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滑块例题解析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力学教学中经常出现有关滑块的问题,下面就具体到滑板中的滑块问题的例题来分析解答。所谓滑板中的滑块问题,是指滑块与滑板相互作用时,所采用动量守恒、动能定理以及有关数学知识等方法求解的类型。它的特点是:这类问题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和情景一般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思维障碍和错觉。因而,这种类型的问题综合性很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要求很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优秀品质、深造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1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长为L的长方形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A,m  ( 1 )若已知A和B的初速度大小为v0 ,求它们最后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 2 )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木块A 向左运动到达的最远处(从地面上看)离出发点的距离。
  解析: 本题为典型的滑板中的滑块问题,可将m与M看作一个系统,水平方向符合动量守恒,用动量守恒可求出两物保持相对静止时相对地的共同速度。
  ( 1 ) 设水平向右为正,由动量守恒
  mv0-mv0=(M+m)u
  u=(M-m)v0M+m①
  ( 2 )这一问是对学生进行高层次能力的考察,只有找出A向左运动到相对地的速度为零时,有最大位移这一隐含条件,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由能量守恒
  12mv02+12Mv02=12(M+m)u2+fL②
  A 向左的速度v0减为零时,将到达向左最远处,对A可由动能定理得:
  -fs=0-12mv02③
  解 ①②③得S=(M+m)L4M
  总结: 本题有多种解法,关键是要分析出A向左运动对地的速度为零时,有最大位移的隐含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推理,巧妙选择研究对象、动量的矢量性,用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动能定理,独立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这类问题。
  例2 如图所示,A 、B是静止在水平地面完全相同的两块长木板。A的左端和B的右端相接触。两板的质量均为 M=2.0 kg,长度皆为L =1.0 m。
  C是质量为m =1.0 kg,的小物块。
  现给它初速度v0 =2.0 m/s,使它从B板的左端开始向右滑动,已知地面是光滑的,而C与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μ =0.10。求最后A、B、C各以多大的速度做匀速运动。(g=10m/s2)
  解析:根据题意,先假定小物块C在木板B上移动x距离后,停在B木板上,这时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u,由动量守恒得
  mv0=(m+2M)u①
  在此过程中,木板B的位移为S,小木块C的位移为x+s , 由能量守恒可知
  12mv02=12(m+2M)u2+μmgx②
  解(1)(2)两式得x=Mv02(2M+m)μg③
  代入已知条件得x = 1.6m ④
  由于x比B板的长度L长,这说明小物块C不会停在B板上,而要滑到A板上。设C刚滑到A板上的速度为v1,此时A、B板的速度为V1,则由动量守恒得
  mv0=mv1+2MV1 ⑤
  再由能量守恒得
  12mv02=12mv12+12(2M)V12+μmgl⑥
  解(5)(6),并代入数据得:V1=8±2420v1=2±245 ⑦
  由于v1必为正数,故合理的解是
  V1=8-2420=0.155(m/s)v1=2+245=1.38(m/s)⑧
  当C滑到A上之后,B即V1=0.155m/s做匀速运动,而C是以v1=1.38m/s的初速度在A上向右运动。设在A板上移动了x′距离后停在A上,此时C和A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得
  MV1+mv1=(m+M)V2⑨
  代入数据得 V2 =0.563(m/s)
  再由能量守恒得12mv12+12MV21=12(m+M)V22+μmgx′⑩
  故代入数据得x′=0.50 m
  因为 x′  总结:本题主要用来考察学生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的建立以及巧妙运用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能力。本题设置的物理情景比较新颖,涉及的物理过程也较复杂,但只要学生认真分析、科学(假设)推理,不难得出结果。在运用动量和能量的观点解题时,要求我们主动去分析研究这类题的特点及处理所用的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在提高审题能力和分析物理过程、培养解题能力上狠下功夫,才能逐步适应用动量、能量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典型滑块例题的剖析不难看出,力学中的滑块问题的确丰富、灵活、新颖、涉及面广、易于拓展和延伸。对于启迪和培养学生思维及各种能力的作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例题的解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弄清高中物理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明确中学物理教学的上限,是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应对高考复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其中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发挥其动力、调节、导向等作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地理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的几点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设置问题情境,授予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提出问题,使学
期刊
探究行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熟悉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涉及到提出问题 (或者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试验计划,进行实验,记录整理实验现象(或数据),结论和解释,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等环节。  一、要精心选择适合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由于课时有限,要精心选择探究强强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初步把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获得乐趣。  如氯水成分这一知识,探究性强,操作也比
期刊
人类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的作用产生了质的飞跃。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必须发生变革,而且由于互联网的渗透,知识的传播方式,课堂的概念、教师的作用和行为、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教育的模式必须顺应这些变化,才能培养出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整合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初中物理这一学科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相对滞后,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
期刊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
期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正在与国际接轨,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学思想理念,在认识和理解上,会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很大的疑惑和出现理解的误区,需要我们去重新适应和理解。  如何让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评价机制真正全面的深入落实和实施,扭转传统教育思想不良部分的束缚,用新课程的思想观念,冲洗传统教学观念不良部分的污泥浊水,挣脱束缚我们几十年的影
期刊
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观察、实验操作和模拟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合理地、有计划地组织开放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目的  1.学生科学方法论的引导和培养  生命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对一个问题的科学思考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或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复习→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假设
期刊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
期刊
【摘要】 教育学生分析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实验分析的方法,培养实验分析的能力。  【关键词】 实验分析方法;四步分析法;提高分析能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将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而基础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音乐融知识性、趣味性、技术实践性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多方面创新能力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们的聪慧,发掘潜在能力,因此说,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音乐的美好与快乐。要实现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