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环境与心理障碍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对人的心理不断产生或明或暗或强烈或隐蔽的刺激,从而影响人的心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环境作出反应。如果这样的反应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所谓的心理和谐。相反,如果这样的反应有悖于社会所能容忍或所能认可的形态,或者这样的反应对人的生理或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就是所谓的心理障碍。可以说,心理障碍就是心理和谐的的反面状态。
环境就是周围的境况,包括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员工来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企业里,工作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称其为心理环境),对员工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往往能够使员工心情舒畅,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而工作环境的偏差,往往给员工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员工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造成难以估量的社会后果。
心理障碍的产生,虽然与人的个体心理差异相关,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工作环境的变化,却是心理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员工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剧,使相当大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环境开始恶化。员工如果思想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必然导致心理障碍。事实上,当我们打开报刊、电视、网络,就经常可以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员工心理障碍随处可见。
所谓心理障碍,实际上就是“想不通”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或不良情绪:
一是焦虑。焦虑是由于对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包括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焦虑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坐卧不安、失眠等症状。焦虑不仅影响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影响生产,引发安全或质量事故。
二是抑郁。焦虑可能是短期现象,而焦虑的原因没有消除,就可能变为抑郁。抑郁是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大脑代谢、激素水平以及心脏功能都在起着变化。严重者被认为患上抑郁症,表现为严重失眠、意志消沉、自我封闭、苦闷、没有激情,有的还酗酒、吸毒,甚至自杀。抑郁也可能是因挫折造成的,强烈的挫折感很可能引起抑郁。员工的“主人地位”失落,没有找准自己新的位置,且又面临职业危机和收入危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相当大。
三是紧张。经过改革,如今的员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且不说竞争上岗,即使上了岗,如果技术能力不如人,或者体能不如人,劳动业绩比别人落后,按照现行的分配方法,就可能比别人少收入。激烈的竞争促使员工紧张。从心理学考虑,适度的紧张是在劳动积极作用下出现的正常工作状态,是顺利进行劳动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分紧张就会使人心跳过速、组织智力活动吃力、动作失调,甚至出现浑身颤抖等难以自抑的现象。
四是冲动。任何人都有冲动的时候,但一般人都把冲动控制在一定范围。长期积蓄于内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正常的或无害的发泄,一旦冲动起来,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打人、杀人、绑架、盗窃、爆炸之类。如果说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员工自己对自己施加的惩罚,那么冲动就可能是员工对外部环境进行的反抗。
心理障碍与企业管理
员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固然复杂,但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家庭和员工本人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是对社会的稳定产生的影响。近年来,企业中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甚至演化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如果不采取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员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不能引导员工将不良情绪化解,必将动摇我们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甚至引起骚乱。其次,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影响。企业的主体毕竟是员工,员工对企业不满,不管企业采用怎样的高压政策,员工总会找到相应的方法来发泄,例如:拿产品出气,拿设备出气。员工没有积极性,企业的改革也好,经营也好,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再次,是对员工家庭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因为下岗之类原因,近年来员工离婚案增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员工下岗,给不少家庭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使不少员工家庭处于绝对贫困的境地,缺吃少穿,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至于夫妻争吵、家庭经济纠纷之类的现象,人们已经司空见惯。最后,是对员工本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在相当多的企业里,员工中心理疾病增多,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甚至逐渐被抛向社会的边缘,自杀现象也屡见不鲜,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员工的心理障碍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养成的惰性,与员工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与国有企业转制(破产)等肯定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支付的“成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员工的心理障碍与一些企业非人性管理也有关系。在企业管理中,过分强调严厉,过分迷信惩罚,动辄损害或否定员工特别是生产工人的合法权利和合理要求,极力贬低员工特别是生产工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加剧了员工的心理障碍。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管理理念,不重新树立“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至少在国有企业中应当这样)的观念,不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那么员工的心理障碍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
要消解员工的心理障碍,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员工生活在企业之中,企业承担着直接的责任,并将直接承担或享受员工心理障碍能否消解的后果,因而更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或缓解。对相当多的员工来说,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甚至比收入多少、工作轻重还要重要。工作环境好,特别是心理环境好,钱即使少一点,员工往往也能够接受;反之,钱再多,心理压力太大,所处的群体中竞争或争斗过分激烈,企业不将员工当“人”来对待,员工往往也会跳槽他去。因此,对企业来说,为员工的心理和谐构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
企业管理与心理和谐
无疑,改进企业管理是构建员工心理和谐的重要环节。我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员工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员工的心理和谐创造条件:
一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理念。员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企业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在人本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去走回头路,肯定是不妥的。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加强管理,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负责任、不服从管理等现象进行整顿,辅以相应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惩罚,把员工视为“偷尖取滑”的“流氓”,甚至当作“敌人”,必然引起员工的极大反感,也就会使员工失去与企业的认同感。只有把员工真正当作“人”,在管理中理解人、关心人,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其心理障碍才可能真正减少。
二是对员工的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按照ISO9000的要求,“组织应当识别其人员在得到承认、工作满意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认真分析,这些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实际上都是心理需要。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期望达不到,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目前,几乎还没有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更没有企业进行过认真调查,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往往只有简单化的理解,似乎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只有一个“钱”字。由于对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期望没有真正把握,把“钱”作为刺激员工的唯一“武器”,或奖或罚,反而增大了员工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员工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往往不像现实问题那样明显,要加以识别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查。而心理调查又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并不像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想象的那么简单。
三是按员工的心理需求来改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和谐是员工心理和谐的前提条件。工作环境当然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心理环境。企业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至少应当符合相关的安全生产规定,不存在威胁或影响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危险。企业的心理环境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管理上。这样的环境应当具备目标正确、压力适度、关怀员工、群体和谐四个要求。所谓目标正确,就是企业对员工要求或考核的目标符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不能强求员工去完成不切实际的任务。所谓压力适度,就是企业给员工施加的压力不能过大,当然也不能没有或过小。压力过大,就可能造成员工焦虑、紧张;压力过小,员工就可能没有动力,工作积极性就会失去。所谓关怀员工,就是企业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尽可能为员工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所谓群体和谐,就是通过诸如文娱、体育、联谊、谈心、互助之类的活动,在员工之间建立起团结和谐的关系。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刺激下,心理呈现出正面的积极状态,工作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也就可能得到有效释放,企业往往就能够得到成倍的回报。
四是采取措施消解员工的心理障碍。首先要消解员工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当然,员工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企业能够完全消解的。但是,企业至少可以通过改进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来消解部分原因。即使像下岗分流这样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也应当尽可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从而减轻员工“想不通”的程度,减轻其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尽可能化解员工的心理障碍。企业应当通过诸如思想政治工作、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各种企业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员工参与,让员工在参与中化解心理障碍。再次要开辟员工心理诉求的渠道。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沟通渠道,让员工的心里话和各种情绪(特别是委屈之类的消极情绪)有处可说,有地方可以倾诉。企业还应当建立员工诉求的处理机制,给员工一个“说法”。必要时,企业还可以开办心理诊所,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最后要使员工的不良情绪有一个能够发泄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文化体育活动、征集意见活动之类的方式,让员工有一个发泄不良情绪的机会。像国外企业的情绪发泄室(比如挂一个老板的像在那儿让员工殴打)也是可以借鉴的。
心理和谐与心理调节
心理是否和谐、是否健康,关系到员工自己的幸福。在既定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保持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往往主要依靠员工自己进行心理调节。所谓心理调节,就是通过发挥心理中正面因素的作用,去消除心理障碍。员工的心理调节,我认为主要应当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摆正自己位置。虽然人与人在道义上、宪法上、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与人却可能处在不同的地位,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企业里存在着分工,不同的工作造成权利和义务的不同,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维护的。员工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摆正自己的位置,按自己岗位或位置所要求的去做,服从对自己岗位或位置的管理。员工当然可以提建议提意见,发挥“企业主人”的作用,但一般情况下,除非企业或上层管理者要求自己去“谋”非自己岗位或位置的“政”外,员工最好应当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心理,不去“谋”别人的“政”,特别是不去“谋”上层管理者的“政”。摆不正位置,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而心理不平衡就会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二是善于舒解压力。人需要一定的压力,压力可能来自自己,也可能来自外部。对员工来说,外部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企业。一定的压力可以变成动力,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却容易使人的心理和生理受到迫害。对于过大的或不适当的压力,要善于自我舒解,自我释放。对来自自己的压力,要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人生目标。任何事情,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就够了,不能幻想事事成功,不能进行盲目攀比。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如此,不成功也就有了“借口”,也就可以自我“安慰”了。对来自企业的压力,也要善于舒解,能做到的尽力做到,实在做不到的企业高兴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去吧,自己能力达不到,接受企业处罚就是了。再重的处罚可能也比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好,真的弄出精神方面的病来,损害就更惨重了。
三是善于调节情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人的情绪变化过大,如果又走向极端,大悲大喜,久哀久郁,就很可能给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损害。一般说来,负面的情绪对人的损害更大,更要注意调节。调节情绪的最好方法是转移影响情绪的兴奋点。上班遇到挫折,下班去娱乐娱乐,往往就可以转变情绪。员工的业余生活越丰富,爱好越多,就越容易调节情绪。当然,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很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在调节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发泄。这样的发泄应当是无害的,不针对任何人的,包括不要针对自己。例如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之类的方式来发泄。
四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员工在企业中必然与周围的领导、同事等形成相应的群体,从而产生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员工的心理就容易和谐;反之,就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员工的层级、性格、能力等都会影响人际关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员工,能够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和帮助,其心理状态也就能够更多地倾向于正面。反之,如果在群体中陷入孤立,不被他人接纳,或者与他人处在争斗之中,就很可能造成心理紧张,甚至郁闷。目前,员工之间存在竞争,人际关系比过去可能难处理了,这就更需要掌握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去淡化竞争,去弥补竞争给人际关系造成的损害。例如,对在竞争中受到损害的同事,采取适当的手段给予适当的补偿;通过加强生活方面的交往,互娱互乐,促进群体成员的感情交流,等等。
(责任编辑:李万全)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对人的心理不断产生或明或暗或强烈或隐蔽的刺激,从而影响人的心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环境作出反应。如果这样的反应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所谓的心理和谐。相反,如果这样的反应有悖于社会所能容忍或所能认可的形态,或者这样的反应对人的生理或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就是所谓的心理障碍。可以说,心理障碍就是心理和谐的的反面状态。
环境就是周围的境况,包括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员工来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企业里,工作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称其为心理环境),对员工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往往能够使员工心情舒畅,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而工作环境的偏差,往往给员工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员工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造成难以估量的社会后果。
心理障碍的产生,虽然与人的个体心理差异相关,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工作环境的变化,却是心理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员工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剧,使相当大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环境开始恶化。员工如果思想准备不足、应对措施不力,必然导致心理障碍。事实上,当我们打开报刊、电视、网络,就经常可以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员工心理障碍随处可见。
所谓心理障碍,实际上就是“想不通”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或不良情绪:
一是焦虑。焦虑是由于对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包括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焦虑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坐卧不安、失眠等症状。焦虑不仅影响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甚至可能影响生产,引发安全或质量事故。
二是抑郁。焦虑可能是短期现象,而焦虑的原因没有消除,就可能变为抑郁。抑郁是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伤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大脑代谢、激素水平以及心脏功能都在起着变化。严重者被认为患上抑郁症,表现为严重失眠、意志消沉、自我封闭、苦闷、没有激情,有的还酗酒、吸毒,甚至自杀。抑郁也可能是因挫折造成的,强烈的挫折感很可能引起抑郁。员工的“主人地位”失落,没有找准自己新的位置,且又面临职业危机和收入危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相当大。
三是紧张。经过改革,如今的员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且不说竞争上岗,即使上了岗,如果技术能力不如人,或者体能不如人,劳动业绩比别人落后,按照现行的分配方法,就可能比别人少收入。激烈的竞争促使员工紧张。从心理学考虑,适度的紧张是在劳动积极作用下出现的正常工作状态,是顺利进行劳动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分紧张就会使人心跳过速、组织智力活动吃力、动作失调,甚至出现浑身颤抖等难以自抑的现象。
四是冲动。任何人都有冲动的时候,但一般人都把冲动控制在一定范围。长期积蓄于内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正常的或无害的发泄,一旦冲动起来,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打人、杀人、绑架、盗窃、爆炸之类。如果说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员工自己对自己施加的惩罚,那么冲动就可能是员工对外部环境进行的反抗。
心理障碍与企业管理
员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固然复杂,但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家庭和员工本人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是对社会的稳定产生的影响。近年来,企业中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甚至演化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如果不采取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员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不能引导员工将不良情绪化解,必将动摇我们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甚至引起骚乱。其次,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影响。企业的主体毕竟是员工,员工对企业不满,不管企业采用怎样的高压政策,员工总会找到相应的方法来发泄,例如:拿产品出气,拿设备出气。员工没有积极性,企业的改革也好,经营也好,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再次,是对员工家庭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因为下岗之类原因,近年来员工离婚案增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员工下岗,给不少家庭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使不少员工家庭处于绝对贫困的境地,缺吃少穿,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至于夫妻争吵、家庭经济纠纷之类的现象,人们已经司空见惯。最后,是对员工本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在相当多的企业里,员工中心理疾病增多,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甚至逐渐被抛向社会的边缘,自杀现象也屡见不鲜,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员工的心理障碍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养成的惰性,与员工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与国有企业转制(破产)等肯定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支付的“成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员工的心理障碍与一些企业非人性管理也有关系。在企业管理中,过分强调严厉,过分迷信惩罚,动辄损害或否定员工特别是生产工人的合法权利和合理要求,极力贬低员工特别是生产工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加剧了员工的心理障碍。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管理理念,不重新树立“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至少在国有企业中应当这样)的观念,不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那么员工的心理障碍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
要消解员工的心理障碍,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员工生活在企业之中,企业承担着直接的责任,并将直接承担或享受员工心理障碍能否消解的后果,因而更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或缓解。对相当多的员工来说,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甚至比收入多少、工作轻重还要重要。工作环境好,特别是心理环境好,钱即使少一点,员工往往也能够接受;反之,钱再多,心理压力太大,所处的群体中竞争或争斗过分激烈,企业不将员工当“人”来对待,员工往往也会跳槽他去。因此,对企业来说,为员工的心理和谐构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
企业管理与心理和谐
无疑,改进企业管理是构建员工心理和谐的重要环节。我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员工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员工的心理和谐创造条件:
一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理念。员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企业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在人本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去走回头路,肯定是不妥的。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加强管理,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负责任、不服从管理等现象进行整顿,辅以相应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强调惩罚,把员工视为“偷尖取滑”的“流氓”,甚至当作“敌人”,必然引起员工的极大反感,也就会使员工失去与企业的认同感。只有把员工真正当作“人”,在管理中理解人、关心人,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其心理障碍才可能真正减少。
二是对员工的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按照ISO9000的要求,“组织应当识别其人员在得到承认、工作满意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认真分析,这些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实际上都是心理需要。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期望达不到,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目前,几乎还没有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更没有企业进行过认真调查,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往往只有简单化的理解,似乎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只有一个“钱”字。由于对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期望没有真正把握,把“钱”作为刺激员工的唯一“武器”,或奖或罚,反而增大了员工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员工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往往不像现实问题那样明显,要加以识别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查。而心理调查又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并不像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想象的那么简单。
三是按员工的心理需求来改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和谐是员工心理和谐的前提条件。工作环境当然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心理环境。企业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至少应当符合相关的安全生产规定,不存在威胁或影响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危险。企业的心理环境集中体现在企业的管理上。这样的环境应当具备目标正确、压力适度、关怀员工、群体和谐四个要求。所谓目标正确,就是企业对员工要求或考核的目标符合员工的实际情况,不能强求员工去完成不切实际的任务。所谓压力适度,就是企业给员工施加的压力不能过大,当然也不能没有或过小。压力过大,就可能造成员工焦虑、紧张;压力过小,员工就可能没有动力,工作积极性就会失去。所谓关怀员工,就是企业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尽可能为员工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所谓群体和谐,就是通过诸如文娱、体育、联谊、谈心、互助之类的活动,在员工之间建立起团结和谐的关系。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刺激下,心理呈现出正面的积极状态,工作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也就可能得到有效释放,企业往往就能够得到成倍的回报。
四是采取措施消解员工的心理障碍。首先要消解员工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当然,员工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企业能够完全消解的。但是,企业至少可以通过改进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来消解部分原因。即使像下岗分流这样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也应当尽可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从而减轻员工“想不通”的程度,减轻其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尽可能化解员工的心理障碍。企业应当通过诸如思想政治工作、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各种企业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员工参与,让员工在参与中化解心理障碍。再次要开辟员工心理诉求的渠道。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沟通渠道,让员工的心里话和各种情绪(特别是委屈之类的消极情绪)有处可说,有地方可以倾诉。企业还应当建立员工诉求的处理机制,给员工一个“说法”。必要时,企业还可以开办心理诊所,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最后要使员工的不良情绪有一个能够发泄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文化体育活动、征集意见活动之类的方式,让员工有一个发泄不良情绪的机会。像国外企业的情绪发泄室(比如挂一个老板的像在那儿让员工殴打)也是可以借鉴的。
心理和谐与心理调节
心理是否和谐、是否健康,关系到员工自己的幸福。在既定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保持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往往主要依靠员工自己进行心理调节。所谓心理调节,就是通过发挥心理中正面因素的作用,去消除心理障碍。员工的心理调节,我认为主要应当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摆正自己位置。虽然人与人在道义上、宪法上、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与人却可能处在不同的地位,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企业里存在着分工,不同的工作造成权利和义务的不同,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维护的。员工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摆正自己的位置,按自己岗位或位置所要求的去做,服从对自己岗位或位置的管理。员工当然可以提建议提意见,发挥“企业主人”的作用,但一般情况下,除非企业或上层管理者要求自己去“谋”非自己岗位或位置的“政”外,员工最好应当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心理,不去“谋”别人的“政”,特别是不去“谋”上层管理者的“政”。摆不正位置,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而心理不平衡就会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二是善于舒解压力。人需要一定的压力,压力可能来自自己,也可能来自外部。对员工来说,外部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企业。一定的压力可以变成动力,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却容易使人的心理和生理受到迫害。对于过大的或不适当的压力,要善于自我舒解,自我释放。对来自自己的压力,要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人生目标。任何事情,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就够了,不能幻想事事成功,不能进行盲目攀比。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如此,不成功也就有了“借口”,也就可以自我“安慰”了。对来自企业的压力,也要善于舒解,能做到的尽力做到,实在做不到的企业高兴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去吧,自己能力达不到,接受企业处罚就是了。再重的处罚可能也比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好,真的弄出精神方面的病来,损害就更惨重了。
三是善于调节情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人的情绪变化过大,如果又走向极端,大悲大喜,久哀久郁,就很可能给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损害。一般说来,负面的情绪对人的损害更大,更要注意调节。调节情绪的最好方法是转移影响情绪的兴奋点。上班遇到挫折,下班去娱乐娱乐,往往就可以转变情绪。员工的业余生活越丰富,爱好越多,就越容易调节情绪。当然,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很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在调节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发泄。这样的发泄应当是无害的,不针对任何人的,包括不要针对自己。例如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之类的方式来发泄。
四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员工在企业中必然与周围的领导、同事等形成相应的群体,从而产生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员工的心理就容易和谐;反之,就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员工的层级、性格、能力等都会影响人际关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员工,能够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和帮助,其心理状态也就能够更多地倾向于正面。反之,如果在群体中陷入孤立,不被他人接纳,或者与他人处在争斗之中,就很可能造成心理紧张,甚至郁闷。目前,员工之间存在竞争,人际关系比过去可能难处理了,这就更需要掌握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去淡化竞争,去弥补竞争给人际关系造成的损害。例如,对在竞争中受到损害的同事,采取适当的手段给予适当的补偿;通过加强生活方面的交往,互娱互乐,促进群体成员的感情交流,等等。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