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

来源 :新材料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99222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的企业改革过程中,许多科研院所都转制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几年来这些企业有些发展壮大,有些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这些企业最初作为立业之本的雄厚技术基础和研发实力也消失殆尽。这是由于这些企业思维和运作模式僵化,未能真正理解企业运作模式的内涵,并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在此我们就改制前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为题,分析说明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改制后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实施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以便使改制企业不仅能将原有的研究开发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且要与企业实施的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改制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有别于传统企业,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角度,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项目在目标、内容,以及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明确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区别、各自的关键点和二者的最佳结合点。然后建立二者的互动物理模型,半定量说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的决策依据。最后,介绍一下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技术创新的概况。
  
  1、 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形式
  
  企业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主体,对于制造业而言,企业实施的项目有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五小”等三类。其中,研究开发是对产品性能提高的研究,是附加值的主要体现环节,主要从技术甚至理论角度探索改善材料制品性能的原理和途径。技术创新简单说就是对已有研发成果的集成和应用,技术上以解决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品质的一致性为主,但重点是进行市场营销的策划。“五小”活动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小发明、小改革、小建议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其本身不会对产品的性能和销售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应三类项目则有总公司(厂)研究所、分公司(厂)技术室和车间工艺组等对应的三级机构,其中技术室和工艺组对于企业尤为重要。因为这两级机构是承担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完善的中坚力量。所以,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没有研究开发机构是可能的(可以外委),但是如果没有技术室或工艺组类的机构则是万万不能的,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那么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二者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
  


  图1(a)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流程示意图。技术创新是一个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应用技术成果的横向行为,研究开发是一个技术不断升级和深入的纵向行为,一遇市场需求便转化为技术创新行为。简单说,研究开发是决定产品技术附加值高低的一个环节,而技术创新是决定产品技术附加值能否商品化的过程。所以,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产品的“设计/开发”,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产品实现,其中有形产品的实现为技术创新,无形产品的实现为研究开发。
  另外,从图1(a)中还可以看到二者的区别。首先,驱动力不同。研究开发是因技术发展(或储备)需要而不断进步和升级;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和追求利润拉动。其次,目标与过程内容不同。研究开发的关键点是解决技术难题或储备技术,追求高的技术指标(或附加值),为此可能进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甚至理论研究,其管理按无形产品的实现过程控制。技术创新的关键点是使产品批量进入市场并获取利润,为此要解决工艺稳定性问题,尤其是市场营销策划的问题,其管理按有形产品的实现过程控制。第三,技术附加值实现方式不同。能够通过市场营销来体现附加值的产品(有形和无形)才是企业技术创新一个完整循环的结束,否则只能称为研究开发,这也是二者的标志性区别。所以,技术创新更注重退出渠道的整合和互补,即建立任何销售产品的渠道,如贴牌、代理等。第四,风险不同。研究开发失败率为80%~90%,因为其风险在于技术的极端不确定性,不可操作因素多。技术创新失败率为10%~20%,其风险在于市场,如果项目严格遵循“项目市场化”的原则,则风险必然降低。即二者相反。
  
  2、 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互动模型的建立与半定量分析
  


  将图1(a)进行抽象化和量化,则可以演变成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的互作用模型,见图1(b)。其中,为简化模型,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假设边界利润(附加值)和变动费用各占销售额的50%。由于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进入市场,故图中横轴设为市场容量(Q);研究开发追求技术性能的提高,故图中纵轴设为技术附加值(P,即产品单价);座标原点表示产品设计/开发、销售的起始点。
  通过该模型可以半定量化说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项目的关系,以及确定技术创新项目考核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下面通过计算进行分析和说明。
  例:一个产品的销售额设为V,边界利润设为VL,市场份额设为Vmax,则有:
   V = P × Q
   VL = P × Q × 50%(即图中阴影面积)
   Vmax = PL × QL
  假设该产品已有两种开发方案,而且PL = 2 P2;QL = 2 Q1,则有:
   VL1 = PL × Q1 × 50% = QL × PL × 0.25 = 0.25 Vmax
   VL2 = P2 × QL × 50% = QL × PL× 0.25 = 0.25 Vmax
  式1表明,在边界利润相同的情况下,方案一产品的性能最高,但是市场容量小,不适合产业化,这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品;方案二是产品若追求市场容量最大化,则产品性能指标不可能高(低档产品),这是典型的资源消耗性产业化产品。当然这两种产品均具有极限性能PL或极限市场容量QL,这在业界是较难实现的。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追求适中的技术指标和市场容量,即:
  假设该产品的第三个方案中Pm = a PL ;Qm = bQL,则有:
   VLm = Pm ×Qm × 0.5
   = a × b × PL × QL × 0.5
   = 0.5 × a × b × Vmax
  如果VLm = VL1 = VL2时,则有:
   a × b = 0.5
  当a = b时
  解得 a = b = 0.707
  式2表明,在边界利润相同的情况下,技术指标和市场容量为反比关系(即图中的点曲线),即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不可能既追求高的技术性能同时又能够有大的市场销售量。二者降到极限值的70%左右应为合适(如图中点划线区),这样可以为下一步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张预留出口。比如,一个产品的现实市场容量为100吨,那么技术创新项目的设计容量应该为70吨。
  


  3、 安泰科技实施技术创新工作概况
  
  转制初期,由于公司技术人员对技术创新的内涵理解不足,尽管公司对技术创新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过程中的研究开发色彩依旧过于浓重,与企业真正意义的技术创新差距较大,而且多数人仍将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混为一谈。公司上市以来,由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已经从稳健经营转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公司正处在一个全面发展和扩张的新阶段,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现,企业的产业结构、运行机制也将发生重大调整。因此,如何做好对公司产业的技术支持,以及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后续的产业项目,如何实现将技术创新与资本运营良好的结合,已经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为此,公司从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两方面对于技术创新进行了战略规划。下面通过介绍公司技术创新概况,以及对几年来的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分析,逐步梳理公司的技术创新思路,并简要介绍有关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和人才管理,以及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资源等方面如何整合优化的解决方案。
  首先,公司于2000年的技术创新工作会议上,确立了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方针,即“创新、创誉、创利”的三创原则。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公司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其中,研发中心负责公司的储备技术和无形产品的研究开发,分公司技术部负责现实市场中短平快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项目的实施。对于各生产线均返聘了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该体系的形成,使得公司原有的科研院所各自为政的分散科研模式得到了全面、彻底的变革,而且在职能上进一步理顺了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生产关系,责权利分工更加明确。基于此,公司对各自相关的资源又进行了重新整合与调配,如人员、设备、资金等,并于2002年成立了公司级研发中心实体,使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结构更加实体化,而且实现了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同时运作又相互密切联系的双循环技术创新模式。另外,这种技术创新体系尤其适合中大型企业进行重大产业项目的联合攻关,而且易于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研发成本,这在公司2003年的产业建设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其次,在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方面,确立了“项目市场化、目标国际化、成果商品化”的三化原则,这是由于公司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生产成本较高,因此,追求高技术附加值是公司的特点,而且也是公司的优势所在。另外,公司的项目均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研究开发项目(占60%),主要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储备技术;另一类属于技术创新项目(占40%),主要为强化存量产业的技术实力和扩大经济规模。即目前的项目结构符合公司的产业建设和技术创新战略。
  第三,在实施项目的过程管理上,公司实施了“开放与合作,流动与竞争,自由与有序”的三与原则。目前公司在研项目有60余项,多数已经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实践表明,通过开发合作,并不断对合作方进行优选,使得我们的技术创新成功率不断提高,已经验收的10个项目,取得了直接经济效益7500余万元。另外,在合作过程中为公司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图3是公司目前项目承担人员的职称结构。
  总之,公司的技术创新经历了体制改革和实体建设的阶段,目前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基本完整,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项目也开始按照各自的管理模式正常运作。其中,公司“三化”方针仍是指导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的基本原则。其中,有明确的需求市场是技术创新前提,成熟的研究开发成果是基础,进入市场并取得经济效益是最终目标,这是技术创新项目必备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是区分技术创新项目和研究开发项目的标志。
  
  4、 结论和建议
  
  1、建议企业实施项目时应该明确区分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类别,并以不同的考核内容和管理办法进行过程管理,才能有效地实施项目,如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中试和批量试产等。
  2、避免陷入技术创新项目追求过高的技术性能或工艺性能,研究开发项目追求过高的市场销售(容量)的误区,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兼顾二者。
  3、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率应该达到80%以上,其技术难点是工艺的稳定性,最大风险在于市场营销。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 介绍了ABS树脂的主要生产方法,分析了国内外ABS树脂的生产现状和市场前景。   关键词 ABS树脂;生产;市场前景     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又名丙丁苯树脂,是苯乙烯系列树脂中发展与变化最大的品种,由于其具有优良的抗冲性、高刚性、耐油性、耐低温性、耐化学腐蚀性和电气性能,且容易加工、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使得其在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汽车、建材工业和日用制品等方面具
期刊
8月19日下午,“中关村新材料产业联盟”在北京稻香湖培训中心举行成立大会。国家科技部高新司材料处刘久贵处长,北京市科委朱宝凤副主任、郑吉春委员,海淀区于军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赵慕兰副主任等有关领导参加了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朱宝凤副主任在会上为产业联盟揭牌,至此中关村200余家新材料企业有了自己的产业联盟。   “中关村新材料产业联盟”是在北京市科委、海淀区政府以及海淀园管委会的关心和支持下
期刊
  
期刊
8月26日,纳米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代表,纳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部分省市科技部门、企业、科研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基金委等5个部委关于“十五”计划在纳米科技领域立项部署的报告,白春礼院士代表专家委员会对我国纳米科技发展作了咨询报告。北京、上
期刊
摘 要 巨磁电阻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新开发的一种功能材料。由于它与传统的各向异性磁电阻材料相比具有很高的磁场灵敏度等优点,关于它的研发在国际上倍受重视。巨磁电阻材料过去主要用于制作计算机硬盘读头,目前正向着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扩展。巨磁电阻(GMR)传感器元件由于灵敏度高、热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而完全可取代霍尔及磁阻(AMR)元件,从而广泛应用在信息、电机、电子电力、能源管理、汽车、磁信息读写及工
期刊
在振兴东北的战鼓声中,一批国家级的工程中心(含重点科研院所)及一些高科技公司将北上,在第二届“制博会”期间(2003年9月5日~9月10日,沈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种专场活动,以促进材料业和制造业的沟通与合作发展。  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专题报告会,将由我国纳米材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张立德先生等三位高层学者主讲。张立德先生的报告题目是《发展纳米材料产业的思考:机遇与挑战
期刊
摘 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缺,节能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寻求轻质、高效的保温材料已是当务之急。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绝热材料制备超级绝热材料生产中有可能对绝热材料行业带来划时代的“革命性”变化。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的制备技术。  关键词 纳米孔超级绝热材料;SiO2气凝胶;超临界干燥;常压干燥;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缺,节能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除了合理利用开发能源外
期刊
9月4日-5日,由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中国颗粒学会主办的“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学者、企业家参加了会议,台湾一个40多人的业内代表团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纳米科学技术是本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之一,它不仅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发展的推动力,而且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为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新的机遇,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纳米科技的概念以
期刊
8月22日,由科技部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办、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办,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教育厅、青海大学、西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宁市科技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国家高技术新材料发展战略研讨会及镁资源与镁材料专题研讨会”在青海召开。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徐福顺、科技部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办公室主任邵立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黄伯云教授、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