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的文字 无声的母爱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b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理解】
  《妈妈的账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贵的亲情、友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母爱是亲情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的孩子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太多的爱,尤其是母爱,在很多孩子眼中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的点滴付出却成了向父母索要报酬的“正当”理由。文中的彼得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给妈妈写了一份账单来索要自己每天帮大人做事的报酬,而妈妈却用一份写满0芬尼的特殊账单无声地教育了彼得,最后彼得知错就改。
  本文的思想性、人文性比较突出,教学容易向道德说教倾斜,因此,预案的设计努力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读懂文本,通过对比、朗读、练笔等语文学习的方式去感悟文本包含的深刻内涵。
  此外,本篇课文出现的两份账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非连续性文本,在课标第二学段没有学习的具体要求,但它既然出现在课文中,作为教师就不能回避。我将目标定位为读懂账单,学会从中获取各类信息。这也为最后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价值做好了铺垫。
  【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先学”是课堂中一切教学行为的起点。本课努力践行“以生为本”的角色定位、“以学定教”的弹性设计、“先学后教”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学,以此对“翻转课堂”作一次探索性尝试。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账单”这一非连续性文本。
  2.学会用文本主要信息和
  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挖掘两份账单背后隐藏的信息,感悟母爱的无私、无价、无声。
  【过程预设】
  一、聊——生活中的账单
  1.初步感知账单。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知道这是什么吗?是的,这是前两天我去超市买东西的购物小票。其实它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叫账单。(板书:账单)看老师板书这个词,“账”左边是什么偏旁?猜猜看和什么有关?像这样记录钱和物支出与收入的单子,我们就把它叫作账单。
  2.获取账单信息。
  仔细读这份账单,你从账单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预测A:商品、单价、合计金额等表层信息,随机理解货币单位、款项等。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信息,有些信息需要你想一想、猜一猜才能知道。你还知道什么?
  预测B:商品种类、用途等隐含信息。
  【设计意图:引入生活中的超市购物小票,让学生对账单这一专有名词有形象的感知。账单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获取账单中表面的,甚至隐含的更多信息。】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和账单有关的课文。(补充课题)一起读。
  二、说——课文主要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自主读文——同桌互学——全班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会读或不懂的字词在旁边打上问号,努力把课文读通顺了。
  同桌两人互当小老师,你教我,我教你,把打上问号的词语弄明白了。
  教师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共同难点字词呈现在黑板上,生生互学,教师点拨。预测:索取、报酬、芬尼等词语,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设计意图: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要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自读能力,通过自学质疑、同桌互学、全班交流的方式,使识字学词、读通课文这件事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在学生困惑处点拨引导而已,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2.梳理文本信息。
  课文主要在写谁和谁?他们都做了哪件同样的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文本人物、事件信息)
  3.借助板书概括主要内容。
  谁能借助板书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清写账单的原因、事情的结果)
  【设计意图:能快速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概括主要内容无疑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如本文可采用先提炼主要信息,再串联要素的方法。这样一来,遇到类似的文章,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便有章可循了。】
  三、比——两份账单的不同
  导学:妈妈和彼得都给对方写了一份账单,为什么小彼得一看到妈妈的账单就羞愧万分?这份账单究竟藏着怎样的隐情?这节课我们好好来研究研究。
  1.初读账单,获取信息。
  这是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自己读自己的,也可以同桌合作着读,把这两份账单读明白了。
  2.对比账单,发现不同。
  同样是账单,妈妈的账单与彼得的有什么不一样,使小彼得看了就羞愧万分?四人小组讨论,看看谁发现得多,发现得和别人不一样。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预测A:报酬不同
  点拨:这是我们一看就能发现的。60芬尼是彼得向妈妈索取的报酬,0芬尼表示妈妈不要彼得的报酬。
  总结:一个要,一个不要,他们所要的报酬不同。
  预测B:事情大小不同
  点拨:彼得为妈妈做了什么?妈妈又为彼得做了什么?对比他们俩做的事,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事情大小一样吗?
  总结:一个做的是小事,一个却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做的是大事。
  预测C:做事目的不同
  点拨:在彼得看来他做这些事是为了什么?妈妈又是为了什么?你发现什么不同?
  总结:一个为报酬,一个为孩子,做事的目的不同。
  预测D:时间长短不同(事情多少不同)
  点拨:这样的小事,彼得可能只做了一次、两次,而妈妈辛辛苦苦做了十年,如果我们把妈妈的账单也像彼得一样把具体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你会写什么? 写的完吗?为什么?(十年里妈妈为小彼得所做的事实在太多了,数也数不清。)
  总结:一个付出的是一次,一个付出的是十年。
  ……
  4.通过两份账单的对比,现在你知道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吗?0芬尼包含着什么?(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付出……)妈妈用这张写满0芬尼的账单告诉小彼得——
  5.再读账单,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读妈妈的账单,体会账单里的爱。
  【设计意图:两份账单无疑是本课研读的聚焦点,通过第一板块的教学,学生从账单这种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已经具备,通过小组交流、教师点拨,不难发现两份账单中的种种不同,从表面的报酬不同到妈妈和彼得为彼此付出的不同,学生的发现和理解越来越深刻,这为最后感悟文本所要传达的人文内涵做好了铺垫。】
  四、写——内心真实感受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课文结尾是这样写的——(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体会语言:细细地读,你从哪些文字中体会到了小彼得羞愧万分?用笔圈起来。
  预测:怦怦直跳、蹑手蹑脚、藏、小心翼翼、塞
  2.指导朗读:有时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能让我们产生很丰富的感受。抓住描写彼得动作、心理的词语,用心体会,读出羞愧。
  3.训练写话:此时此刻,彼得依偎在妈妈怀里,他有好多心里话想对妈妈说。请你当一回小彼得,拿起笔,在课文的插图旁写一写。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如果说前三个板块是对账单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理性解读,那么这一板块则是情感的升华。至此,文本的学习由表及里,水到渠成,有声的文字传达出了无声的母爱。没有教师过多的道德宣讲,让学生用真实的感悟给课堂画上意味深长的句号。】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2017年5月25、26两日对于我来讲,很重要;“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颁奖典礼暨观摩课活动”,对我来讲,很重要;贾志敏老师的一个短片,对我来讲,很重要;吴忠豪教授的报告,对我来讲,很重要;那10节语文课,对我来讲,很重要;甚至那两日弥漫在会场的气氛,对我来讲,也很重要。因为,在这两日我又一次寻到了幸福的气息——幸福,来自专业。你,也可以!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在台下听课时,一直在揣摩
从1997年跨入教坛的那天起,我就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23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我的语文学科教学生涯前后20余年。静下心来,细细思量,语文究竟是什么呢?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又是什么呢?  一  语文,是一个诗意的五彩世界;语文教学,是言语和人文同生共长的艺术天堂;语文课堂,是“有思想的技术 有技术的思想”。于是,我主张: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要基于不同文体,切实展开学生言语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儿童在一起,似乎是一件既简单又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我们有时看起来和儿童朝夕相处,近在咫尺,实际却是远隔天涯的身心两分离。  一、“和儿童在一起”的内涵  “和儿童在一起”不是一种表面的场域关系,也不只是一种形而下的看见,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心灵相通。即,和儿童的心在一起,想儿童所想,课堂上师生能达到的心心相印的境界。也许嘴里从不念叨儿童,但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能感受到儿童的存在;也
记者:王校长,您好!作为山东省十大教育科研名校长,您在许多学校担任过校长一职,您能讲一讲您的办学理  念吗?  王希锋: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学生有选择教育的自由,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学校应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为学生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提供更多公平的参与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亮点,从而激发兴趣。因此,我提出并践行了“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适合”就是适合教育规律,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近日,在一节四年级语文课堂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中有一组关联词,“如果……就……”,你会用上这组关联词造句吗?  (举手的学生不多)  师:老师先来,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好前途。  (举手的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  生:如果我中午不吃饭,下午就会饿。  生:如果我不完成作业,爸爸就不会给我零花钱。  ……  这本是一段常见的课堂教学片段,也是一次无可厚非的使
2020年11月26日,学校举办“新基础教育”研讨课活动,我执教了四年级“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中的作文教学课,课题是“写心情”。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阅读中边读书边画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句子,再在旁边批注体会到的心情,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不仅能够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关于母语教学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个真正能称得上是学汉语的课室:除了窗明,还真的能看到几净。课室里至少能容得下那么三五条几案——纯粹的中国的“几案”,简约而厚重。松木或更好的什么木质的几案上,能容得下很纯正的中国味:古色的线装版,或是清漆漆过的几卷竹简,再配上或灵巧或拙朴的紫砂壶和淡雅暖眼的青花杯。博古架上,当然少不了几样青铜物件,有张力的宣纸、笔管粗细不一的狼毫羊毫、各种造型玲
一次又一次地翻阅金波老师的儿童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心中总会涌起许多感慨:这个自称为“70后”的老诗人,一直怀着一颗真挚的童心,把单纯、简洁、优美、深情的儿童诗带给孩子。而这些能歌善舞的文字,就像一朵朵智慧之花,暗香浮动,摇曳生姿。  我常常喜欢出声地去诵读这本诗集里的诗,觉得它们可以让自己返回童年,感受美好与童真。为了让班里的孩子们也和我一起享受儿童诗带来的快乐,我让每个孩子手执一卷,与我一起
【教学目标】  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并串联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梅兰芳蓄须的故事。(读课题,找题眼。)  2.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呢?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直切内核问题,让学生直面梅兰芳蓄须的原因。】  一、概括说,梳理拒演的各种办法  任务单一:  默读课文,想想梅兰
绘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学生课外读物的一种,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生活的感悟有着巨大的作用。绘本教学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纳。在绘本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绘本中的核心素养  1.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素养,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就是说,素养不是先天的,是后天习得的,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