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0多万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使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把知识和希望的种子播撒,为乡村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
“就像收废品一样”,为了给村里学校300个孩子建一个阅览室,烈日下,她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精神食粮”……河南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她也被人们评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而在李灵背后,是800多万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使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把知识和希望的种子播撒,为乡村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
教育界的苦行僧
李灵,并非个例。
每年的教师节,都有这样的乡村教师走进人们视野:有的乡村教师很多年来每天往返跋涉山路,风雨无阻从未耽搁过一节课,把全部爱心献给山村孩子;有的扎根山区20余年,爱生如子,先后为百名学生垫交学费;有的身残志坚,30年如一日拄着双拐往来于学校和家庭。
2004年,第20个教师节时,一位全国优秀教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的事迹被人们称为“摇桨摇出的山区奇迹”,他就是被誉为“孤岛园丁”的王守奇老师。
而王守奇的传奇办学故事反映了贫困地区教育的无奈。为了让失学儿童重新走进课堂。1982年,25岁的王守奇在孤岛上办流动学校;两年后,他在家中自办“全托”学校;5年后,他又从水中“捞”起一所新学校,让学生吃住在家中,自编乡土教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他连续多年创造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小学毕业合格率”3个百分之百的奇迹;也正是这位农民教师,先后资助了37名孤儿上完小学、初中乃至高中。
“他们是很理想化的人,是教育界的苦行僧”。中央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员王化敏这样评价了“王守奇”们。
这些质朴、执著的乡村教师,与琅琅书声为伴,山乡孩子为友,迎朝霞、送日落,为山乡教育挥洒着满腔热忱,为乡村大地积蓄着前进的力量。
乡村教师权利缺失与流失
和这些质朴,默默无闻躬耕在乡村学校里的教师相对的是我国农村教育负重前行的现状。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大多数”,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教育决定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县、乡、村农技教育和成人教育3级培训体系的形成,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明显增加,使中国的农村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发展,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而这并没有给农村教育带来质的飞跃,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教师流失、学生辍学、城乡教育水平拉大、教育结构单一、“普九”冲刺的后遗症等不一而足。
“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不足”。乡村教师流失,背后是乡村教师权利的缺失。
除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外,还有“乡村教师必须获得的权利,必须获得的生活保障及必须获得改善的教育处境”,而乡村教师权利的缺失,不仅体现在收入的捉襟见肘上,还有背后隐喻的权利贫困和政策关怀缺失,这导致了乡村老师和学生都在流失,“乡下老师想到城镇,城镇的想到市里,市里的一般学校想进重点,结果城乡的教育不平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生源和优秀教师减少,家长对学校逐渐丧失信心,乡村老师们对未来或多或少有了些迷茫,没人愿留在山沟里。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教育师资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教师都是被“固定”在某个地方教书,教师想进行工作调动是非常困难的事。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开始实行双向选择,从此,农村的师资流失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而且愈演愈烈。
很少有高学历毕业生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即便有人愿去,也因编制员额所限而进不了人。如此,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成了一大难题。一些学校缺少人手任教时,只好聘请代课教师,这也是“代课教师现象”长久难以消失的根本原因。
而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育质量、教学资源的保障,不能过多地期望于“王守奇”们的无私奉献。“政府不能只要求教师有责任心,它自身也应该负起责任”。政府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才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农村教育的“活水”
2009年,原本没有一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中学一下子分来了11名特岗教师,全是本科生,使该校校长车振林大喜过望,连称国家实施的这个“特岗计划”太好啦,有利于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特岗教师,最早从2006年开始在西部12个省区实施,2009年则扩大到了中西部22个省区。河省省仅2009就招聘了1万名特岗教师,主要分布在条件艰苦的贫困或山区县市。
我国农村学校大多已长期未补充过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基层学校教师队伍年龄普遍偏大,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状。河南省三门峡市教育局局长王平灿曾风趣地称这种状况为: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
而特岗教师的到来,为农村中小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孩子们最为兴高采烈。卢氏县双槐树中学的许多学生很喜欢上年轻教师的课,心里话也更愿意向年轻教师说。这实际上是因为年轻教师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年龄上与孩子们接近,更能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无疑,特岗教师的到来给农村教育注入了“一池活水”,使农村教育队伍焕然一新,农村教师队伍重新展现出了生机和活力。而如何让这种活力保持下去,是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和今后3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进以教师资格制度为核心的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统一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对于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特殊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政策的曙光,正挑着乡村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在大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
“就像收废品一样”,为了给村里学校300个孩子建一个阅览室,烈日下,她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精神食粮”……河南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她也被人们评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而在李灵背后,是800多万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使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把知识和希望的种子播撒,为乡村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
教育界的苦行僧
李灵,并非个例。
每年的教师节,都有这样的乡村教师走进人们视野:有的乡村教师很多年来每天往返跋涉山路,风雨无阻从未耽搁过一节课,把全部爱心献给山村孩子;有的扎根山区20余年,爱生如子,先后为百名学生垫交学费;有的身残志坚,30年如一日拄着双拐往来于学校和家庭。
2004年,第20个教师节时,一位全国优秀教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的事迹被人们称为“摇桨摇出的山区奇迹”,他就是被誉为“孤岛园丁”的王守奇老师。
而王守奇的传奇办学故事反映了贫困地区教育的无奈。为了让失学儿童重新走进课堂。1982年,25岁的王守奇在孤岛上办流动学校;两年后,他在家中自办“全托”学校;5年后,他又从水中“捞”起一所新学校,让学生吃住在家中,自编乡土教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他连续多年创造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小学毕业合格率”3个百分之百的奇迹;也正是这位农民教师,先后资助了37名孤儿上完小学、初中乃至高中。
“他们是很理想化的人,是教育界的苦行僧”。中央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员王化敏这样评价了“王守奇”们。
这些质朴、执著的乡村教师,与琅琅书声为伴,山乡孩子为友,迎朝霞、送日落,为山乡教育挥洒着满腔热忱,为乡村大地积蓄着前进的力量。
乡村教师权利缺失与流失
和这些质朴,默默无闻躬耕在乡村学校里的教师相对的是我国农村教育负重前行的现状。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大多数”,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教育决定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县、乡、村农技教育和成人教育3级培训体系的形成,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明显增加,使中国的农村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发展,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而这并没有给农村教育带来质的飞跃,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教师流失、学生辍学、城乡教育水平拉大、教育结构单一、“普九”冲刺的后遗症等不一而足。
“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的是一种权利不足”。乡村教师流失,背后是乡村教师权利的缺失。
除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外,还有“乡村教师必须获得的权利,必须获得的生活保障及必须获得改善的教育处境”,而乡村教师权利的缺失,不仅体现在收入的捉襟见肘上,还有背后隐喻的权利贫困和政策关怀缺失,这导致了乡村老师和学生都在流失,“乡下老师想到城镇,城镇的想到市里,市里的一般学校想进重点,结果城乡的教育不平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生源和优秀教师减少,家长对学校逐渐丧失信心,乡村老师们对未来或多或少有了些迷茫,没人愿留在山沟里。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教育师资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教师都是被“固定”在某个地方教书,教师想进行工作调动是非常困难的事。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开始实行双向选择,从此,农村的师资流失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而且愈演愈烈。
很少有高学历毕业生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即便有人愿去,也因编制员额所限而进不了人。如此,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成了一大难题。一些学校缺少人手任教时,只好聘请代课教师,这也是“代课教师现象”长久难以消失的根本原因。
而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育质量、教学资源的保障,不能过多地期望于“王守奇”们的无私奉献。“政府不能只要求教师有责任心,它自身也应该负起责任”。政府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才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农村教育的“活水”
2009年,原本没有一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中学一下子分来了11名特岗教师,全是本科生,使该校校长车振林大喜过望,连称国家实施的这个“特岗计划”太好啦,有利于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特岗教师,最早从2006年开始在西部12个省区实施,2009年则扩大到了中西部22个省区。河省省仅2009就招聘了1万名特岗教师,主要分布在条件艰苦的贫困或山区县市。
我国农村学校大多已长期未补充过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基层学校教师队伍年龄普遍偏大,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状。河南省三门峡市教育局局长王平灿曾风趣地称这种状况为: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
而特岗教师的到来,为农村中小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孩子们最为兴高采烈。卢氏县双槐树中学的许多学生很喜欢上年轻教师的课,心里话也更愿意向年轻教师说。这实际上是因为年轻教师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年龄上与孩子们接近,更能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无疑,特岗教师的到来给农村教育注入了“一池活水”,使农村教育队伍焕然一新,农村教师队伍重新展现出了生机和活力。而如何让这种活力保持下去,是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和今后3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进以教师资格制度为核心的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统一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对于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特殊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政策的曙光,正挑着乡村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在大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