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归属感是幼儿社会适应的重要部分,促进归属感的发展是对幼儿当下和未来生命的关照。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我自己”“我与他人”“我与幼儿园”三个单元开展中班幼儿归属感培育活动,需发挥教师在幼儿归属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结合,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融合。
关键词:幼儿归属感;培育;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083-02
归属感源自幼儿生命,既是幼儿自然生命之所需,也是幼儿精神生命之所求,促进归属感的发展是对幼儿当下和未来生命的关照。本研究以中班幼儿为对象,立足于幼儿园真实生活情境,一方面促进幼儿归属感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提供借鉴。
一、幼儿归属感培育的方案设计
(一)幼儿归属感培育的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归属感是幼儿社会适应的重要部分,基于对该指南精神的理解,本研究将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的目标确定为:
一是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愿意在集体中表现自己;愿意为集体服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活动中有一定的控制力。
二是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爱同伴,亲近与信赖老师;喜欢幼儿园和班级,情绪稳定积极,有适度的情绪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三是知道班里成員与自己的关系,体会自己是班级一员,乐于与人交往;把集体荣誉看成自己荣誉的一部分,为集体成绩高兴,愿为集体荣誉努力。
(二)幼儿归属感培育的方法
幼儿归属感培育采用行动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包括组建研究小组、诊断培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行前测、制订活动方案等内容。第二阶段为行动研究的开展。包括为期2个月(8周)的幼儿归属感教育促进活动,每周2次,共16次。每次活动、每个单元后均进行小结、反思、改进。第三阶段为干预结束后的后测,以及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三)幼儿归属感培育的内容
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的主题活动由幼儿自身向外扩展,由“我自己”“我与他人”“我与幼儿园”三个单元组成。“我自己”指向幼儿自我意识,让幼儿体验成长和力量,增强幼儿的自尊以及自信,促进幼儿自我表现及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我与他人”指向老师和同伴,帮助幼儿感受老师的关爱和接纳,享受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增进与同伴和老师的感情。“我与幼儿园”将范围扩大至整个幼儿园,让幼儿感受更多来自幼儿园的爱,愿意为了集体而努力。
二、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的开展与讨论
(一)第一阶段活动的开展与讨论
本阶段以“我自己”为中心,指向幼儿的自我意识。本单元借助“过生日”的契机,让幼儿分享同伴的幸福,体验成长的自豪、父母的爱;通过回顾自身成长经历,引导幼儿审视、认识、肯定自己。环境创设上,配合活动布置了主题情境,引起幼儿学习动机。同时,设计家长联系单,家长参与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共同反思与成长。
本阶段的教学反思与修正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活动设计时重视家长参与,但操作中仍忽视家长,缺少对家长参与积极、正面的反馈。例如对于在“时光隧道”中给孩子准备了小衣服的家长,教师未能及时反馈积极影响。类似情形反映出日常实践中,教师仍然容易忽视家长合作伙伴的地位,将家长视为辅助者。第二,教师开始信任幼儿,放手让幼儿参与。“我的生日标记”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幼儿自己粘贴生日标记卡,体现出对幼儿的支持和尊重,也使教师的教育行为与观念逐渐走向一致。第三,对幼儿自身体验、兴趣的尊重仍有欠缺。“幸福的生日会”活动中,由于幼儿人数众多、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再度严肃地控制纪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仍然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幼儿特点、兴趣、需要的关照,但也可以看出教师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这源于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
(二)第二阶段活动的开展与讨论
本阶段以“我与他人”为中心,旨在帮助幼儿学习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与他人互动、互助,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包括“我与好朋友”“我与老师”两个部分。前者着重帮助幼儿体会有好朋友的自豪、喜悦,产生对朋友的信任,引导幼儿乐意与人分享、合作。后者通过游戏、谈话,引导幼儿有困难、不高兴时告诉老师,增进幼儿对老师的信任和安全感。本单元在表演区投放相应材料,并邀请大班的小朋友参加,发挥异龄同伴的积极作用。
本阶段的教学反思与修正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教师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调整。本单元原本设计了“我与小朋友”“我与老师”两个主题。实施中,根据实际,取消了“我与老师”主题,增加了“神奇的‘对不起’”等活动。第二,尊重幼儿兴趣,开展延伸活动。由于单元一活动中存在对幼儿主体性尊重不够和忽视儿童兴趣的情况,本单元根据幼儿们对“猜猜好朋友”的兴趣,在入园、离园及睡前等时间分组安排,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彰显对幼儿的尊重。
(三)第三阶段活动的开展与讨论
本阶段将活动范围从班级扩大到整个幼儿园,将对象从人扩大到物,力求实现幼儿从个体的存在感跨越到种群的存在感,从“小我”的存在状态扩充为“大我”的存在状态。活动涉及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如厨师、医生、保安等,还涉及幼儿园环境。
本单元活动后的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体验是幼儿获得和发展归属感的基础。本单元将活动范围班级扩大至整个幼儿园,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厨师、保安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幼儿在亲身体验、感知中生成积极、深刻的情感,归属感逐渐获得并发展。
第二,为幼儿提供难易适度的游戏。接力游戏“我是小司机”,设计时曾考虑了跨跃、平衡等动作,经讨论,为符合中班幼儿特点,采用了逐次设置一项障碍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需加强对幼儿经验和特点的了解。本单元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秋天的幼儿园”开展之前并未引导幼儿观察过春天、夏天的幼儿园,因此幼儿回答不上“秋天的幼儿园跟春天、夏天的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幼儿园”等问题,反映出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把握还有欠缺。
三、幼兒归属感培育实践的反思
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从“我自己”“我与他人”“我与幼儿园”三个方面展开,为幼儿归属感培育提供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挥教师在幼儿归属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一个小小的变化,都将对幼儿归属感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第一阶段“我的生日标记”活动中,教师改变“幼儿贴不好”“不放心”的观念,改变为幼儿“代劳”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动手粘贴。结果,幼儿们积极性大为增强,在粘贴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粘贴完成后也体现了更强的主人翁精神。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幼儿归属感及其发展特点,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从幼儿归属感发展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来看,教师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归属感培育活动,同时,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善于抓住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培育归属感的契机。幼儿归属感的发展需要将日常渗透与专门的教育活动相结合,这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结合
培育实践提示,将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对幼儿归属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第二阶段活动为例:第二阶段活动首先通过“长大的我”引导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教给幼儿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成“神奇的‘对不起’”,帮助幼儿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培养幼儿与同伴的积极情感。根据朱家雄教授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从结构化程度的划分,上述两个活动在“纯游戏”到“纯教学”的连续体上均偏于教学一端,而“猜猜好朋友”“优点大展台”则更偏游戏一端。
教学活动较为系统地帮助幼儿认识人我关系,习得恰当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体会成长的自豪感;游戏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将教学活动所得运用于游戏中,并从游戏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参与的主动性。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归属感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融合
就归属感的获得与发展而言,家长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家长的参与能够增进幼儿对幼儿园的积极情感和对活动的投入,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融合有利于促进幼儿归属感的获得与发展。教师在幼儿入园前可以对活动室、休息室的环境布置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幼儿家庭中的布置。例如,区角里摆上小沙发等家中常见物品,休息室的窗帘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色彩温暖的卡通图案。这些小细节能让幼儿产生类似于家的亲切感、熟悉感、安全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环境布置,例如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摆放在班级里;在班级墙面上粘贴幼儿与家长的合照等。这类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家的温馨,培养其小小主人翁的情感,帮助幼儿逐渐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任厉丽,魏信雯,李玉蓉.基于儿童视角的中班幼儿归属感培养探索[J].四川教育,2017(24):18.
[2]魏 婷,贺小琼.归属感与幼儿视角的优质班级环境[J]. 幼儿教育,2018(9):20-23.
[3]谢露露.大班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行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张明红.3~6岁儿童归属感及其发展[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5(9):7-9.
[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幼儿归属感;培育;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083-02
归属感源自幼儿生命,既是幼儿自然生命之所需,也是幼儿精神生命之所求,促进归属感的发展是对幼儿当下和未来生命的关照。本研究以中班幼儿为对象,立足于幼儿园真实生活情境,一方面促进幼儿归属感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提供借鉴。
一、幼儿归属感培育的方案设计
(一)幼儿归属感培育的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归属感是幼儿社会适应的重要部分,基于对该指南精神的理解,本研究将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的目标确定为:
一是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愿意在集体中表现自己;愿意为集体服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活动中有一定的控制力。
二是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爱同伴,亲近与信赖老师;喜欢幼儿园和班级,情绪稳定积极,有适度的情绪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情绪适应能力。
三是知道班里成員与自己的关系,体会自己是班级一员,乐于与人交往;把集体荣誉看成自己荣誉的一部分,为集体成绩高兴,愿为集体荣誉努力。
(二)幼儿归属感培育的方法
幼儿归属感培育采用行动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包括组建研究小组、诊断培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行前测、制订活动方案等内容。第二阶段为行动研究的开展。包括为期2个月(8周)的幼儿归属感教育促进活动,每周2次,共16次。每次活动、每个单元后均进行小结、反思、改进。第三阶段为干预结束后的后测,以及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三)幼儿归属感培育的内容
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的主题活动由幼儿自身向外扩展,由“我自己”“我与他人”“我与幼儿园”三个单元组成。“我自己”指向幼儿自我意识,让幼儿体验成长和力量,增强幼儿的自尊以及自信,促进幼儿自我表现及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我与他人”指向老师和同伴,帮助幼儿感受老师的关爱和接纳,享受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增进与同伴和老师的感情。“我与幼儿园”将范围扩大至整个幼儿园,让幼儿感受更多来自幼儿园的爱,愿意为了集体而努力。
二、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的开展与讨论
(一)第一阶段活动的开展与讨论
本阶段以“我自己”为中心,指向幼儿的自我意识。本单元借助“过生日”的契机,让幼儿分享同伴的幸福,体验成长的自豪、父母的爱;通过回顾自身成长经历,引导幼儿审视、认识、肯定自己。环境创设上,配合活动布置了主题情境,引起幼儿学习动机。同时,设计家长联系单,家长参与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共同反思与成长。
本阶段的教学反思与修正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活动设计时重视家长参与,但操作中仍忽视家长,缺少对家长参与积极、正面的反馈。例如对于在“时光隧道”中给孩子准备了小衣服的家长,教师未能及时反馈积极影响。类似情形反映出日常实践中,教师仍然容易忽视家长合作伙伴的地位,将家长视为辅助者。第二,教师开始信任幼儿,放手让幼儿参与。“我的生日标记”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幼儿自己粘贴生日标记卡,体现出对幼儿的支持和尊重,也使教师的教育行为与观念逐渐走向一致。第三,对幼儿自身体验、兴趣的尊重仍有欠缺。“幸福的生日会”活动中,由于幼儿人数众多、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再度严肃地控制纪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仍然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幼儿特点、兴趣、需要的关照,但也可以看出教师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这源于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
(二)第二阶段活动的开展与讨论
本阶段以“我与他人”为中心,旨在帮助幼儿学习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与他人互动、互助,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包括“我与好朋友”“我与老师”两个部分。前者着重帮助幼儿体会有好朋友的自豪、喜悦,产生对朋友的信任,引导幼儿乐意与人分享、合作。后者通过游戏、谈话,引导幼儿有困难、不高兴时告诉老师,增进幼儿对老师的信任和安全感。本单元在表演区投放相应材料,并邀请大班的小朋友参加,发挥异龄同伴的积极作用。
本阶段的教学反思与修正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教师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调整。本单元原本设计了“我与小朋友”“我与老师”两个主题。实施中,根据实际,取消了“我与老师”主题,增加了“神奇的‘对不起’”等活动。第二,尊重幼儿兴趣,开展延伸活动。由于单元一活动中存在对幼儿主体性尊重不够和忽视儿童兴趣的情况,本单元根据幼儿们对“猜猜好朋友”的兴趣,在入园、离园及睡前等时间分组安排,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彰显对幼儿的尊重。
(三)第三阶段活动的开展与讨论
本阶段将活动范围从班级扩大到整个幼儿园,将对象从人扩大到物,力求实现幼儿从个体的存在感跨越到种群的存在感,从“小我”的存在状态扩充为“大我”的存在状态。活动涉及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如厨师、医生、保安等,还涉及幼儿园环境。
本单元活动后的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体验是幼儿获得和发展归属感的基础。本单元将活动范围班级扩大至整个幼儿园,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厨师、保安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幼儿在亲身体验、感知中生成积极、深刻的情感,归属感逐渐获得并发展。
第二,为幼儿提供难易适度的游戏。接力游戏“我是小司机”,设计时曾考虑了跨跃、平衡等动作,经讨论,为符合中班幼儿特点,采用了逐次设置一项障碍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需加强对幼儿经验和特点的了解。本单元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秋天的幼儿园”开展之前并未引导幼儿观察过春天、夏天的幼儿园,因此幼儿回答不上“秋天的幼儿园跟春天、夏天的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的幼儿园”等问题,反映出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把握还有欠缺。
三、幼兒归属感培育实践的反思
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从“我自己”“我与他人”“我与幼儿园”三个方面展开,为幼儿归属感培育提供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挥教师在幼儿归属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一个小小的变化,都将对幼儿归属感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第一阶段“我的生日标记”活动中,教师改变“幼儿贴不好”“不放心”的观念,改变为幼儿“代劳”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动手粘贴。结果,幼儿们积极性大为增强,在粘贴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粘贴完成后也体现了更强的主人翁精神。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幼儿归属感及其发展特点,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从幼儿归属感发展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来看,教师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归属感培育活动,同时,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善于抓住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培育归属感的契机。幼儿归属感的发展需要将日常渗透与专门的教育活动相结合,这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结合
培育实践提示,将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对幼儿归属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幼儿归属感培育实践第二阶段活动为例:第二阶段活动首先通过“长大的我”引导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教给幼儿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成“神奇的‘对不起’”,帮助幼儿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培养幼儿与同伴的积极情感。根据朱家雄教授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从结构化程度的划分,上述两个活动在“纯游戏”到“纯教学”的连续体上均偏于教学一端,而“猜猜好朋友”“优点大展台”则更偏游戏一端。
教学活动较为系统地帮助幼儿认识人我关系,习得恰当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体会成长的自豪感;游戏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将教学活动所得运用于游戏中,并从游戏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参与的主动性。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归属感的发展。
(三)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融合
就归属感的获得与发展而言,家长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家长的参与能够增进幼儿对幼儿园的积极情感和对活动的投入,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融合有利于促进幼儿归属感的获得与发展。教师在幼儿入园前可以对活动室、休息室的环境布置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幼儿家庭中的布置。例如,区角里摆上小沙发等家中常见物品,休息室的窗帘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色彩温暖的卡通图案。这些小细节能让幼儿产生类似于家的亲切感、熟悉感、安全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环境布置,例如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摆放在班级里;在班级墙面上粘贴幼儿与家长的合照等。这类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家的温馨,培养其小小主人翁的情感,帮助幼儿逐渐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任厉丽,魏信雯,李玉蓉.基于儿童视角的中班幼儿归属感培养探索[J].四川教育,2017(24):18.
[2]魏 婷,贺小琼.归属感与幼儿视角的优质班级环境[J]. 幼儿教育,2018(9):20-23.
[3]谢露露.大班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行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张明红.3~6岁儿童归属感及其发展[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5(9):7-9.
[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