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学生踏入到小学中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向更深度的方向来进行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学习;有效方法
深度学习是建构注意理论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够让学生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思考模式,能够更加深入地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将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不断进行创造和发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一、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学生面对广阔的知识,往往会觉得不知从何处入手,因此会产生迷茫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应删繁就简,尽可能为学生输出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品读精华、品味经典,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观潮》的时候,课文中描写了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作者描写钱塘江涨潮的方式,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阅读,找到作者描述涨潮过程的句子,并将其串联起来,对涨潮的全过程进行描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刚开始“闷雷滚动”,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紧接着“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潮头奔腾西”,过了好久钱塘江终于恢复了平静。在对课文句子进行深入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观潮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并掌握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实现了对课文中精华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二、补充课外内容,增强学生视野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大部分是从教材中得来的,课外阅读的机会比较少,因此了解的文学知识也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利用阅读课和私下的时间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走入到文学作品中,感受语文的神奇,从而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
例如,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会让学生走入到图书馆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图书馆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阅读和学习。为了能够使课外阅读达到更高的效率,实现深度阅读,我会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句、生字记录下来,对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补充。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感悟,也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在课后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实现对书籍的更深一步理解。很多学生都在阅读课上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阅读,从中吸收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并且学会如何选择书籍、阅读书籍、理解书籍,使学生实现对语文学科的更深刻认识。
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活力
在提到语文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印象都是背诵和抄写,认为语文学习属于一个比较“静态”的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转换,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更有活力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我让学生以“课本剧”的方式来进行演出,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改变成为剧本,然后分别选择演员,在课堂上将“大老虎”发生的故事来进行表演。学生对我这个提议感觉非常开心,并且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剧本的编写和演员选择中。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和学生共同参与到了演出中,對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演绎。在顺利完成演出之后,学生都对自己的表演非常满意,并对课文中主人公的心态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课本剧的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受到了颠覆,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认识到,语文学习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既能够以静态的方式进行学习,也能够以动态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新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追问,促进思维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想法来进行学习,而没有提出“为什么”,使得学生的语文思维未能得到开发。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围绕文章题目进行讨论,分析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度保持沉默。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入到课文中,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对周恩来的人物特色进行分析,谈一谈,他在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态。学生在刚阅读课文的时候,发出了和周恩来一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去租借地呢?都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进去呢?后来,学生明白了,原来由于中华不振,受到了外国人的欺负,只有中国强大了,每个中国人才会更有尊严。因此,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要为中华崛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中国民族更加振奋。通过引导学生追问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头脑活跃的状态下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成尚荣先生曾经提出,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文本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所有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深度学习的相关途径和方法,使小学生能够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吸收知识、发散思维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李广.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60-66.
[2] 余玲艳,代建军.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7(08):92-9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学习;有效方法
深度学习是建构注意理论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够让学生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思考模式,能够更加深入地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将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不断进行创造和发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一、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学生面对广阔的知识,往往会觉得不知从何处入手,因此会产生迷茫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应删繁就简,尽可能为学生输出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品读精华、品味经典,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观潮》的时候,课文中描写了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作者描写钱塘江涨潮的方式,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阅读,找到作者描述涨潮过程的句子,并将其串联起来,对涨潮的全过程进行描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刚开始“闷雷滚动”,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紧接着“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潮头奔腾西”,过了好久钱塘江终于恢复了平静。在对课文句子进行深入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观潮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并掌握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实现了对课文中精华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二、补充课外内容,增强学生视野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大部分是从教材中得来的,课外阅读的机会比较少,因此了解的文学知识也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利用阅读课和私下的时间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走入到文学作品中,感受语文的神奇,从而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
例如,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会让学生走入到图书馆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图书馆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阅读和学习。为了能够使课外阅读达到更高的效率,实现深度阅读,我会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句、生字记录下来,对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补充。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感悟,也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在课后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实现对书籍的更深一步理解。很多学生都在阅读课上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阅读,从中吸收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并且学会如何选择书籍、阅读书籍、理解书籍,使学生实现对语文学科的更深刻认识。
三、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活力
在提到语文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印象都是背诵和抄写,认为语文学习属于一个比较“静态”的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转换,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更有活力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我让学生以“课本剧”的方式来进行演出,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改变成为剧本,然后分别选择演员,在课堂上将“大老虎”发生的故事来进行表演。学生对我这个提议感觉非常开心,并且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剧本的编写和演员选择中。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和学生共同参与到了演出中,對课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演绎。在顺利完成演出之后,学生都对自己的表演非常满意,并对课文中主人公的心态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课本剧的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受到了颠覆,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认识到,语文学习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既能够以静态的方式进行学习,也能够以动态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新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追问,促进思维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想法来进行学习,而没有提出“为什么”,使得学生的语文思维未能得到开发。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围绕文章题目进行讨论,分析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度保持沉默。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入到课文中,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对周恩来的人物特色进行分析,谈一谈,他在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态。学生在刚阅读课文的时候,发出了和周恩来一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去租借地呢?都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进去呢?后来,学生明白了,原来由于中华不振,受到了外国人的欺负,只有中国强大了,每个中国人才会更有尊严。因此,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要为中华崛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中国民族更加振奋。通过引导学生追问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头脑活跃的状态下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成尚荣先生曾经提出,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文本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所有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深度学习的相关途径和方法,使小学生能够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吸收知识、发散思维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李广.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60-66.
[2] 余玲艳,代建军.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7(0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