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暴吓着准医生了吗?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OfJXU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暴事件发生在家门口了!”北京大学BBS医学部版上的一篇帖子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3月7日上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心理科一位医生因拒绝一个候诊患者的加塞要求,被该患者在诊室砍伤。
  近来,暴力袭医事件不断发生。
  对此,到底该如何切实改善医患关系、保护医生安全?
  而北大医学部的学生——这些未来的医生们,又是如何看医暴的?
  安保之惑
  我们做了一份针对北京大学医学部从大一新生到博士生的调查,在回收的216份有效问卷中,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对医暴事件“零容忍,要求得到有效处理”,但近40%的学生“愤怒但无能为力”。无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院在安保方面的尴尬。
  医院属于内保单位,不是公共场所,不能由公安机关直接负责安保工作。医院只能外聘保安,或与警方协作设立有警察挂名的工作站。也正因此,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医卫界90位委员联名递交“紧急提案”,建议将医疗机构列为公共场所进行安保。提案牵头人、全国政协委员凌峰说:“只有公安成为医院治安的主体,才能有效遏制、弹压日益频发的恶性伤医案件。”但医疗界外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阮齐林就指出:“警察的过多介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相反还会让医院气氛紧张。”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7.78%的医学生认为医院应该被修改为公共场所,并允许警察进入实行安保;而剩余22.22%的人则同阮教授一样,表达了这样做会加剧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担忧。
  据我们调查,北医六院只能通过加强安保措施来保障医生安全。医院办公室主任张霞向我们介绍,医院新增4名保安,组织医生们学习了简单有效的格斗防身术,也在开会征集大家意见,考虑使用一些盾牌类的东西,能“随手拿起来挡一下,保护自己”,但她并未透露医院具体安保现状。
  北医六院的保安均是到专业公司聘请的,在医院的三层诊室中,每层都有一名穿制服的保安,其中有一个外面穿着防护服。在医院的门口也有三名保安在执勤。保安队刘队长说还不止于此,“除了看得到的,还有看不到的。我们还有些便衣保安,要穿便衣是怕保安太多,把病人惊着。”当他看到门口的年轻保安从值班室拿着警棍出来时,立刻上前制止:“你别拿这出去,吓着病人。有事你再拿就行了。”
  医患之困
  4月3日的凌晨2点,我们来到北医六院,虽然医院大门还没有开,已有4个人在排队,其中有个坐在小板凳上的阿姨告诉我们,她是从河北保定来的,给家人看了一年多的病。虽多次来北京寻医,但这是第一次到北医六院看病,“吃了晚饭就在这里排队了,等一夜。”她“幸运”地成为了队伍中的第一个。
  紧邻北医六院的是北医三院。作为综合性医院,北医三院门口排队的人就更多了,目测达三四十人。他们从门口沿着墙根和花坛依次排开,排在前面的带着铺盖睡觉,排在后面的坐在花坛上聊天,还有零散的几个人在院子里抽烟、徘徊。
  看过医生的,如果要住院,也会面临没有床位的现状。北医三院地下走廊上,两旁的椅子上睡满了人,也有人支个简易床睡。这里面有家属,也有还在打点滴的患者。与看病难相对应的,是医生高强度的工作。凌晨两点多,我们来到北医三院的儿科急诊,有两个护士在值班,不时有家长急匆匆地跑进来,“大夫,我的孩子吐了”“大夫,我的孩子发烧”,护士们指引他们办手续,到相应的科室看病。在没有病人的间隙,一位值班护士向我们抱怨起来:“你们有节假日,我们不管啥时候都要值班,我们为什么没有休息?”她的脸上满是倦容,眼睛里渗着血丝。“我三天一个夜班,已经快10年了。”说到这里,她的声音轻微地颤抖了一下。当被问及为什么10年都没有人顶替,她说:“谁愿意来儿科啊,挣得又少又辛苦。”她指了指墙上的《儿科急诊范围告知》,“看见没,这些才属于急诊,都要到了心脏骤停、惊厥的程度。但现在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家长就带着来看急诊,根本忙不过来。你看刚才那个小孩,我就只能让他吃药,先缓一下,让大夫给下一个看,要不就都掐一块儿了。”
  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有近86%的学生把“医疗体制不健全”看作暴力袭医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超过患者或家属素质低、医患缺乏沟通等原因,高居所有列出的原因首位。
  张力杰是医学部的博士生,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泌尿外科的助理医师。在谈到医疗体制的不足时,他说:“这些不是我们医生能解决的问题,在庞大的医疗体系中,医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我们采访的医学生中,除了医疗体制,“误解”也是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
  张力杰为我们讲述了一次亲历但并不严重的医闹事件。“当时我从上午8点一直忙到下午五六点,没吃晚饭,被病人围着。这时有个病人要求给他写病历,其实不写也没事,当时又忙,但他就吵起来,觉得你给别人都写了,为啥不给他写。”
  “最后怎么办?”
  “写了完事呗。”他无奈地笑了笑。
  类似这样病人不理解医生的事不胜枚举。“比如病人伤口稍微渗点东西,不会影响伤口恢复。这时候医生忙不过来,觉得稍微延迟处理也没事,但病人不理解,就非要让马上处理。”
  魏冬豪是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实习的大三学生,他指出的是患者对医疗水平的误解。“现代医疗发展至今,大部分的疾病还是不能完全治愈,或者说还停留于对症治疗而不是对因治疗。但是患者来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他们把现在的医疗想得无所不能。认为治好了是正常,治不好是医生的问题。”
  对医生来说,每天要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患者,对患者来说,能寻求帮助的却只有一个或几个医生。北大2008级临床医学泌尿外科的实习医生顿耀军这么说:“就像阑尾炎手术,总有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这是事实。但患者就接受不了,就觉得为什么那百分之一要落到他们头上。”
  准医之路
  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针对全国医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回收的3704份有效问卷中,医师对执业环境的不满意率仍高达49%,满意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一。医生是否希望子女继续学医,也是衡量医生对自己工作满意的指标之一。在中国医师协会的这项调查中,有近80%的医生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穿上白大褂。希望“子承父业”的医师比例仅为6.83%,与前几年调查结果相比,再创新低。
  面对这样的现状,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极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正式医生,又有怎样的想法?
  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面对暴力袭医事件频发,超过60%的人选择了“影响心情但对医生工作没有影响”。选择学医的原因中排名最高的是“医学理想”,但实习后认为医生这一职业“太辛苦,还有风险,与原来想的差距较大”的达一半以上,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现在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印象是“工作辛苦,薪资不高,人身安全无保障,不太好的职业”。
  在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两位医学生采访结束后,顿耀军提议带我们到急诊病房看看。虽已是晚上8点多,但这里仍非常繁忙,人声嘈杂,挂号的人排着长队,病人们在床上或坐或躺挂着点滴,护士们推着小车在病房间穿梭,一派忙碌的景象。2012年有部很火的反映医患关系的电视剧叫《心术》,编剧六六曾坦言,一开始自己是抱着“挖黑幕”的心态去医院观察的,但最后却写出了医生的心声。当问及,是否害怕被人说成是站在医生的角度写医患关系,六六坦诚地说:“我并不是写医生的不易。而是理解,对所有人的理解。”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刘华杰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学和科学史。植物爱好者。近年来倡导恢复博物学教育,主张博物学生存,带领研究生从事博物学史研究。主要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中国类科学》《看得见的风景》《天涯芳草》《博物人生》《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等。曾获霍英东奖、文津图书奖、台湾吴大猷科普佳作银签奖。  问:刘教授,您在大学讲授科学
大学校园里有不少混合着泡面气味的宿舍角落,藏匿着一群对着荧光屏幕看电视打游戏的群体。他们长期投入在自己的乐趣中浑然不觉,临到考试前两天才怀着侥幸的心理复习或干脆“信春哥”,一旦受到挂科的打击,虽悔恨不已但为时已晚。  针对这种情况,自2014年12月份起,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育大数据研究所与学校的多个职能部门合作,在教育部网络文化建设部门的支持下,开始研发“学生画像”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分析学生与学校
近几天,我和室友研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欣喜地发现《决定》暗藏着法科学子的利好就业趋势。  众所周知,近几年法科毕业生就业并不理想,有些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有600余所,这是一支庞大的法科学子大军,而公检法系统所能吸纳的法科毕业生实在有限,律所、公司法务更是竞争激烈。很多法科学子为了实现法治梦,不得不报考公
那次在台湾,导游是个五十多岁的男子,  头发半白,瘦高矍铄,  不仅介绍车窗外的景物,  还时不时穿插介绍台湾社会风情。  说起社会变迁,竟如悬河泻水,  尤其是台湾的社会救助义工志愿者,  娓娓道来,言语中透着自豪。  他让我们把喝完的矿泉水瓶全都捏扁了,投放在车前的纸箱中,说这些瓶子都会送到一个慈善机构,他们会将之加工成毯子,世界上哪有灾患,就会送过去。汶川地震,他们就送了很多。还让我们把购物
王蕙仪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口译专业2012级研究生,  被粉丝称为“广外女神”,成绩优异,多才多艺,更敢想敢拼。她说:“我不怕撞得头破血流,越年轻就越要敢闯。”  细细听过女神的成长故事,当然没有头破血流,  不过,那份能吃苦、够勤奋、担得起挫折,  也许是美女和女神的最大区别吧。  越努力越幸运  周五晚上、周六早上学钢琴,周六下午学英语口语,周日上午学声乐,下午补习化学物理,高中前,王蕙仪的
前日,和朋友一起吃饭。他曾经是个文艺青年,流行的书无所不读。近年自己创业,暇余少了,我问他还阅读否,他说除了生活、财经类杂志,几乎所有的阅读都是在手机和网络上,纸质书偶尔也读,但只读传统作家的名作。  我比他的阅读面广些。由于自己既给杂志写专栏,也给阅读类应用程序写小说,所以无论新作者老作家、小说、杂文、散文、古文,统统都读,统统都学习。这么比较着读下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单就短篇小说来看,青
2014年初冬中午,北京某大学的操场上挺热闹,有学生在进行跳绳比赛。“以前,女孩子们都不爱动,怕出汗,今年接触到的学生,明显不一样,愿意动。现在,下午操场上自己戴着耳机跑步的女生也多了。”体育部李佳老师告诉记者。在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负责体质健康测试(以下简称体测)的刘鹏老师。办公室的墙上贴着测试的时间安排表,10月的周六、周日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5点,大四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测试。“每次到体测的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民间文学教授段宝林家的客厅里,木质的博古架直顶到天花板,上面陈列着段宝林在各地考察民俗时收集的纪念品。“你看,这个大本钟是我2014年在英国买的;那只小公鸡是在爱尔兰买的,他们那儿的人很喜欢公鸡;这个小乌龟(是)威海的;还有,无锡的大阿福;这个木雕母鸡,泰国的,一个老太太手做的……”  说着,段宝林又到书房里拿出在土耳其买的一副彩色阿凡提小像,他曾在采访中说:“民间艺术有很多
大菁,北京工商大学2014届毕业生,广告专业。毕业前跟过大媒体,也跟过小的创业团队,办过音乐节、复古市集,做过新媒体,运营着自己的微信账号,现在还是唱片公司的自由撰稿人。大菁的 多重身份之中,有好几重都跟自己创业有关。  身份一:自媒体人  大菁的微信公众号“迷你游”,在朋友圈里小有名气,她也算是个“自媒体人”。“迷你游”是一个专门推荐北京地区小而美、有情趣的小众去处的公众号,每一期,大菁都会带着
2014年3月14日,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找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首先我来到了药膳私房菜餐厅,本想在此能有所斩获,可在服务员介绍,菜谱上的药膳菜品的方子都是找专家配的,且专家也不一定是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看来这里距离学生自制品略远,我选择走人。  出来后我就开始在食堂门口和教学楼里“抓壮丁”,询问大家是否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什么学生创新产品。问了十多个,都说不清楚。还有几个同学回答说,应该有吧。心灰意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