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课题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教材构建一个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通过基于平台的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般性规律,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探索性的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5-0026-05
2008年9月,我校向区教科所申请了区教育科研课题“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开题后,我校根据教学实际建设了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全面应用。在区教科所专家的关心和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扎实深入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和探索,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
一、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背景及意义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与课题的提出
在教育部“十五”课题中,初中学科资源建设及研究工作已做过立项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并没有位列其中。使用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在CNKI中搜索,从1979年—2008年,共找到4篇相关的文章,其中直接涉及“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没有一篇。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常常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监控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也烦恼于优秀的授课资源缺乏方便的共享与交流平台。同时,为了照顾实际操作水平差异较大的各个层次学生,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网络环境。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上传到资源里,以供其他同学来参考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课堂上学生们很容易偏离老师上课的主题,在网上自由活动。如果老师监督不到位的话,他们又可能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游戏或其他跟课堂学习主题无关的方面,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由此可见,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得力的平台来支撑网络资源的构建及资源的自主学习,因而也就无法达到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由于这些研究的缺乏,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建设及在线教与学所需的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也就没有出现。如何借助网络构建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互动主题探究学习与教学授课系统,促进信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推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模式的改革
鉴于教师教学的困境、学生学习的现状及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特点,我们选题时确定的研究范围是初中阶段,并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课程资源建设的对象,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利用基于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教学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平台的全面应用,达到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及时评价与反馈的目的;同时为教师们实现了在线网络备课与网络课堂教学、全程监控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共享和交流优质课题资源,使他们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自觉使用全新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这样“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填补了前人研究的部分空白,因而也将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二、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探讨搭建网络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具体建设方案;通过全体教师参与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研究平台环境下教研与资源共建共享的互动交流模式;通过基于网络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在课堂上的全面应用,探索出一种利用课程资源互动教与学的模式。
2.研究内容
主要有四方面:(1)研究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和现状;(2)收集与整理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3)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4)借助于课程资源平台应用研究,一方面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设,为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供探索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程资源平台,探讨并形成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方法与实践
1.研究思路
在课堂教与学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平台,利用平台形成教师间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互动机制,开展教师间的教学研讨,实现教学的经验交流和相互促进。同时,在课堂上全面应用课程资源教学平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检测来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法中注重解决问题的效果指标体系的建立,辅之于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在研究方法的选用上,强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结论性的探讨与个案的支撑相结合。
3.研究过程 (1)调查分析课堂教学需求
课题开题后,课题组多次召开探讨会讨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知识与课堂管理具体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需求,最终敲定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功能框架。
(2)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2009年,课题组由吴继承老师牵头,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平台建设框架与实际教与学的需要,自行开发了深圳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平台1.0和2.0版本(后改名为“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该平台利用网络创建了互动主题探究学习与教学授课平台,采用主题活动、课堂引导、帮助教程来自主探究学习,结合在线交流、协同合作上机操作,再通过评价反馈、贡献积分来激励参与,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起来更轻松。同时,系统还能实现在线备课、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了信息技术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
(3)共建共享网络课程资源
2009年9月开始,全体信息教师开始利用平台的各项功能,根据教材内容与要求,创建信息学科网络课程资源。每节课对应一个课程资源,每一个课程资源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课堂活动、知识技能、帮助教程、相关资源、讨论交流、学习反馈、课堂检测、拓展探究、作品展示等11个栏目。同时,教师们还通过平台的共享功能,将一些优质的网络课程共享并互相交流学习。
(4)平台全面应用与改进
2009年9月以来,我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全面应用课程资源平台。通过教师们和全体学生的使用,我们发现最初设计的功能架构还不够完善,因此又在几次研讨中将课题导入导出等许多实用功能增加进去。同时对整个系统平台进行了功能与数据库的升级,使得平台能支持更多的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经过三年的应用,课程资源平台功能日趋完善,运行逐步稳定。
(5)扩大应用研究范围
为进一步扩大课程资源教学平台的应用交流, 2009年至今,课题组多次在深圳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交流活动中展示平台的应用,收集专家领导及各区听课教师的建议,对平台进行完善。2011年5月,课题组还利用系统与鄂尔多斯市达旗第11中学开展“同上一节课”的活动,进一步探索两地区间教师教研与教学的全新模式。
四、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成果显著
1.平台的应用使网络课程资源库能够累积形成
平台在最初开发阶段,就已经将生成网络课程资源库作为重要的功能目标。目前系统提供的在线备课、课题管理、资源导入导出等功能,使得教师们能轻松地利用收集的零散教学资源生成网络课程。而生成的网络课程,将永久存放在平台上,且可以轻松导出为资源包或单独网站来使用。经过几年的积累,平台上的课程将会成为所有教师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库里面有教师们自己开发的课题、试卷、讨论主题、反馈表、学生作品等丰富的资源。经过三年的使用,系统在我校累积的资源如表1所示。
2.平台的应用使课堂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平台上的网络课程最大特点是能让学生通过资源、引导和自测三大功能板块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资源板块,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技能”、“相关资源”、“拓展探究”五个栏目,这些内容原则上按照教材的内容来在线进行设置。“知识技能”内容就是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相关资源”内容是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拓展探究”的内容是与教材相关但未在教材出现的课外知识内容,或者设置为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的任务。引导板块,包括“课堂活动”和“帮助教程”。“课堂活动”简单地说就是要让他们明确学习流程和任务。“帮助教程”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点的操作实例或操作帮助,主要是为了让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能有效地借助教程,掌握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一般来说,教程可以是图文或者演示视频。自测板块,包括“课堂反馈”和“课堂检测”,反馈主要是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个调查。检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我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
而学生在课堂的合作学习则是通过讨论交流、资源共建、作品共创、作品互评来实现,而其中合作体现最明显的则是小组协作制作作品。为满足合作学习的需求,“作品展示”栏目共设置:“上传文件”、“个人文件”、“共享文件”、“作品展示”、“以前作品”五个板块。具体合作的步骤是:组员和组长首先必须清楚自己需要完成作品的哪个部分。组员完成自己那部分作品后上传作品文件,并将文件组内共享或发送给组长,组长下载文件,与自己制作的部分作品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上传后发布作品。作品正式发布,其他同学才可对作品评价和评分。整个作品制作发布过程都需要组员与组长之间的团结协作。
3.平台的应用使教师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信息教学模式一般是讲练结合的模式,即教师讲完课学生做完练习就结束了,这样的课堂固然可以完成45分钟的教学,然而其效率较低。而平台的应用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主要表现在网络集体备课、资源替代讲授、交互实时评测三个方面。
平台提供了教师备课功能,任课教师在平台上备好课后可共享,其他教师登录后即可查看这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经过交流讨论后,每个教师还可对课题进行反复修改,并最终导出课题,从而实现集体备课。网络集体备课发挥了网络的优势,突破了传统纸上备课的限制,不受时空的约束,使每一节课都融入了集体的智慧结晶,大大提高了每节课的备课质量。
传统的知识讲授一般是在课堂的前半段,面向全体学生统一讲述知识,难于应对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而在平台环境下,教师备课将会生成一节网络课程,教师所有需要传授的资源内容将以学生喜欢的网页资源的形式呈现,因此教师只需让学生在课堂上浏览资源学习即可,大大缩小知识讲授的时间。由于资源的浏览对学生来说是按需学习,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通过浏览不同类别或数量的资源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传统的课堂小测由于批改不及时,无法完成当前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平台提供网络在线课堂检测和实时反馈,通过检测统计,教师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一目了然。除了课堂检测外, 平台的“作品展示”栏目还提供了学生作品互评和打分,并根据打分结果自动进行作品排名,教师再根据排行的情况点评某些同学的作品。这种评价模式使得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评价环节上来,拉伸了评价范围和深度,也使教师的点评更有针对性。 五、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成效突出
1.自主研发教学系统应用效果佳、影响深远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和教学需求开发的教学系统,全面深入地应用于学校教师的教学交流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系统已于2011年3月取得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同时在各类竞赛中屡获殊荣,如表2所示。
2009年12月,深圳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交流活动在我校举行。吴继承老师使用该系统上了一节市公开课,向全市各初中学校100多位信息技术教师展示了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信息部马湘衡副主任和听课教师,都对系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市教研室陈讯波老师认为:系统来自于课堂,用于课堂,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非常值得推广。2010年11月,“深圳市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市教研室陈讯波老师使用该系统上了一节展示课,省教育厅教研室要志东老师评价说:系统的使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成为课堂上最大的亮点。2011年5月,我校与达旗十一中举行“同上一节课”活动。课后,鄂尔多斯市电教馆王金泉副馆长高度肯定了“东西部同上一节课”的互动模式。区教科培中心刘立庆副主任与信息部邹小新主任肯定了这次课题研究新的尝试,他们认为目前我校基于平台的教学应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展示课、竞赛评比等方式,系统已在宝安区、深圳市有了比较大的积极影响,甚至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教师课题研究论文频频发表和获奖
近三年,借课题研究的东风,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撰写的论文频频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获得各类论文评比奖项。据统计,课题组教师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共3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市级一等奖1篇、三等奖1篇,具体如表3所示。
六、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特色与创新
1.创造出网络资源社区学习环境,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基础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他们对学习内容、形式、进度以及难度都有不同的需求。个性化学习最重要的体现在于按需获取学习资源。而平台创设的网络社区所呈现的环境则恰恰能提供按需分配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知识技能”、“相关资源”、“课堂活动”和“帮助教程”等内容学习,学习时间及顺序也能灵活安排。正是网络资源学习社区开放性高、灵活性大、移植性强等特点,为以后学生能实现自由选课、自动进度、项目研究等个性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开辟出教学教研交流全新途径,为教师实现远程互动教学提供重要支持
目前主流的教学与教研交流途径主要有:QQ群、论坛、博客、微博、MCS知识社区等,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它们还是有固有的不足,例如:无法直接让学生学习交流的资源,像学习反馈表、测试题等,因此不能直接应用在课堂中。
课题组开发的课程资源平台,开辟了教学教研交流的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内共享,教师可利用系统在线个性化备课,可以将课题、试题、讨论主题、作品评价选项、课堂反馈表等资源共享,相互间可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并应用在课堂上;二是资源导出交流,教师可以将课题导出为资源包,或者导出为可以直接浏览资源的网页包,方便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交流;三是支持远程教学,平台采用网站社区架构,在服务器联网的情况下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访问,两地区教学可同时进行。
正是基于平台创造的便利,我们实现了两地“同上一节课”的远程互动教学: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本地教师、学生和远程学生都能看到对方,这就为所有参与课堂的师生实现面对面交流,两地学生都能听到教师的课堂授课,同时教师也能与远程的学生视频和语音交流。通过平台,教师发布学习资源,两地学生通过网络访问系统,学习资源,并通过系统的交互功能,实现讨论交流、课堂测试、文件共享、上交作品、互评作品、学习反馈等。其中,教师可通过系统实时控制学生以上的学习操作,并能查看每一项目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到达到远程师生互动的目的。
七、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建议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他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总结了课题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在搭建平台技术框架时,使用了主流的ASP SQL Server架构。ASP开发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也通俗易懂,但在IIS环境下执行效率却不尽如人意。当同时在线学生数量达到200人以上时,平台运行明显放慢。另外,平台的文件上传采用了无组件二进制上传,这种上传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无需安装服务器和客户端组件,但大文件上传执行效率却不高,无进度显示,导致学生在上传大容量作品时会出现缓慢和不成功的现象。以上两点情况直接限制了系统在更大范围(如全区、全市等)的同时使用。因此,要减轻平台运行效率的影响,建议采用更新的ASP.NET SQL Server架构,优化源代码,同时使用组件上传。另外,还可考虑将动态代码执行转换为静态网页,使学生访问时网页显示更流畅。?
参考文献:
[1]周翔.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9-31.
[2]高水娟.网络环境下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7):1770-1771.
(编辑:杨馥红)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5-0026-05
2008年9月,我校向区教科所申请了区教育科研课题“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开题后,我校根据教学实际建设了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全面应用。在区教科所专家的关心和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扎实深入地开展了课题研究和探索,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
一、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背景及意义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与课题的提出
在教育部“十五”课题中,初中学科资源建设及研究工作已做过立项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并没有位列其中。使用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在CNKI中搜索,从1979年—2008年,共找到4篇相关的文章,其中直接涉及“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没有一篇。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常常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监控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也烦恼于优秀的授课资源缺乏方便的共享与交流平台。同时,为了照顾实际操作水平差异较大的各个层次学生,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需要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网络环境。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上传到资源里,以供其他同学来参考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课堂上学生们很容易偏离老师上课的主题,在网上自由活动。如果老师监督不到位的话,他们又可能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游戏或其他跟课堂学习主题无关的方面,这就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由此可见,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得力的平台来支撑网络资源的构建及资源的自主学习,因而也就无法达到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由于这些研究的缺乏,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建设及在线教与学所需的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也就没有出现。如何借助网络构建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互动主题探究学习与教学授课系统,促进信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推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模式的改革
鉴于教师教学的困境、学生学习的现状及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教学的特点,我们选题时确定的研究范围是初中阶段,并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课程资源建设的对象,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利用基于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教学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平台的全面应用,达到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及时评价与反馈的目的;同时为教师们实现了在线网络备课与网络课堂教学、全程监控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共享和交流优质课题资源,使他们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自觉使用全新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这样“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填补了前人研究的部分空白,因而也将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二、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探讨搭建网络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具体建设方案;通过全体教师参与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研究平台环境下教研与资源共建共享的互动交流模式;通过基于网络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在课堂上的全面应用,探索出一种利用课程资源互动教与学的模式。
2.研究内容
主要有四方面:(1)研究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和现状;(2)收集与整理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3)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4)借助于课程资源平台应用研究,一方面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设,为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供探索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程资源平台,探讨并形成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方法与实践
1.研究思路
在课堂教与学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平台,利用平台形成教师间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互动机制,开展教师间的教学研讨,实现教学的经验交流和相互促进。同时,在课堂上全面应用课程资源教学平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检测来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法中注重解决问题的效果指标体系的建立,辅之于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在研究方法的选用上,强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结论性的探讨与个案的支撑相结合。
3.研究过程 (1)调查分析课堂教学需求
课题开题后,课题组多次召开探讨会讨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知识与课堂管理具体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需求,最终敲定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功能框架。
(2)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平台
2009年,课题组由吴继承老师牵头,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平台建设框架与实际教与学的需要,自行开发了深圳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平台1.0和2.0版本(后改名为“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该平台利用网络创建了互动主题探究学习与教学授课平台,采用主题活动、课堂引导、帮助教程来自主探究学习,结合在线交流、协同合作上机操作,再通过评价反馈、贡献积分来激励参与,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起来更轻松。同时,系统还能实现在线备课、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了信息技术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
(3)共建共享网络课程资源
2009年9月开始,全体信息教师开始利用平台的各项功能,根据教材内容与要求,创建信息学科网络课程资源。每节课对应一个课程资源,每一个课程资源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课堂活动、知识技能、帮助教程、相关资源、讨论交流、学习反馈、课堂检测、拓展探究、作品展示等11个栏目。同时,教师们还通过平台的共享功能,将一些优质的网络课程共享并互相交流学习。
(4)平台全面应用与改进
2009年9月以来,我校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全面应用课程资源平台。通过教师们和全体学生的使用,我们发现最初设计的功能架构还不够完善,因此又在几次研讨中将课题导入导出等许多实用功能增加进去。同时对整个系统平台进行了功能与数据库的升级,使得平台能支持更多的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经过三年的应用,课程资源平台功能日趋完善,运行逐步稳定。
(5)扩大应用研究范围
为进一步扩大课程资源教学平台的应用交流, 2009年至今,课题组多次在深圳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交流活动中展示平台的应用,收集专家领导及各区听课教师的建议,对平台进行完善。2011年5月,课题组还利用系统与鄂尔多斯市达旗第11中学开展“同上一节课”的活动,进一步探索两地区间教师教研与教学的全新模式。
四、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成果显著
1.平台的应用使网络课程资源库能够累积形成
平台在最初开发阶段,就已经将生成网络课程资源库作为重要的功能目标。目前系统提供的在线备课、课题管理、资源导入导出等功能,使得教师们能轻松地利用收集的零散教学资源生成网络课程。而生成的网络课程,将永久存放在平台上,且可以轻松导出为资源包或单独网站来使用。经过几年的积累,平台上的课程将会成为所有教师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库里面有教师们自己开发的课题、试卷、讨论主题、反馈表、学生作品等丰富的资源。经过三年的使用,系统在我校累积的资源如表1所示。
2.平台的应用使课堂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平台上的网络课程最大特点是能让学生通过资源、引导和自测三大功能板块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资源板块,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技能”、“相关资源”、“拓展探究”五个栏目,这些内容原则上按照教材的内容来在线进行设置。“知识技能”内容就是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相关资源”内容是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拓展探究”的内容是与教材相关但未在教材出现的课外知识内容,或者设置为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的任务。引导板块,包括“课堂活动”和“帮助教程”。“课堂活动”简单地说就是要让他们明确学习流程和任务。“帮助教程”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点的操作实例或操作帮助,主要是为了让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能有效地借助教程,掌握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一般来说,教程可以是图文或者演示视频。自测板块,包括“课堂反馈”和“课堂检测”,反馈主要是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个调查。检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我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
而学生在课堂的合作学习则是通过讨论交流、资源共建、作品共创、作品互评来实现,而其中合作体现最明显的则是小组协作制作作品。为满足合作学习的需求,“作品展示”栏目共设置:“上传文件”、“个人文件”、“共享文件”、“作品展示”、“以前作品”五个板块。具体合作的步骤是:组员和组长首先必须清楚自己需要完成作品的哪个部分。组员完成自己那部分作品后上传作品文件,并将文件组内共享或发送给组长,组长下载文件,与自己制作的部分作品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上传后发布作品。作品正式发布,其他同学才可对作品评价和评分。整个作品制作发布过程都需要组员与组长之间的团结协作。
3.平台的应用使教师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信息教学模式一般是讲练结合的模式,即教师讲完课学生做完练习就结束了,这样的课堂固然可以完成45分钟的教学,然而其效率较低。而平台的应用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主要表现在网络集体备课、资源替代讲授、交互实时评测三个方面。
平台提供了教师备课功能,任课教师在平台上备好课后可共享,其他教师登录后即可查看这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经过交流讨论后,每个教师还可对课题进行反复修改,并最终导出课题,从而实现集体备课。网络集体备课发挥了网络的优势,突破了传统纸上备课的限制,不受时空的约束,使每一节课都融入了集体的智慧结晶,大大提高了每节课的备课质量。
传统的知识讲授一般是在课堂的前半段,面向全体学生统一讲述知识,难于应对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而在平台环境下,教师备课将会生成一节网络课程,教师所有需要传授的资源内容将以学生喜欢的网页资源的形式呈现,因此教师只需让学生在课堂上浏览资源学习即可,大大缩小知识讲授的时间。由于资源的浏览对学生来说是按需学习,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通过浏览不同类别或数量的资源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传统的课堂小测由于批改不及时,无法完成当前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平台提供网络在线课堂检测和实时反馈,通过检测统计,教师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一目了然。除了课堂检测外, 平台的“作品展示”栏目还提供了学生作品互评和打分,并根据打分结果自动进行作品排名,教师再根据排行的情况点评某些同学的作品。这种评价模式使得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评价环节上来,拉伸了评价范围和深度,也使教师的点评更有针对性。 五、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成效突出
1.自主研发教学系统应用效果佳、影响深远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和教学需求开发的教学系统,全面深入地应用于学校教师的教学交流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系统已于2011年3月取得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同时在各类竞赛中屡获殊荣,如表2所示。
2009年12月,深圳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交流活动在我校举行。吴继承老师使用该系统上了一节市公开课,向全市各初中学校100多位信息技术教师展示了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信息部马湘衡副主任和听课教师,都对系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市教研室陈讯波老师认为:系统来自于课堂,用于课堂,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非常值得推广。2010年11月,“深圳市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市教研室陈讯波老师使用该系统上了一节展示课,省教育厅教研室要志东老师评价说:系统的使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成为课堂上最大的亮点。2011年5月,我校与达旗十一中举行“同上一节课”活动。课后,鄂尔多斯市电教馆王金泉副馆长高度肯定了“东西部同上一节课”的互动模式。区教科培中心刘立庆副主任与信息部邹小新主任肯定了这次课题研究新的尝试,他们认为目前我校基于平台的教学应用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展示课、竞赛评比等方式,系统已在宝安区、深圳市有了比较大的积极影响,甚至在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教师课题研究论文频频发表和获奖
近三年,借课题研究的东风,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撰写的论文频频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获得各类论文评比奖项。据统计,课题组教师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共3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市级一等奖1篇、三等奖1篇,具体如表3所示。
六、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特色与创新
1.创造出网络资源社区学习环境,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基础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他们对学习内容、形式、进度以及难度都有不同的需求。个性化学习最重要的体现在于按需获取学习资源。而平台创设的网络社区所呈现的环境则恰恰能提供按需分配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知识技能”、“相关资源”、“课堂活动”和“帮助教程”等内容学习,学习时间及顺序也能灵活安排。正是网络资源学习社区开放性高、灵活性大、移植性强等特点,为以后学生能实现自由选课、自动进度、项目研究等个性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开辟出教学教研交流全新途径,为教师实现远程互动教学提供重要支持
目前主流的教学与教研交流途径主要有:QQ群、论坛、博客、微博、MCS知识社区等,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它们还是有固有的不足,例如:无法直接让学生学习交流的资源,像学习反馈表、测试题等,因此不能直接应用在课堂中。
课题组开发的课程资源平台,开辟了教学教研交流的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内共享,教师可利用系统在线个性化备课,可以将课题、试题、讨论主题、作品评价选项、课堂反馈表等资源共享,相互间可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并应用在课堂上;二是资源导出交流,教师可以将课题导出为资源包,或者导出为可以直接浏览资源的网页包,方便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交流;三是支持远程教学,平台采用网站社区架构,在服务器联网的情况下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访问,两地区教学可同时进行。
正是基于平台创造的便利,我们实现了两地“同上一节课”的远程互动教学: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本地教师、学生和远程学生都能看到对方,这就为所有参与课堂的师生实现面对面交流,两地学生都能听到教师的课堂授课,同时教师也能与远程的学生视频和语音交流。通过平台,教师发布学习资源,两地学生通过网络访问系统,学习资源,并通过系统的交互功能,实现讨论交流、课堂测试、文件共享、上交作品、互评作品、学习反馈等。其中,教师可通过系统实时控制学生以上的学习操作,并能查看每一项目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到达到远程师生互动的目的。
七、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建议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他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总结了课题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在搭建平台技术框架时,使用了主流的ASP SQL Server架构。ASP开发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也通俗易懂,但在IIS环境下执行效率却不尽如人意。当同时在线学生数量达到200人以上时,平台运行明显放慢。另外,平台的文件上传采用了无组件二进制上传,这种上传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无需安装服务器和客户端组件,但大文件上传执行效率却不高,无进度显示,导致学生在上传大容量作品时会出现缓慢和不成功的现象。以上两点情况直接限制了系统在更大范围(如全区、全市等)的同时使用。因此,要减轻平台运行效率的影响,建议采用更新的ASP.NET SQL Server架构,优化源代码,同时使用组件上传。另外,还可考虑将动态代码执行转换为静态网页,使学生访问时网页显示更流畅。?
参考文献:
[1]周翔.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9-31.
[2]高水娟.网络环境下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7):1770-1771.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