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新任教师的思考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eb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新任教师的精心培养,既是对他们本人能较快成长的负责,也是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负责。对于一个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刚踏上讲台的新任教师来说,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教授中学生往往是“绰绰有余”。但能否把这些知识讲授清楚,传授到位,让学生容易接受,乐意接受,甚至愉快接受,是每一位新任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学是一门艺术,新任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一方面新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去尝试、钻研和积累。另一方面学校若能恰当地对新任教师进行引导、培养,便可使他们少走弯路,加快他们成长的步伐。学校在培养新任教师的过程中,对他们的钻研精神、责任心与耐心、统筹能力、复合能力、教学方法技巧与教学艺术的培养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
  
  一、培养新任教师的钻研精神
  
  (一)钻研知识的横向发展、纵向联系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新任教师往往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相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块的分散安排以及个别知识点的全面、深层地理解把握不好。在授课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认可。主要体现在:①教授过程中只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缺少对知识的概括、题型的变化与类型的归纳总结、解题思路的分析总结等。因此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呆板无生机,没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信心。②在讲解时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讲知识都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知识点的过渡生硬,整个课堂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③对个别知识的背景,来龙去脉不甚了解,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知识的“过程”,甚至有学生问到时,也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搪塞过去,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不信任、不服气的想法,教师的教学效果便是可想而知了。
  (二)钻研课程标准
  新任教师往往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深浅度把握不好,在授课过程中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对教材的内容不去挖掘,对知识的应用不作全面归纳总结,只讲教材上有的,使学生懂而不会。二是新任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都讲出来,全都教给学生,面面俱到。虽然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精神可嘉。但见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已有经验和实际学习能力有限,这样的一味传授只会给学生留下一种“太难了,听不懂”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丧失信心,甚至放弃。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收获与付出太不成比例了,其结果只是苦闷与彷徨。
  (三)了解钻研学生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如果不了解学生心里所想,不把握好学生兴趣及认知水平,那么再精彩的讲解,再美妙的设计,其结果都会落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为新任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其次是钻研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里所想的、所期望的。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易在哪些知识点产生困惑,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时才能备到“点子”上。最后钻研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教学更亲切地走进学生。
  
  二、培养新任教师的责任心与耐心
  
  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就不可能有出色的工作。作为一名新任教师,在顺境中往往是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看到学生也顺眼、可爱。若遇到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既影响课堂教学,又影响教师情绪,或者在期中期末考试后,与其他平行班比较,学生成绩差距大时,就会情绪低落,心情郁闷,甚至闹情绪,上课随随便便,或对学生大发脾气,把责任全都推到学生头上,认为学生不听话、笨、不好学、不知好歹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从理解、了解、关心、指导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耐心,要指导新任教师既不能因学生“不听话”、“不知好歹”就放松、放弃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也不能因暂时的成绩差而失去信心或怨天尤人,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放弃竞争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也不能由“一时”肯定其“一世”。
  
  三、培养新任教师统筹安排的能力
  
  新任教师,尤其是新任班主任,往往缺乏预见性,缺乏统筹能力。在正常情况下还能发挥正常,运用自如,但若遇到有较多的阶段性工作或临时性工作时,就打乱了原有的计划,使其不能统筹兼顾,要么忙于其它轻于教学,要么只顾教学,不能按时完成好学校安排的其它工作,或者心里也能想到要兼顾各个方面,但在做的时候却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其结果是费了心血,忙了自己,还得不到同事的认可、学校的好评。因此培养他们统筹兼顾、临阵不乱、临危不惧的能力是他们成长中必要的一环。
  
  四、培养新任教师的复合能力
  
  在大专院校学习期间,专业性都很强,尽管近几年来不少大专院校都在实行双学位,但这也于事无补,很多新任教师都只会单一,不会多面;只会教学,缺乏管理经验;只重轮廓,不重细节。这往往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不能对口,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使得教师与学校都有一定的难处。为了学校的工作能顺利开展,往往需要一批复合型骨干人才,新任教师可塑性很强,对他们的复合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五、培养新任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与教学艺术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最根本的能力就是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技巧与教学艺术方面,这也是新任教师最缺乏、最需要的东西。这方面的培养形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学校条件不同而异,可安排新任教师与有经验的中年教师师徒结对,通过师徒之间的听评课,阅读教育专注,听名校名师讲课,赛教等形式,促使其加快成長步伐。具有高学历的教师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新任教师的教学有了一定基础,具备一定经验以后,学校要注重培养其教学艺术,使他们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做,一项艺术去追求,使其在心灵上达到方法、技巧、艺术多方吸纳,在教育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获取)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三体融一,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其个人成长、教学创新以及学校的持续发展增色。
其他文献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尼龙6(PA6)/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UHMWPE)和PA6/UHMWPE/烯-丙烯酸共聚物(EAA)共混物,考察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共混物结构及磨损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教学价值的提升。如何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如何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的发展是保证幼儿园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