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弘扬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促进澳门与内地文化交流,澳门艺术博物馆日前联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南京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合办“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特展”,南博、浙博藏品各半,展期至11月30日止。
“像应神全”句出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故爱宾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谓之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中国的人物画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为早。人物画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渲染之中,力求刻画人物个性逼真传神,气韵生动,故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本展览汇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两机构所藏明、清两朝人物画、肖像画精品凡一百二十件套,主要分名士写真、人物群像、行乐图绘等内容,具体包含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当中不乏名人作品,如明朝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曾鲸、陈洪绶及清朝的金农、禹之鼎及任颐等等。
按展品的具体内容,展览共分“名士写真”、“人物传神”、“行乐故事”及“佛道神话”四个单元。其中,“名士写真”单元展出《沈度春阴调鹤图》卷,《徐渭肖像》册页,曾鲸《顾梦游肖像》轴,《张卿子像》轴,《王原祁像》轴及罗聘《金农像》轴等画作;“人物传神”单元展出周臣《柴门送客图》轴,陈洪绶《羲之笼鹅图》轴,仇英《捣衣图》轴,唐寅《吹箫仕女图》轴及费丹旭《仕女屏四条》等画作;“行乐故事”单元展出文嘉《寒林钟馗图》轴,文征明《虎山桥图》卷及《中庭步月图》轴,沈周《为祝淇作山水图》轴和华嵒《人物故事图》轴等画作;“佛道神话”单元展出钱复《真可和尚像》轴、金农《乐师佛像》轴及华凸《钟馗嫁妹图》轴等。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有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由此观点说明先民早就强调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与其谓“成教化,助人伦”依附于美术来进行,毋宁说中国绘画艺术从诞生不久已经被赋予贯彻道德的力量。
游山玩水可以涤荡尘襟,“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自然令人生出“落尽梨花春又了”的感叹;莳花养草可以提高审美意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原来“流光容易把人抛”。山水游观吟风弄月都离不开感喟人生,而历代丹青妙手所描绘的山光水色,或人物花鸟,无不寄托了中国文人墨客对人生和大自然的感喟。我们从不怀疑,图画是文字之外又一情感表达途径。
至于中国绘画的道德功能,以体裁论,莫过于人物肖像。《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像。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人物画相比于山水、花鸟更早独立成科,自非偶然,盖图像可供礼拜。然而“只难传处是精神”,不免要生“妙手何人为写真”之叹。
看范仲淹的画像,秉笏披袍,双目炯炯,不期然会联想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这种伟大情操自宋以来已成为检验治国良臣的一个标准,不可更易;看陈老莲笔下风流倜傥的王右军书鹅换鹅,会想象其“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不朽书法。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肖像中,还会看到徐青藤的忧愤,李竹懒的萧散,王麓台的高旷,丁敬身的儒雅,金冬心的淹博……以至关天培抗击外夷以身殉国的悲壮。
假若吾人观赏上述明、清人物画精品,在为古代丹青妙手像应神全而啧啧称奇之余,因像主生平而兴感,“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岂不善哉?明、清绘画并未丧失“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功能,足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其有不可泯灭者如此。
“蕴古今”,谓之博物,举办“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特展”,除向中外书画爱好者展示中国明、清人物画上继隋、唐、两宋的精湛技艺外,倘由画内人物形象推及画外历史故实,道艺合一,有助治乱兴衰之教,庶方不负博物之旨!
“像应神全”句出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故爱宾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谓之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中国的人物画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为早。人物画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渲染之中,力求刻画人物个性逼真传神,气韵生动,故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本展览汇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两机构所藏明、清两朝人物画、肖像画精品凡一百二十件套,主要分名士写真、人物群像、行乐图绘等内容,具体包含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当中不乏名人作品,如明朝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曾鲸、陈洪绶及清朝的金农、禹之鼎及任颐等等。
按展品的具体内容,展览共分“名士写真”、“人物传神”、“行乐故事”及“佛道神话”四个单元。其中,“名士写真”单元展出《沈度春阴调鹤图》卷,《徐渭肖像》册页,曾鲸《顾梦游肖像》轴,《张卿子像》轴,《王原祁像》轴及罗聘《金农像》轴等画作;“人物传神”单元展出周臣《柴门送客图》轴,陈洪绶《羲之笼鹅图》轴,仇英《捣衣图》轴,唐寅《吹箫仕女图》轴及费丹旭《仕女屏四条》等画作;“行乐故事”单元展出文嘉《寒林钟馗图》轴,文征明《虎山桥图》卷及《中庭步月图》轴,沈周《为祝淇作山水图》轴和华嵒《人物故事图》轴等画作;“佛道神话”单元展出钱复《真可和尚像》轴、金农《乐师佛像》轴及华凸《钟馗嫁妹图》轴等。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有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由此观点说明先民早就强调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与其谓“成教化,助人伦”依附于美术来进行,毋宁说中国绘画艺术从诞生不久已经被赋予贯彻道德的力量。
游山玩水可以涤荡尘襟,“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自然令人生出“落尽梨花春又了”的感叹;莳花养草可以提高审美意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原来“流光容易把人抛”。山水游观吟风弄月都离不开感喟人生,而历代丹青妙手所描绘的山光水色,或人物花鸟,无不寄托了中国文人墨客对人生和大自然的感喟。我们从不怀疑,图画是文字之外又一情感表达途径。
至于中国绘画的道德功能,以体裁论,莫过于人物肖像。《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像。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人物画相比于山水、花鸟更早独立成科,自非偶然,盖图像可供礼拜。然而“只难传处是精神”,不免要生“妙手何人为写真”之叹。
看范仲淹的画像,秉笏披袍,双目炯炯,不期然会联想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这种伟大情操自宋以来已成为检验治国良臣的一个标准,不可更易;看陈老莲笔下风流倜傥的王右军书鹅换鹅,会想象其“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不朽书法。在形形色色的人物肖像中,还会看到徐青藤的忧愤,李竹懒的萧散,王麓台的高旷,丁敬身的儒雅,金冬心的淹博……以至关天培抗击外夷以身殉国的悲壮。
假若吾人观赏上述明、清人物画精品,在为古代丹青妙手像应神全而啧啧称奇之余,因像主生平而兴感,“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岂不善哉?明、清绘画并未丧失“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功能,足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其有不可泯灭者如此。
“蕴古今”,谓之博物,举办“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特展”,除向中外书画爱好者展示中国明、清人物画上继隋、唐、两宋的精湛技艺外,倘由画内人物形象推及画外历史故实,道艺合一,有助治乱兴衰之教,庶方不负博物之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