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前身是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对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具有过度依赖性,再加上资源型城市本身的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就业问题,这些问题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而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出现的较早,德国的鲁尔区和美国的匹兹堡等资源型城市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针对因资源枯竭而引起的社会问题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118个资源型城市中44个被国务院列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完善城市建设,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枣庄市是一个因煤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的枯竭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枣庄市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并安排中央财力性转移资金给予支持,山东省也出台了关于支持枣庄支援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政策措施,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枣庄市城市转型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枣庄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的渐趋枯竭及开采中的浪费现象
枣庄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1949年至今全市累计产出原煤4亿多吨,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煤炭是枣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枣庄的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具有较强依赖性,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长期的大规模开采,使得枣庄的煤炭储量越来越小,枣庄现已探明煤炭储量10亿吨,可开采原煤储量约为8亿吨,按照过去5年原煤平均产量约为3000万吨(见表1)的规模,不足30年煤炭资源就将彻底枯竭。枣庄市境内原有陶枣、官桥、滕南、滕北、滕东、韩台6大煤田,目前陶枣煤田已经枯竭,这个区域的煤矿已经闭井停产。煤炭生产企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比较重视对资源量的开采,片面追求对大的开采面的集中开采而忽略了大量的边角资源,甚至在一些燃点低的煤田进行“吃肥丢瘦”的粗放式开采,资源回采率低,造成了资源开采的严重浪费。
2.城市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
枣庄在建市初期是全国重点资源型城市,城市集中分布在枣庄老矿区附近。由于受“先矿区,后城市”的特定历史因素的影响,把资源开发放在前,把城市建设放在后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资源性产业而展开,缺乏合理的城市布局与规划,导致城市建设杂乱无章,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普遍较小,资源的枯竭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从而减弱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枣庄城区分布着大量的棚户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生活水平低、生活环境差,高密度的人口也为棚户区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是制约城市建设的重大瓶颈,同时棚户区多为危旧住房,极有可能危害到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全市现有2.3万户占地2830亩的棚户区居民急需改造,是山东省棚户区改造任务最重的城市。
3.产业结构单一
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枣庄的煤炭企业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产煤、销煤为主,煤炭的深加工比较匮乏,2011年仅生产焦煤288.29万吨。2011年三大产业比重为8.1︰58.9︰33.0,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第二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是结构失衡,煤炭、水泥等资源粗放型低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仅为16.24%,市场化程度较弱,产业带动作用低,一旦资源彻底枯竭将会严重阻碍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除煤矿、电业等几家企业外,其余企业规模普遍不大,2010年枣庄市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912家,远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4.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采具有明显的正负两面性。一方面,资源的开发为国家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应;另一方面,矿区的开采行为必定会使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煤炭开采极易造成地层结构和地表环境的破坏,出现大面积的地面塌陷,枣庄矿区现有塌陷面积7.6km2,对枣庄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煤炭开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堆积成矸石山,不仅占压土地,而且具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破坏植被的生长环境,其风化自燃后产生的有毒气体对大气、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矸石山中的可燃物极易低温氧化从而引起爆炸。1987年,枣庄煤矿东井矸石山发生爆炸就曾造成多人死亡。另外,煤层中的瓦斯也会造成对大气的污染,煤炭生产排出的酸性废水严重损伤土壤与植被,开采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时还可能会污染地下水资源。
5.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困难
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城市人口的比重大,而随着城市主导产业的日渐衰退,枣庄市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目前已有90余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相继关闭。2009年,枣庄市又对20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予以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进行兼并重组,资源充足时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吸纳了大批的低素质劳动力,在资源枯竭时期随着企业的人员精简必然造成大批工人下岗。2010年全市城镇失业人数为2.1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而这些下岗工人劳动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低,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再就业。
二、枣庄市转型的路径选择
1.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
近年来,枣庄市在充分认识到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不再像过去一样片面地追求原煤产量的增长,而是更注意对技术的引用,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积极推行绿色开采技术用以减少了采煤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破坏,而在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煤炭资源优势方面努力发展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开发以煤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对初级资源进行深加工,拉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產业的附加值,不断提升煤化工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并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以煤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由采掘业逐步向加工业转变。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煤化工项目50个,投资金额达532.8亿元,煤化工产品44种,每年全市有1200吨煤炭经过深加工转化为甲醇、醋酸、甲醛等煤化工产品,增值是煤炭纯产值的三倍多,力争在2015年把煤化工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集群。 枣庄市在后续产业的选择上不但发展煤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也着力发展纺织服装、电子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人员文化水平的要求不高,可以很好的分担由煤矿枯竭而下岗的大批工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2.积极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具有长期性收益的產业,也是资源型城市促进就业的首选途径,它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资源型城市逐步脱离资源束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枣庄市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把台儿庄古城作为发展枣庄旅游业的核心。历史上的台儿庄作为京杭运河上得重要商品集散地,曾是一座商贾云集、繁荣富饶的运河古城,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台儿庄作为山东南大门、徐州北屏障,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发生在此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历时半个多月的战争也使古城化为废墟。
大力实施古城重建,重现古城昔日繁荣景象是枣庄发展旅游业的重中之重,枣庄市在古城重建的过程中遵循着“存古、复古、创古”,把古城的城市框架、道路水系全部保留下来的同时也对台儿庄大战的战争遗址进行了保护,融“运河文化、大战文化、鲁南文化”为一体。台儿庄古城在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古城同时也是全国首个文化遗产公园,2010年位列中国旅游总评榜山东分榜榜首。
古城的重现带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在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04万人次,旅游收入112亿元。
3.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推进城市建设
枣庄市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76.76亿元,完成征收面积47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4.2万套。棚户区的改造有效地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棚户区的改造也为建筑业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一步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在对矿区的改造方面,枣庄市利用市中区西部的煤矿塌陷地和废弃坑塘建立起了东湖公园旅游景区作为全民健身中心,公园占地980亩,其中水面510亩,是全省“一点三线”重点区域全民健身精品工程。
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是枣庄市城市建设惠及百姓的又一重要举措。枣庄市是组团型城市,各个城区比较分散,BRT的建立不但能将不同城区紧密地连接起来,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参考文献:
\[1\]2007—2011年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枣庄“三大战役”强势推进 城市转型之路越走越宽\[N\].大众日报,2012-02-20.
\[3\]枣庄统计年鉴(2010-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2012年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
\[5\]张世功.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9-11.
\[6\]张华见.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分析\[J\].绿色经济,2011,(12):66-71.
枣庄市是一个因煤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的枯竭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枣庄市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并安排中央财力性转移资金给予支持,山东省也出台了关于支持枣庄支援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政策措施,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枣庄市城市转型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枣庄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的渐趋枯竭及开采中的浪费现象
枣庄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1949年至今全市累计产出原煤4亿多吨,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煤炭是枣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枣庄的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具有较强依赖性,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长期的大规模开采,使得枣庄的煤炭储量越来越小,枣庄现已探明煤炭储量10亿吨,可开采原煤储量约为8亿吨,按照过去5年原煤平均产量约为3000万吨(见表1)的规模,不足30年煤炭资源就将彻底枯竭。枣庄市境内原有陶枣、官桥、滕南、滕北、滕东、韩台6大煤田,目前陶枣煤田已经枯竭,这个区域的煤矿已经闭井停产。煤炭生产企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比较重视对资源量的开采,片面追求对大的开采面的集中开采而忽略了大量的边角资源,甚至在一些燃点低的煤田进行“吃肥丢瘦”的粗放式开采,资源回采率低,造成了资源开采的严重浪费。
2.城市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
枣庄在建市初期是全国重点资源型城市,城市集中分布在枣庄老矿区附近。由于受“先矿区,后城市”的特定历史因素的影响,把资源开发放在前,把城市建设放在后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资源性产业而展开,缺乏合理的城市布局与规划,导致城市建设杂乱无章,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普遍较小,资源的枯竭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从而减弱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枣庄城区分布着大量的棚户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生活水平低、生活环境差,高密度的人口也为棚户区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是制约城市建设的重大瓶颈,同时棚户区多为危旧住房,极有可能危害到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全市现有2.3万户占地2830亩的棚户区居民急需改造,是山东省棚户区改造任务最重的城市。
3.产业结构单一
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制约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枣庄的煤炭企业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产煤、销煤为主,煤炭的深加工比较匮乏,2011年仅生产焦煤288.29万吨。2011年三大产业比重为8.1︰58.9︰33.0,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第二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是结构失衡,煤炭、水泥等资源粗放型低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仅为16.24%,市场化程度较弱,产业带动作用低,一旦资源彻底枯竭将会严重阻碍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除煤矿、电业等几家企业外,其余企业规模普遍不大,2010年枣庄市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912家,远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4.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采具有明显的正负两面性。一方面,资源的开发为国家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应;另一方面,矿区的开采行为必定会使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而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煤炭开采极易造成地层结构和地表环境的破坏,出现大面积的地面塌陷,枣庄矿区现有塌陷面积7.6km2,对枣庄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煤炭开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堆积成矸石山,不仅占压土地,而且具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破坏植被的生长环境,其风化自燃后产生的有毒气体对大气、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矸石山中的可燃物极易低温氧化从而引起爆炸。1987年,枣庄煤矿东井矸石山发生爆炸就曾造成多人死亡。另外,煤层中的瓦斯也会造成对大气的污染,煤炭生产排出的酸性废水严重损伤土壤与植被,开采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时还可能会污染地下水资源。
5.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困难
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城市人口的比重大,而随着城市主导产业的日渐衰退,枣庄市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目前已有90余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相继关闭。2009年,枣庄市又对20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予以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进行兼并重组,资源充足时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吸纳了大批的低素质劳动力,在资源枯竭时期随着企业的人员精简必然造成大批工人下岗。2010年全市城镇失业人数为2.1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而这些下岗工人劳动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低,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再就业。
二、枣庄市转型的路径选择
1.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
近年来,枣庄市在充分认识到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不再像过去一样片面地追求原煤产量的增长,而是更注意对技术的引用,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积极推行绿色开采技术用以减少了采煤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破坏,而在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煤炭资源优势方面努力发展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开发以煤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对初级资源进行深加工,拉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產业的附加值,不断提升煤化工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并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以煤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由采掘业逐步向加工业转变。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煤化工项目50个,投资金额达532.8亿元,煤化工产品44种,每年全市有1200吨煤炭经过深加工转化为甲醇、醋酸、甲醛等煤化工产品,增值是煤炭纯产值的三倍多,力争在2015年把煤化工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集群。 枣庄市在后续产业的选择上不但发展煤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也着力发展纺织服装、电子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人员文化水平的要求不高,可以很好的分担由煤矿枯竭而下岗的大批工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2.积极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具有长期性收益的產业,也是资源型城市促进就业的首选途径,它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资源型城市逐步脱离资源束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枣庄市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把台儿庄古城作为发展枣庄旅游业的核心。历史上的台儿庄作为京杭运河上得重要商品集散地,曾是一座商贾云集、繁荣富饶的运河古城,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台儿庄作为山东南大门、徐州北屏障,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发生在此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历时半个多月的战争也使古城化为废墟。
大力实施古城重建,重现古城昔日繁荣景象是枣庄发展旅游业的重中之重,枣庄市在古城重建的过程中遵循着“存古、复古、创古”,把古城的城市框架、道路水系全部保留下来的同时也对台儿庄大战的战争遗址进行了保护,融“运河文化、大战文化、鲁南文化”为一体。台儿庄古城在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古城同时也是全国首个文化遗产公园,2010年位列中国旅游总评榜山东分榜榜首。
古城的重现带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在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04万人次,旅游收入112亿元。
3.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推进城市建设
枣庄市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76.76亿元,完成征收面积47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4.2万套。棚户区的改造有效地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棚户区的改造也为建筑业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一步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在对矿区的改造方面,枣庄市利用市中区西部的煤矿塌陷地和废弃坑塘建立起了东湖公园旅游景区作为全民健身中心,公园占地980亩,其中水面510亩,是全省“一点三线”重点区域全民健身精品工程。
BRT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是枣庄市城市建设惠及百姓的又一重要举措。枣庄市是组团型城市,各个城区比较分散,BRT的建立不但能将不同城区紧密地连接起来,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参考文献:
\[1\]2007—2011年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枣庄“三大战役”强势推进 城市转型之路越走越宽\[N\].大众日报,2012-02-20.
\[3\]枣庄统计年鉴(2010-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2012年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
\[5\]张世功.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9-11.
\[6\]张华见.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分析\[J\].绿色经济,2011,(1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