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润典雅的和田玉,如今走入到市场,成为人们钟爱的饰品和收藏品,在看着这些美丽的石头,又有谁曾想到采玉背后的艰辛,和田玉价格连年一路上扬,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回归,另一方面也和来之不易有关了。
8月底,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中国·新疆首届当代艺术双年展上,刘小东创作的油画《刘小东在和田》里的采玉人形象震撼人心。居住在和田的维吾尔人自古就有上山采玉、下河捞玉的生活传统。河里捞的玉称子玉,史书称之为踏玉,质量上乘,但产量低;矿采的玉叫山料,史书称之为攻山采玉,产量较高,只是质量参差不齐。
自古传承的采玉事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采玉有季节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仑山中有多条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补给。夏季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流水汹涌澎湃,这时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时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人们易于发现,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
古时名画《裸女秋夜采玉图》,展示的是一种天、人、玉和谐统一的自然之美。那玉河,裸女、月亮以及羊脂玉又是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阴柔之美和冷清之美。自古以来,美玉总是和女人联系在一起,美玉藏在昆仑大山里,犹如小伊人依偎在大丈夫的怀抱里。我们无从考证裸女是否真的可以召唤美玉出来,但朋友戏说和田有女深夜玉河洗澡时无意用脚采出一块子玉却是一段现代美谈。
实际上,这里的采玉条件还是非常艰苦。
墨玉县有一个叫吾布力·卡斯木的农民,带着他14岁的儿子阿不力米提常到昆仑山深处的乌鲁瓦提采玉,每次来回一个月,每天要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风餐露宿,吃的干馕就雪水,走的是崎岖的山道,时常还要遭受暴风雪的袭击。有一次,14岁的阿不力米提看到山上有一块玉,但实在是走不过去,但他求玉心切,骑马去取,不料,玉未取回,却连人带马一下跌下深深的悬崖。一块小玉竟然夺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不唯阿不力米提为玉舍命。多少年来,被昆仑暴风雪卷走的、被泥石流淹埋的、被昆仑野兽吞食的、被玉龙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洪水冲走的采玉人又有谁能数清呢。
美丽的和田玉曾经是宫廷的专利,数千年来是不允许私人开采的,如今玉石仍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其身价日涨。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一块上好的羊脂玉价值已是天文数字。
玉龙喀什河数千年来流淌着无数神话和希望,是带给和田人生命和财富的母亲河。在如今的玉龙喀什河上,传统的捞玉方法已不复可见。时至今日,玉龙喀什河上游集中的20多公里河边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壕,有的深达十几米,纵横交错,几十台大型机械还在不停地推土挖坑。
玉龙喀什河是产出羊脂玉和白玉籽料的流淌着财富的河,随着近年来对白玉需求的增长,开采也随之加剧。在历经千万年积累起来,厚达3至10米左右的卵石层被翻了一遍,再经过细心筛选,整个河床就像一个广阔的基建施工工地,最为壮观时可以见到数百台挖掘机同时作业。很多老板承包河道,利用挖掘机来开采子玉。一个维吾尔族玉商介绍说:“有的人会一夜暴富,更多的人是血本无归,因为河道长期开采,大多忙活很多天,也不能发现一块籽料,有的时候开采到几块,要么是块度过小,成色不好,根本就卖不上价钱,每天的挖掘机的承包费用和人工费用又在逐年上涨,子玉在开采的时候,其原始成本已经相当高了。”
昆仑玉路险,险于上青天
笔者曾随着一支原始的运输队向海尼拉克玉石矿出发。远山在黎明的晨晖中显出庞大的轮廓,他们好像一只只蚂蚁在大山不屑的眼神里爬行。
第一次骑骡子,心里不免有些发怵。又没有鞍,只是在骡子背上搭一条毡子,用绳子捆了,就是鞍。笔者很小心地一手紧抓毡子,一手拿着相机,看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心里没着没落的……
“路漫漫兮……”笔者的心头不免涌出些许悲壮。而这时老采玉人奴尔洪扯开嗓子唱起了情歌,60多岁的人了,嗓音洪亮,看他专注的神情,就像真有一位美丽姑娘在聆听。
翻过几处小达坂,已经中午,人困驴乏,还要翻越一道海拔4500米的达坂。
山路难行。笔者骑在骡子上,眼睛始终盯着奴尔洪的后背,骡子踢下山谷的石头,伴着叮当的声音最后啪地一声跌人谷底变成碎石的声音,时时撞击着笔者,让人恐惧。后面的路更是一场生死考验。
第一关是洪水。没膝深的洪水卷着石块翻腾咆哮。采玉工人巴吾东第一个挽起裤腿下了水,他紧贴着石壁,一点一点蹚了过去,然后又回来,让人们学他的样子。4个人手拉着手一点点蹚过了洪水。
紧跟着要攀一处30余米的绳索。绳子从悬崖上垂下来,可供脚踩的地方是一些小石窝窝。还是巴吾东先上去了。采玉工人玉素甫和库尔班就站在笔者身后保护,让笔者先上。笔者这才意识到矿上所有物品,都是工人们一点一点背上去的,采出的玉石,也是这样一块一块背出大山。最终笔者双腿颤抖,站在悬崖顶上。
这就是玉石之路呀……
与死神共舞
清代枭雄有诗云:“玉拟羊脂温且腴,昆冈气脉本来殊。六城人拥双河畔,入水非求径寸珠。”就是吟咏这种捞玉风习的。清代,采玉更盛,一些商贾雇当地劳力上昆仑山采挖玉石。民国初年,于阗县深山产玉处已有戚家矿坑、杨家矿坑等,商人从中大获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矿工也由此产生。据说,第一代采玉人非常艰辛。一些老玉工回忆,当时,3个月不见一根菜,全靠清水泡馕过日子,每天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心里却依然美滋滋的,凭的就是爱玉情结。现在第二代采玉人的条件就要好多了,特别是后勤更加有保障。第三代采玉人讲,如今,采玉基本达到半自动化,打个炮眼用不了多长时间,设备也轻便了许多,使用起来不再那么费力。
一个一米多深的炮眼打好了,矿工要小心翼翼地把炸药和雷管放进去,用湿土将炮眼封上,这样会增强炸药的威力。一切就绪,大家就要马上离开矿坑。
矿工们翻过一道山梁,找一处石窝蹲下,有专人在引爆器上接电线。有经验的老玉工就会站在高处扯着嗓门大声喊“放炮了”。连喊数声,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轰隆”一声巨响,把山顶上的碎石震落下来,落在矿工的安全帽上,噼里啪啦地响。
在那里,放炮很危险,营地和矿点有一段距离,但是在帐篷里的人也要戴好安全帽,说不上就会有碎石砸到头上。
放完炮,矿工们不能马上回到矿坑里,老矿工和其他工友站在山顶上,用绳子绑好一个工友身体,然后将他一点一点地放到岩壁上,工友再用铁锹把陡壁上炸得松动的岩石清理下去,防止工人在矿坑里工作时有石头落下而砸伤人。
采玉难,一是难在工作环境艰苦,二是难在找到好的矿脉不易。用矿工们的话说,都知道和田玉好,可是谁知道玉石都是拿命换来的。乌鲁木齐福润满堂董事长王兴福告诉笔者,玉石矿多呈鸡窝状,矿工沿着玉石矿脉往上挖,挖完这一处再寻找下一处。挖矿辛苦而且有很大的风险性。有一年,且末县玉矿出现塌方,死伤数人,有一人脚拇趾直接被石块砸碎,如果人再往里一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时正在过节,当天,矿上急忙将受伤人员送到山下,为了不延误受伤人员伤情,县领导又急忙联系飞机,紧急空运受伤人员到乌鲁木齐治疗。
送走伤员,矿工们还要继续自己的工作。在炸开的石头里,工人们拣出较完整的、品质较好的玉石放进袋子里。太阳慢慢消失在群山里,矿工们便背上一天的劳动成果回到营地,等待着第二天太阳重新升起。
矿石要从营地运至转运站,多是由骆驼和毛驴运送。为什么不用马来送,王兴福说,马有野性,走起来没有骆驼和毛驴稳当。转运之路并不平坦,有时是沿着悬崖边上走。从山上往转运站走,一般四五头驴子是一组。牵驴者手拉着缰绳在最前面走,驴子排成一队跟在后面。牵毛驴算是一个技术活儿,这里有个讲究,缰绳一定要牵在手里,而决不能把缰绳缠绕在手腕上,否则会出现危险。有一次,一个小伙子牵着毛驴从山上营地往转运站走,因为天天握着手牵绳子,小伙子的手有些麻木了,那天过一处悬崖时,他将缰绳绕在手腕上拉着毛驴走,就是想放松一下手掌,谁知毛驴一脚踩空,掉下万丈悬崖,小伙子没来得及松开绕在手腕上的缰绳,在毛驴和矿石巨大的拉扯下也掉下悬崖,尸骨无存。
好的矿脉找起来的确不易,有时连续追了几天,矿脉突然断了,那么,几天的工作就白费了。所有的工作还要从头再来。
绝地求生
新疆博玉轩总经理,原阿拉玛斯玉矿矿长柯长林,就是曾经出入昆仑山的采玉人。柯长林扳起指头,粗略一算,自己穿梭于昆仑山间,从事和田玉石矿开采的工作,有十八个年头,至今留在他脑海里的是一段与采玉工人们同甘苦,共欢笑的记忆。
“采玉的工作是从每年的6月开始,一直到10月,这是我们最为忙碌的时候,也是上山探玉、采玉的最佳时段。早了,昆仑山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晚了,会碰上大雪封山的状况,这两种情况下,往往都很危险。有时还会因为天气、路况的恶劣,延误时间,这样一来,全队人马会遭遇断粮的险境。”
“那是1985年夏季,我们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的山里天气多变,尽管那时是6月份,在翻过一个5400米的达坂后,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开始连续下了3天的大雪,队伍随身携带的面粉、干粮很快被吃完了,只有等死。等到第6天,大家都开始写遗书,主要是写写这次进山后的经过,每人带上一份,谁若能活着走出去,谁就把这故事告诉外界。结果,到了第8天,天却突然放晴,碧空万里。当时真是有一种死里逃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随即率团继续往山脉深处前进,下了达坂,到了能够打到野兔、采到野菜等野外食物的地方,大家也因此逃过此劫。”说起这段人生经历的时候,柯长林脸上浮现出的是满脸的幸福感。
柯长林因在昆仑山上采了18年的玉,平时的生活习性像极了隐居深山老林的侠客们,又因为他长期在昆仑山深入开采玉石,头发胡子没条件打理,留的很长,颇有几分金庸小说中大侠的风度,所以在玉界行当里,朋友们给我了个“柯大侠”的雅号。
苦中找乐心豁达
王兴福说,上山采玉还要过吃饭这一关。说到吃,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做的饭往往夹生。蒸出来的馍馍常常还带着沙子,吃在嘴里打牙,说是吃,多是用汤把饭冲下喉去。下工回来,睡的是地窝子,床铺也就是在鹅卵石上铺上麦草。采矿是个很辛苦的活,人们回来,倒头就睡着了,哪还会管床铺硌不硌人,只要是块石头,人就能睡着。在这里,由于海拔高,人上一次山不容易,驴也一样。王兴福说,你骑驴上山,下一次再上山,上次骑的驴如果认出你就会跑得远远的。因为它也怕累。
虽然采玉的条件艰苦,但是采玉工人的心是豁达的,他们以苦为乐。
成天面对大山的矿工们,每次收工回到营地,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坐下来卷上一支莫合烟,叼在嘴上,美美地抽上几口。每人都是卷莫合烟的高手,烟抽得很凶,单调的生活,使他们养成了靠抽烟来打发无趣的日子。
在山上,矿工们也有一些可爱的邻居。6月份,对面山坡上草长得很青的时候,会有几十只岩羊在山坡上吃草。这时,矿工们就会端着自己的饭碗,高兴地边谈论着对面山上的羊,边往自己嘴里送饭。偶尔岩羊也向矿工们瞅上几眼,但最终也没把这群不速之客放在眼里。吃完草,到谷底喝上一通雪水,再大摇大摆地离开。
山上还有雪鸡,一大早矿工们还在睡梦中,雪鸡就站在山顶上放声高歌。雪鸡出来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有时,你会见到两只大雪鸡带着几只小雪鸡在山梁上散步。这些可爱的动物为矿工们的生活平添了些许乐趣。
有的矿上有专门的运输队,主要负责是从中转站把山下运上来的物品背到营地。他们每次回来,都会给矿上的工人们带来一些新的消息,是矿上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有时运输工人还会带来一些新鲜水果,这足以使矿工们兴奋。因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能吃上水果是非常不易的事情。
温润典雅的和田玉,如今走入到市场,成为人们钟爱的饰品和收藏品,在看着这些美丽的石头,又有谁曾想到采玉背后的艰辛,和田玉连年价格一路上扬,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回归,另一方面也和采玉人来之不易的付出有关。
8月底,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中国·新疆首届当代艺术双年展上,刘小东创作的油画《刘小东在和田》里的采玉人形象震撼人心。居住在和田的维吾尔人自古就有上山采玉、下河捞玉的生活传统。河里捞的玉称子玉,史书称之为踏玉,质量上乘,但产量低;矿采的玉叫山料,史书称之为攻山采玉,产量较高,只是质量参差不齐。
自古传承的采玉事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采玉有季节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仑山中有多条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补给。夏季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流水汹涌澎湃,这时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时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人们易于发现,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
古时名画《裸女秋夜采玉图》,展示的是一种天、人、玉和谐统一的自然之美。那玉河,裸女、月亮以及羊脂玉又是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阴柔之美和冷清之美。自古以来,美玉总是和女人联系在一起,美玉藏在昆仑大山里,犹如小伊人依偎在大丈夫的怀抱里。我们无从考证裸女是否真的可以召唤美玉出来,但朋友戏说和田有女深夜玉河洗澡时无意用脚采出一块子玉却是一段现代美谈。
实际上,这里的采玉条件还是非常艰苦。
墨玉县有一个叫吾布力·卡斯木的农民,带着他14岁的儿子阿不力米提常到昆仑山深处的乌鲁瓦提采玉,每次来回一个月,每天要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风餐露宿,吃的干馕就雪水,走的是崎岖的山道,时常还要遭受暴风雪的袭击。有一次,14岁的阿不力米提看到山上有一块玉,但实在是走不过去,但他求玉心切,骑马去取,不料,玉未取回,却连人带马一下跌下深深的悬崖。一块小玉竟然夺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不唯阿不力米提为玉舍命。多少年来,被昆仑暴风雪卷走的、被泥石流淹埋的、被昆仑野兽吞食的、被玉龙喀什河及喀拉喀什河洪水冲走的采玉人又有谁能数清呢。
美丽的和田玉曾经是宫廷的专利,数千年来是不允许私人开采的,如今玉石仍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其身价日涨。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一块上好的羊脂玉价值已是天文数字。
玉龙喀什河数千年来流淌着无数神话和希望,是带给和田人生命和财富的母亲河。在如今的玉龙喀什河上,传统的捞玉方法已不复可见。时至今日,玉龙喀什河上游集中的20多公里河边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壕,有的深达十几米,纵横交错,几十台大型机械还在不停地推土挖坑。
玉龙喀什河是产出羊脂玉和白玉籽料的流淌着财富的河,随着近年来对白玉需求的增长,开采也随之加剧。在历经千万年积累起来,厚达3至10米左右的卵石层被翻了一遍,再经过细心筛选,整个河床就像一个广阔的基建施工工地,最为壮观时可以见到数百台挖掘机同时作业。很多老板承包河道,利用挖掘机来开采子玉。一个维吾尔族玉商介绍说:“有的人会一夜暴富,更多的人是血本无归,因为河道长期开采,大多忙活很多天,也不能发现一块籽料,有的时候开采到几块,要么是块度过小,成色不好,根本就卖不上价钱,每天的挖掘机的承包费用和人工费用又在逐年上涨,子玉在开采的时候,其原始成本已经相当高了。”
昆仑玉路险,险于上青天
笔者曾随着一支原始的运输队向海尼拉克玉石矿出发。远山在黎明的晨晖中显出庞大的轮廓,他们好像一只只蚂蚁在大山不屑的眼神里爬行。
第一次骑骡子,心里不免有些发怵。又没有鞍,只是在骡子背上搭一条毡子,用绳子捆了,就是鞍。笔者很小心地一手紧抓毡子,一手拿着相机,看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心里没着没落的……
“路漫漫兮……”笔者的心头不免涌出些许悲壮。而这时老采玉人奴尔洪扯开嗓子唱起了情歌,60多岁的人了,嗓音洪亮,看他专注的神情,就像真有一位美丽姑娘在聆听。
翻过几处小达坂,已经中午,人困驴乏,还要翻越一道海拔4500米的达坂。
山路难行。笔者骑在骡子上,眼睛始终盯着奴尔洪的后背,骡子踢下山谷的石头,伴着叮当的声音最后啪地一声跌人谷底变成碎石的声音,时时撞击着笔者,让人恐惧。后面的路更是一场生死考验。
第一关是洪水。没膝深的洪水卷着石块翻腾咆哮。采玉工人巴吾东第一个挽起裤腿下了水,他紧贴着石壁,一点一点蹚了过去,然后又回来,让人们学他的样子。4个人手拉着手一点点蹚过了洪水。
紧跟着要攀一处30余米的绳索。绳子从悬崖上垂下来,可供脚踩的地方是一些小石窝窝。还是巴吾东先上去了。采玉工人玉素甫和库尔班就站在笔者身后保护,让笔者先上。笔者这才意识到矿上所有物品,都是工人们一点一点背上去的,采出的玉石,也是这样一块一块背出大山。最终笔者双腿颤抖,站在悬崖顶上。
这就是玉石之路呀……
与死神共舞
清代枭雄有诗云:“玉拟羊脂温且腴,昆冈气脉本来殊。六城人拥双河畔,入水非求径寸珠。”就是吟咏这种捞玉风习的。清代,采玉更盛,一些商贾雇当地劳力上昆仑山采挖玉石。民国初年,于阗县深山产玉处已有戚家矿坑、杨家矿坑等,商人从中大获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矿工也由此产生。据说,第一代采玉人非常艰辛。一些老玉工回忆,当时,3个月不见一根菜,全靠清水泡馕过日子,每天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心里却依然美滋滋的,凭的就是爱玉情结。现在第二代采玉人的条件就要好多了,特别是后勤更加有保障。第三代采玉人讲,如今,采玉基本达到半自动化,打个炮眼用不了多长时间,设备也轻便了许多,使用起来不再那么费力。
一个一米多深的炮眼打好了,矿工要小心翼翼地把炸药和雷管放进去,用湿土将炮眼封上,这样会增强炸药的威力。一切就绪,大家就要马上离开矿坑。
矿工们翻过一道山梁,找一处石窝蹲下,有专人在引爆器上接电线。有经验的老玉工就会站在高处扯着嗓门大声喊“放炮了”。连喊数声,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轰隆”一声巨响,把山顶上的碎石震落下来,落在矿工的安全帽上,噼里啪啦地响。
在那里,放炮很危险,营地和矿点有一段距离,但是在帐篷里的人也要戴好安全帽,说不上就会有碎石砸到头上。
放完炮,矿工们不能马上回到矿坑里,老矿工和其他工友站在山顶上,用绳子绑好一个工友身体,然后将他一点一点地放到岩壁上,工友再用铁锹把陡壁上炸得松动的岩石清理下去,防止工人在矿坑里工作时有石头落下而砸伤人。
采玉难,一是难在工作环境艰苦,二是难在找到好的矿脉不易。用矿工们的话说,都知道和田玉好,可是谁知道玉石都是拿命换来的。乌鲁木齐福润满堂董事长王兴福告诉笔者,玉石矿多呈鸡窝状,矿工沿着玉石矿脉往上挖,挖完这一处再寻找下一处。挖矿辛苦而且有很大的风险性。有一年,且末县玉矿出现塌方,死伤数人,有一人脚拇趾直接被石块砸碎,如果人再往里一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时正在过节,当天,矿上急忙将受伤人员送到山下,为了不延误受伤人员伤情,县领导又急忙联系飞机,紧急空运受伤人员到乌鲁木齐治疗。
送走伤员,矿工们还要继续自己的工作。在炸开的石头里,工人们拣出较完整的、品质较好的玉石放进袋子里。太阳慢慢消失在群山里,矿工们便背上一天的劳动成果回到营地,等待着第二天太阳重新升起。
矿石要从营地运至转运站,多是由骆驼和毛驴运送。为什么不用马来送,王兴福说,马有野性,走起来没有骆驼和毛驴稳当。转运之路并不平坦,有时是沿着悬崖边上走。从山上往转运站走,一般四五头驴子是一组。牵驴者手拉着缰绳在最前面走,驴子排成一队跟在后面。牵毛驴算是一个技术活儿,这里有个讲究,缰绳一定要牵在手里,而决不能把缰绳缠绕在手腕上,否则会出现危险。有一次,一个小伙子牵着毛驴从山上营地往转运站走,因为天天握着手牵绳子,小伙子的手有些麻木了,那天过一处悬崖时,他将缰绳绕在手腕上拉着毛驴走,就是想放松一下手掌,谁知毛驴一脚踩空,掉下万丈悬崖,小伙子没来得及松开绕在手腕上的缰绳,在毛驴和矿石巨大的拉扯下也掉下悬崖,尸骨无存。
好的矿脉找起来的确不易,有时连续追了几天,矿脉突然断了,那么,几天的工作就白费了。所有的工作还要从头再来。
绝地求生
新疆博玉轩总经理,原阿拉玛斯玉矿矿长柯长林,就是曾经出入昆仑山的采玉人。柯长林扳起指头,粗略一算,自己穿梭于昆仑山间,从事和田玉石矿开采的工作,有十八个年头,至今留在他脑海里的是一段与采玉工人们同甘苦,共欢笑的记忆。
“采玉的工作是从每年的6月开始,一直到10月,这是我们最为忙碌的时候,也是上山探玉、采玉的最佳时段。早了,昆仑山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晚了,会碰上大雪封山的状况,这两种情况下,往往都很危险。有时还会因为天气、路况的恶劣,延误时间,这样一来,全队人马会遭遇断粮的险境。”
“那是1985年夏季,我们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的山里天气多变,尽管那时是6月份,在翻过一个5400米的达坂后,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开始连续下了3天的大雪,队伍随身携带的面粉、干粮很快被吃完了,只有等死。等到第6天,大家都开始写遗书,主要是写写这次进山后的经过,每人带上一份,谁若能活着走出去,谁就把这故事告诉外界。结果,到了第8天,天却突然放晴,碧空万里。当时真是有一种死里逃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随即率团继续往山脉深处前进,下了达坂,到了能够打到野兔、采到野菜等野外食物的地方,大家也因此逃过此劫。”说起这段人生经历的时候,柯长林脸上浮现出的是满脸的幸福感。
柯长林因在昆仑山上采了18年的玉,平时的生活习性像极了隐居深山老林的侠客们,又因为他长期在昆仑山深入开采玉石,头发胡子没条件打理,留的很长,颇有几分金庸小说中大侠的风度,所以在玉界行当里,朋友们给我了个“柯大侠”的雅号。
苦中找乐心豁达
王兴福说,上山采玉还要过吃饭这一关。说到吃,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做的饭往往夹生。蒸出来的馍馍常常还带着沙子,吃在嘴里打牙,说是吃,多是用汤把饭冲下喉去。下工回来,睡的是地窝子,床铺也就是在鹅卵石上铺上麦草。采矿是个很辛苦的活,人们回来,倒头就睡着了,哪还会管床铺硌不硌人,只要是块石头,人就能睡着。在这里,由于海拔高,人上一次山不容易,驴也一样。王兴福说,你骑驴上山,下一次再上山,上次骑的驴如果认出你就会跑得远远的。因为它也怕累。
虽然采玉的条件艰苦,但是采玉工人的心是豁达的,他们以苦为乐。
成天面对大山的矿工们,每次收工回到营地,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坐下来卷上一支莫合烟,叼在嘴上,美美地抽上几口。每人都是卷莫合烟的高手,烟抽得很凶,单调的生活,使他们养成了靠抽烟来打发无趣的日子。
在山上,矿工们也有一些可爱的邻居。6月份,对面山坡上草长得很青的时候,会有几十只岩羊在山坡上吃草。这时,矿工们就会端着自己的饭碗,高兴地边谈论着对面山上的羊,边往自己嘴里送饭。偶尔岩羊也向矿工们瞅上几眼,但最终也没把这群不速之客放在眼里。吃完草,到谷底喝上一通雪水,再大摇大摆地离开。
山上还有雪鸡,一大早矿工们还在睡梦中,雪鸡就站在山顶上放声高歌。雪鸡出来活动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有时,你会见到两只大雪鸡带着几只小雪鸡在山梁上散步。这些可爱的动物为矿工们的生活平添了些许乐趣。
有的矿上有专门的运输队,主要负责是从中转站把山下运上来的物品背到营地。他们每次回来,都会给矿上的工人们带来一些新的消息,是矿上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有时运输工人还会带来一些新鲜水果,这足以使矿工们兴奋。因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能吃上水果是非常不易的事情。
温润典雅的和田玉,如今走入到市场,成为人们钟爱的饰品和收藏品,在看着这些美丽的石头,又有谁曾想到采玉背后的艰辛,和田玉连年价格一路上扬,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回归,另一方面也和采玉人来之不易的付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