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0月份,安徽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02.2亿元、增长17.8%,增加值803.3亿元、增长17%,高于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3户,总数达711户。申请发明专利5734件、增长63.5%,授权发明专利1299件、增长37.7%(全国省会城市列第11位,较上年上升1位,增速居第1位)。技术合同交易额49.7亿元、增长82%(列第9位,较上年上升2位)。新获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郭河、滨湖农业园区)。新获批中科大先研院等5个国家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第8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路径
全面推进新兴产业增长源“十个一”推进计划,聚集骨干企业、研发平台、专项政策、重大项目和开发园区等要素,狠抓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抓住再次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机遇,推进全新平台第5代电动车量产,建成监控中心。建设中国电科公共安全产业园,打造大数据运营中心。推进中国电子智慧城市、英特尔大数据研究院、智能语音产业园等建设,加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重大项目试验示范。建设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芯片设计生产项目。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谋划建设生物产业园,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加快中科院燃气轮机项目落地转化、合肥物质院质子治疗回旋超导加速器、等离子助燃技术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加快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二、创新科技企业培育链条
围绕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健全“创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企-科技小巨人”全链条服务。实施创业育苗计划,做大创业苗圃,培育100户种子期科技企业。实施创新造林计划,新增国家级高企100户,建立从市级创新型企业、市级高企到国家级高企、科技小巨人、国家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梯队,培育100户科技小巨人。实施创造领航计划,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建研发机构100个以上,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0户,实现大中型企业100%建立研发机构。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总数超过1700户。
三、创新高端平台运行模式
推进中科大先研院运行机制建设,发挥先研院风投基金作用,强化金融服务等功能,加快未来网、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微电子与光电子等5大支撑平台建设,与企业共建一批研发中心,孵化一批企业。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检测分析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公共计算中心。引入央企投资共建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建设清华公共安全院投入运行。推进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攻关核心关键技术,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支持引导县(市)区、开发园区建设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提升园区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加快引入一批高端服务机构,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强化市场对创新要素配置导向。
四、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方式
结合将出台的“建设创新安徽指导意见”和“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小巨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天使投资基金”1+5政策,着力创新科技金融政策,改变财政投入无偿到有偿滚动使用,制定《天使基金管理办法》,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强化对前瞻性项目支持。建立高科技企业创新贷风险池,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入科技保险经纪公司,加快培育科技保险市场。发行科技企业集合债券,推广专利股权质押贷款做大规模,发展融资租赁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和进入新三板。鼓励商业银行建设科技支行,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设科技金融战略联盟,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创新科技开放合作机制
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院士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充分利用股权激励吸引外来投资,完成股权激励培训试点企业50户,激发人才创业活力。建设新能源汽车国际创新园等一批国际技术转移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在合肥市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中科大先研院等在海外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技术和成果。鼓励科技企业在海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中关村示范区战略合作,以合作项目为纽带加强科技招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等项目合作。(来源:安徽省科技厅)
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路径
全面推进新兴产业增长源“十个一”推进计划,聚集骨干企业、研发平台、专项政策、重大项目和开发园区等要素,狠抓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抓住再次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机遇,推进全新平台第5代电动车量产,建成监控中心。建设中国电科公共安全产业园,打造大数据运营中心。推进中国电子智慧城市、英特尔大数据研究院、智能语音产业园等建设,加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重大项目试验示范。建设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芯片设计生产项目。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谋划建设生物产业园,推动生物产业发展。加快中科院燃气轮机项目落地转化、合肥物质院质子治疗回旋超导加速器、等离子助燃技术等一批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加快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二、创新科技企业培育链条
围绕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健全“创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企-科技小巨人”全链条服务。实施创业育苗计划,做大创业苗圃,培育100户种子期科技企业。实施创新造林计划,新增国家级高企100户,建立从市级创新型企业、市级高企到国家级高企、科技小巨人、国家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梯队,培育100户科技小巨人。实施创造领航计划,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建研发机构100个以上,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0户,实现大中型企业100%建立研发机构。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总数超过1700户。
三、创新高端平台运行模式
推进中科大先研院运行机制建设,发挥先研院风投基金作用,强化金融服务等功能,加快未来网、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微电子与光电子等5大支撑平台建设,与企业共建一批研发中心,孵化一批企业。建设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检测分析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公共计算中心。引入央企投资共建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建设清华公共安全院投入运行。推进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攻关核心关键技术,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支持引导县(市)区、开发园区建设孵化器和公共研发平台,提升园区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加快引入一批高端服务机构,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强化市场对创新要素配置导向。
四、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方式
结合将出台的“建设创新安徽指导意见”和“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小巨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天使投资基金”1+5政策,着力创新科技金融政策,改变财政投入无偿到有偿滚动使用,制定《天使基金管理办法》,建立风险容忍机制,强化对前瞻性项目支持。建立高科技企业创新贷风险池,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入科技保险经纪公司,加快培育科技保险市场。发行科技企业集合债券,推广专利股权质押贷款做大规模,发展融资租赁等科技金融创新产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和进入新三板。鼓励商业银行建设科技支行,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设科技金融战略联盟,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创新科技开放合作机制
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院士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充分利用股权激励吸引外来投资,完成股权激励培训试点企业50户,激发人才创业活力。建设新能源汽车国际创新园等一批国际技术转移基地,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在合肥市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中科大先研院等在海外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技术和成果。鼓励科技企业在海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中关村示范区战略合作,以合作项目为纽带加强科技招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等项目合作。(来源:安徽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