同清政府的邦交和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的考量,在与清政府的单独交涉当中,往往表示不会庇护苏报案犯.在领事团和公使团内部讨论苏报案问题时,则以在请求本国政府的指示为托词,不肯明确表态.但是,不表
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王玉哲著定价:118元《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著定价:98元《西周史》杨宽著定价:138元《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定价:88元《战国史》杨宽著定价:128元《秦汉史》林剑鸣著定价:168元《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定价:168元.
本文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经贸基础、规则和制度安排以及发展前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RCEP是一个涵盖人口最多、囊括不同收入水平经济体的垂直型FTA,但以GDP、贸易、投资等指标衡量,它并非全球最大的FTA.(2)RCEP的区内贸易水平相当于美加墨FTA与包含美国在内的TPP,而ASEAN的区内贸易水平则与南部共同市场相当.相对于日本,中国对RCEP区内贸易的提升起着更大的作用.中国与RCEP的双边价值链关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3)总体上,随着RCEP区
犹太人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指向明确的问题,但"犹太人问题"在历史上却始终是一个问题.如何解决"犹太人问题"?马克思从19世纪民族-国家的历史现实出发,对鲍威尔宗教的与世俗化的解决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进而得出解决犹太人问题必须在全人类解放的大背景下才能实现.通过将宗教问题还原为政治问题,将政治问题还原为市民社会对金钱的追求,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摆脱了资本的羁绊后,犹太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解决方式".而阿伦特则从对极权主义统治的反思,及构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