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藕初之所以成为中国商界鼻祖式的人物,就因为一句话: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在灿若星辰的近代企业家中,穆藕初的名头太大了。
美国人勃德如此评价49岁的穆藕初:“以外貌言,无有知其为中国之棉业大王者。君为人和蔼,交友以信,举止正大,见识宏远,中西人士无不乐于相处。噫!如君之才高德备,诚可谓中国第一人物矣。”
穆藕初,上海人,黄金时代有名的棉纱大王,毛泽东视之为“新兴商人派”代表。他是第一个拥有美国硕士学位并回国办厂的中国实业家。1913年,科学管理法创始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问世不久,他当时在美国留学,就远道前往当面请教,因此成为唯一直接向泰罗求教的中国人。
穆藕初去留学时已经34岁,被同学称为穆老爷。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办纺织厂的先进经验:从怎样种棉花,怎样把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到怎样办纺织厂,怎样管理工厂,每一个环节依次学起,聪明人下笨功夫。黄炎培之子黄万里说:“这样有计划、跨专业、多学科、成套学的留学生,在他之前没有一个。”
所以穆藕初回国办纱厂出手不凡。一是从根上抓起,改良棉花。1915年,穆藕初创立“穆氏植棉试验场”,前后至少花了5年时间研究棉质,后来又发起中华植棉改良社,组织更多的人来研究。二是从人抓起,引入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穆藕初制定了《工人约则》、《厂间约则》、《罚例》等一整套厂规细则,仅总罚例就有81条。他还建立严格的报表统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一日一报,内容包括生产进度、原材料消耗、成品数量等,以便及时掌握耗材、用工、用时、数量、质量等动态情况,他设计的报表逐渐被各企业所采用,因之成为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管理的第一人。
凭借这样的专业操作,穆藕初的纱厂一炮打响。当时全国最细的纱一般只达到42支,只有张謇和穆藕初的纱厂偶尔能纺出48支的纱。穆藕初没有充裕的资本,也没有在制度的缝隙里攫取财富,他起家靠的是新机器、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管理法。他说:“出纱之优劣,三分在机器,七分在人为。”
穆藕初还把泰罗的原则和中国的实际创造性结合起来,推陈出新。他的管理法有“五化、四无、五会”,五化是:纪律化、标准化、专门化、简单化、艺术化;四无是:无废才、无废材、无废时、无废力;五会是:会用人、会用物、会用时、会用钱、会利用机会。印度人说,哪里有法,哪里就有胜利,空洞的口号在穆藕初身上变成了制胜的法宝。
当时上海的英文报《密勒氏评论报》提供了证据:“一般人认为,中国是永远不能在棉纱工业方面和日本人竞争的,任何促成这一工业发展的努力也注定是徒劳的。然而穆先生作为经理对德大纱厂的出色管理否定了这个不适宜的结论。”
穆藕初深受张謇的影响。虽然他办厂比张謇晚了20年,但他后来居上,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同省前辈张謇和荣氏兄弟。1919年9月,他发表《纱厂组织法》,毫无保留地将办纱厂应注意的一切公诸于世,包括资本、厂基、建筑、机械、用人、管理、贸易等十个方面,强调要善待工人,奖励勤能,他特别重视制度和人才两条。
给穆藕初看病的西方医生说他自视太轻,自奉太薄。也正因为这些性格特点,穆藕初从不耍大牌,他的月消费不足其收入的1/10。穆藕初晚年在重庆,时值抗战,一次到饭店吃饭,改善伙食,每人点一样菜,规定必须要全部吃干净。吃完后,穆藕初拿起一个空盘子放在面前,很幽默地说这叫照镜子。他说:“人生处世,唯当自问能力、精神、才识如何,及处事之勤奋如何,薪水可不计。”
不为小利,必有大谋,穆藕初图的是国家的强盛。一切商业都沉淀为人格,穆藕初没有奸商的气息,是长期守正得来的。他之所以成为中国商界鼻祖式的人物,就因为一句话: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在灿若星辰的近代企业家中,穆藕初的名头太大了。
美国人勃德如此评价49岁的穆藕初:“以外貌言,无有知其为中国之棉业大王者。君为人和蔼,交友以信,举止正大,见识宏远,中西人士无不乐于相处。噫!如君之才高德备,诚可谓中国第一人物矣。”
穆藕初,上海人,黄金时代有名的棉纱大王,毛泽东视之为“新兴商人派”代表。他是第一个拥有美国硕士学位并回国办厂的中国实业家。1913年,科学管理法创始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问世不久,他当时在美国留学,就远道前往当面请教,因此成为唯一直接向泰罗求教的中国人。
穆藕初去留学时已经34岁,被同学称为穆老爷。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办纺织厂的先进经验:从怎样种棉花,怎样把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到怎样办纺织厂,怎样管理工厂,每一个环节依次学起,聪明人下笨功夫。黄炎培之子黄万里说:“这样有计划、跨专业、多学科、成套学的留学生,在他之前没有一个。”
所以穆藕初回国办纱厂出手不凡。一是从根上抓起,改良棉花。1915年,穆藕初创立“穆氏植棉试验场”,前后至少花了5年时间研究棉质,后来又发起中华植棉改良社,组织更多的人来研究。二是从人抓起,引入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穆藕初制定了《工人约则》、《厂间约则》、《罚例》等一整套厂规细则,仅总罚例就有81条。他还建立严格的报表统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一日一报,内容包括生产进度、原材料消耗、成品数量等,以便及时掌握耗材、用工、用时、数量、质量等动态情况,他设计的报表逐渐被各企业所采用,因之成为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管理的第一人。
凭借这样的专业操作,穆藕初的纱厂一炮打响。当时全国最细的纱一般只达到42支,只有张謇和穆藕初的纱厂偶尔能纺出48支的纱。穆藕初没有充裕的资本,也没有在制度的缝隙里攫取财富,他起家靠的是新机器、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管理法。他说:“出纱之优劣,三分在机器,七分在人为。”
穆藕初还把泰罗的原则和中国的实际创造性结合起来,推陈出新。他的管理法有“五化、四无、五会”,五化是:纪律化、标准化、专门化、简单化、艺术化;四无是:无废才、无废材、无废时、无废力;五会是:会用人、会用物、会用时、会用钱、会利用机会。印度人说,哪里有法,哪里就有胜利,空洞的口号在穆藕初身上变成了制胜的法宝。
当时上海的英文报《密勒氏评论报》提供了证据:“一般人认为,中国是永远不能在棉纱工业方面和日本人竞争的,任何促成这一工业发展的努力也注定是徒劳的。然而穆先生作为经理对德大纱厂的出色管理否定了这个不适宜的结论。”
穆藕初深受张謇的影响。虽然他办厂比张謇晚了20年,但他后来居上,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同省前辈张謇和荣氏兄弟。1919年9月,他发表《纱厂组织法》,毫无保留地将办纱厂应注意的一切公诸于世,包括资本、厂基、建筑、机械、用人、管理、贸易等十个方面,强调要善待工人,奖励勤能,他特别重视制度和人才两条。
给穆藕初看病的西方医生说他自视太轻,自奉太薄。也正因为这些性格特点,穆藕初从不耍大牌,他的月消费不足其收入的1/10。穆藕初晚年在重庆,时值抗战,一次到饭店吃饭,改善伙食,每人点一样菜,规定必须要全部吃干净。吃完后,穆藕初拿起一个空盘子放在面前,很幽默地说这叫照镜子。他说:“人生处世,唯当自问能力、精神、才识如何,及处事之勤奋如何,薪水可不计。”
不为小利,必有大谋,穆藕初图的是国家的强盛。一切商业都沉淀为人格,穆藕初没有奸商的气息,是长期守正得来的。他之所以成为中国商界鼻祖式的人物,就因为一句话: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