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影视美学”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影视美学”学科本身就是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深入探究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以“影视美学”来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重在具体可行的教学实践上,重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唯其如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关键词: “影视美学”课程 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生文化素质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学者们在思考:如何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以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来有效建构大学生文化素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催促着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勇敢地直面现实,找寻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财经类大学独特的教学语境,认为以“影视美学”课程来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开设“影视美学”课程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首先,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个性张扬的时代,而且消费主义盛行,在经济成为社会的主题词之后,商业、利润、资本,以及与之相应的欲望、身体、货币正成为社会所集中关注的对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随之在这个转型时期渐趋流行,人之道德的颓败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症候。在这个转型期,大学生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剧变,社会大环境的负面作用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许多学生感到浮躁、迷茫,生活缺少诗意、学习动力不足、自觉创新能力不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不够,等等。可见,当前社会的复杂环境是导致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拓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是摆在现代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也是从人性角度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其次,就当代高校教学而言,还存在着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策略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改革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依托一个科学有效的载体来合理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迎合大学生渴望以诸如影视文化等艺术形式来提高艺术修养的心理需求。正如2005年首届“中国文化论坛”学者们所指出的,大学里的艺术修养培育需要加强,这涉及每个人今后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境界[1]。在这里,科学有效的影视课程改革的宗旨,正在于这种对大学生自身生活品位的提高。
最后,就课程本身而言,加大“影视美学”授课的普及面,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是科学建构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当代中国教育中智育越来越受重视,而美育被忽视淡漠。更重要的是,在如今我国影视产业发展日渐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很多学校整体上以“影视美学”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普及面和层次还不够,学生对“美”的感悟力不足,对诗意生活的追求还缺乏一定的引导。
二、“影视美学”的内在特质阐释
就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所谓影视美学,就是遵循美学的原则,即用理想和超越精神审视影视艺术,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进行分析。影视美学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影视,也不是美学和影视艺术学的简单相加。影视美学是当代美学、影视艺术学在人生意义的寻求上、在人的感性生成上的统一。在其本源上,它与人的现实处境和诗意生存息息相关。所谓影视美学的阐释,就是要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要看一看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就“影视美学”课程而言,“影视”这种视觉媒介负载着一定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而“影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文化符号。由此,“影视美学”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从而有效地使学生获得真知,丰富生活,提升文化素养。无疑,加大“影视美学”授课的普及面,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是科学建构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可见,影视美学富有抽象的哲学意味,它所追问的问题更接近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影视文化及影视艺术则是相对表层形式的问题,影视美学隐藏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在深层中。具体来说就是,影视文化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之一,而影视文化作品中的经典,更是影响广泛而深远;从艺术角度来说,影视艺术被称为继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诗歌、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集前六种艺术之大成,同时影视作品题材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影视正成为当今媒介时代核心的载体样本,这些现代传媒无不潜移默化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所以,影视美学无论是在专业学科上,还是在一种课程设置上,都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功能。
三、“影视美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利用媒介世界来感知理解现实世界,较高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理解现实世界,帮助他们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的内容。影视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放松休闲娱乐、启迪人生思考、获得审美教育的最便捷的途径。如《南京!南京!》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有纪录片风格《可可西里》的赏析,提出中国青藏高原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愉悦的影片观赏之旅和教师的评析,能够达到快乐地学习的目的,也能够缓解、释放日常学习、生活的压力。类似的,“影视美学”课程通过具体的案例即电影镜像语言分析,向学生指出其表层含义和深层意义,以及为何如此表达。
就“影视美学和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而言,意在在积极推行创新性教学这个基础上,把影视文化研究、影视创作、影视论坛、影视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从“影视”这种可观可感的视觉媒介上,在“美学”的深度作用下,获得对社会、对人生、对祖国灿烂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进而让大学生的心灵更加阳光,生活更具诗意和美好,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增强抵抗社会不利因素浸染的免疫力。更有价值的是,从深层次上推行创新性教学改革,让学生由被动地传统式学习转为自觉地快乐学习,师生自由地交流,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以一种有效的教学媒介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所以,影视美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在当代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尤为必要。如通过《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和《望乡》中阿崎婆婆等典型人物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外表美与灵魂美的辩证关系。以此突破传统固滞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激活创新潜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身心更加健康成长,精神境界更加高尚,文化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四、影视美育实践的构想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不能空喊口号,纸上谈兵,其关键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核心是本土化的课程构建,实施途径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由此,确定以“影视美学”课程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这是“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优秀文化塑造人”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2]。在具体措施上,我从教学实践出发,凭借“影视美学和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这个教学质量工程平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1.在具体的美育实践上,依托校“影视协会”在全校有序地开展各类活动。一是通过帮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经典电影片断,积极开展DV大赛、摄影摄像比赛、开设影视评论论坛、影视美学专题讲座等多种创新性教学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力求让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感悟影视之美;二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大学生的美感渐趋活跃,生活更加“美”起来,由此使学生在实践训练感悟“美”,并以“美”来引导人生;三是依托我校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从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影视的发展,逐步形成“影视经济学”的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使他们眼界更宽,对学习和生活更有兴趣;四是成立“影视文化研究所”,重点把影视学理研究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讨大学生文化素养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五是通过“影视”这种视觉媒介,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帮助他们提高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更加热爱大学生活,进而自觉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2.在具体的教法改革上,重视运用效果较好的差异对比教学法。所谓差异对比教学法即把一部电影内的相关元素作比较或相关程度高的几部影片从一方面或几方面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段落场面镜头等影片的具体元素开始向纵深层次剖析,最终获得影视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愉悦。如同是美国人摄制的越战题材电影,表达反战主题的《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与2001年“9·11”事件后的以宣传美国爱国民族主义的《我们曾是兄弟》影片传达出的理念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影片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各自对战争的解释的?通过教师讲解设疑—学生课后观摩影片—学生讨论—教师解疑这一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并且在大的政治文化视野中考察具体的美国电影作品。教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快乐地学习。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以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影视美学”课的教学和改革实践或许能够提供某些启示,此课程是对建构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拓展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舒炜.文化自觉: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经典阅读课程[J].读书,2006,(4).
[2]林光彬,贾雪峰.财经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探索[J].教育研究,2010,(8).
此文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影视美学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专项任务“消费语境下文学记忆症候研究”(项目编号:2011—ZX—339)和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原文化记忆及其效用发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KL—2011—1411)阶段性成果。
此文为申报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影视美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关系研究”前期成果。
关键词: “影视美学”课程 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生文化素质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学者们在思考:如何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以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来有效建构大学生文化素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催促着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勇敢地直面现实,找寻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财经类大学独特的教学语境,认为以“影视美学”课程来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开设“影视美学”课程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首先,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个性张扬的时代,而且消费主义盛行,在经济成为社会的主题词之后,商业、利润、资本,以及与之相应的欲望、身体、货币正成为社会所集中关注的对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随之在这个转型时期渐趋流行,人之道德的颓败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症候。在这个转型期,大学生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剧变,社会大环境的负面作用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许多学生感到浮躁、迷茫,生活缺少诗意、学习动力不足、自觉创新能力不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不够,等等。可见,当前社会的复杂环境是导致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拓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是摆在现代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也是从人性角度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其次,就当代高校教学而言,还存在着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策略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改革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依托一个科学有效的载体来合理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迎合大学生渴望以诸如影视文化等艺术形式来提高艺术修养的心理需求。正如2005年首届“中国文化论坛”学者们所指出的,大学里的艺术修养培育需要加强,这涉及每个人今后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境界[1]。在这里,科学有效的影视课程改革的宗旨,正在于这种对大学生自身生活品位的提高。
最后,就课程本身而言,加大“影视美学”授课的普及面,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是科学建构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当代中国教育中智育越来越受重视,而美育被忽视淡漠。更重要的是,在如今我国影视产业发展日渐繁荣的大好形势下,很多学校整体上以“影视美学”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普及面和层次还不够,学生对“美”的感悟力不足,对诗意生活的追求还缺乏一定的引导。
二、“影视美学”的内在特质阐释
就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所谓影视美学,就是遵循美学的原则,即用理想和超越精神审视影视艺术,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进行分析。影视美学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影视,也不是美学和影视艺术学的简单相加。影视美学是当代美学、影视艺术学在人生意义的寻求上、在人的感性生成上的统一。在其本源上,它与人的现实处境和诗意生存息息相关。所谓影视美学的阐释,就是要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要看一看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就“影视美学”课程而言,“影视”这种视觉媒介负载着一定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而“影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文化符号。由此,“影视美学”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从而有效地使学生获得真知,丰富生活,提升文化素养。无疑,加大“影视美学”授课的普及面,提高教师授课的水平是科学建构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可见,影视美学富有抽象的哲学意味,它所追问的问题更接近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影视文化及影视艺术则是相对表层形式的问题,影视美学隐藏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在深层中。具体来说就是,影视文化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之一,而影视文化作品中的经典,更是影响广泛而深远;从艺术角度来说,影视艺术被称为继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诗歌、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集前六种艺术之大成,同时影视作品题材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影视正成为当今媒介时代核心的载体样本,这些现代传媒无不潜移默化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所以,影视美学无论是在专业学科上,还是在一种课程设置上,都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功能。
三、“影视美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利用媒介世界来感知理解现实世界,较高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理解现实世界,帮助他们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的内容。影视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放松休闲娱乐、启迪人生思考、获得审美教育的最便捷的途径。如《南京!南京!》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有纪录片风格《可可西里》的赏析,提出中国青藏高原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愉悦的影片观赏之旅和教师的评析,能够达到快乐地学习的目的,也能够缓解、释放日常学习、生活的压力。类似的,“影视美学”课程通过具体的案例即电影镜像语言分析,向学生指出其表层含义和深层意义,以及为何如此表达。
就“影视美学和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而言,意在在积极推行创新性教学这个基础上,把影视文化研究、影视创作、影视论坛、影视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有机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从“影视”这种可观可感的视觉媒介上,在“美学”的深度作用下,获得对社会、对人生、对祖国灿烂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进而让大学生的心灵更加阳光,生活更具诗意和美好,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增强抵抗社会不利因素浸染的免疫力。更有价值的是,从深层次上推行创新性教学改革,让学生由被动地传统式学习转为自觉地快乐学习,师生自由地交流,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以一种有效的教学媒介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所以,影视美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在当代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尤为必要。如通过《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和《望乡》中阿崎婆婆等典型人物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外表美与灵魂美的辩证关系。以此突破传统固滞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激活创新潜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身心更加健康成长,精神境界更加高尚,文化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四、影视美育实践的构想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不能空喊口号,纸上谈兵,其关键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核心是本土化的课程构建,实施途径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由此,确定以“影视美学”课程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这是“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优秀文化塑造人”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2]。在具体措施上,我从教学实践出发,凭借“影视美学和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这个教学质量工程平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1.在具体的美育实践上,依托校“影视协会”在全校有序地开展各类活动。一是通过帮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经典电影片断,积极开展DV大赛、摄影摄像比赛、开设影视评论论坛、影视美学专题讲座等多种创新性教学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力求让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感悟影视之美;二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大学生的美感渐趋活跃,生活更加“美”起来,由此使学生在实践训练感悟“美”,并以“美”来引导人生;三是依托我校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从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影视的发展,逐步形成“影视经济学”的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使他们眼界更宽,对学习和生活更有兴趣;四是成立“影视文化研究所”,重点把影视学理研究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讨大学生文化素养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五是通过“影视”这种视觉媒介,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帮助他们提高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更加热爱大学生活,进而自觉地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2.在具体的教法改革上,重视运用效果较好的差异对比教学法。所谓差异对比教学法即把一部电影内的相关元素作比较或相关程度高的几部影片从一方面或几方面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段落场面镜头等影片的具体元素开始向纵深层次剖析,最终获得影视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愉悦。如同是美国人摄制的越战题材电影,表达反战主题的《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与2001年“9·11”事件后的以宣传美国爱国民族主义的《我们曾是兄弟》影片传达出的理念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影片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各自对战争的解释的?通过教师讲解设疑—学生课后观摩影片—学生讨论—教师解疑这一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并且在大的政治文化视野中考察具体的美国电影作品。教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快乐地学习。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以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影视美学”课的教学和改革实践或许能够提供某些启示,此课程是对建构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拓展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舒炜.文化自觉: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经典阅读课程[J].读书,2006,(4).
[2]林光彬,贾雪峰.财经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探索[J].教育研究,2010,(8).
此文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影视美学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建构”、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专项任务“消费语境下文学记忆症候研究”(项目编号:2011—ZX—339)和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原文化记忆及其效用发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KL—2011—1411)阶段性成果。
此文为申报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影视美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关系研究”前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