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谱系:西方传媒人类学研究的演变、进路与取向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媒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一直以来受到人类学的关注。西方传媒人类学研究超越传媒本身的异文化和传媒延伸的社会文化现象,研究历史演变可划分为孕育萌芽、发展壮大、日臻成熟三个阶段。西方传媒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媒文化进路和民族志体系,包括传媒景观、国家认同、权力想象、跨国流通等方面的关联与差异,藉以对文化意识形态及社会概貌进行探讨。在传媒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中,人类学整体观视角和民族志研究方法具有独特价值及优势。
其他文献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2021年5月27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信阳市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大别山干部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原智库论坛(春季)在河南新县举行.来自广东、陕西、江西、河北、四川、河南等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及相关市县党史研究室、党校,中共信阳市委及相关部门,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河南省内近20所高校和干部学院的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出席或参加了此届论坛.本届论坛围绕"学党史悟思想,谱新篇开新局"主题开展学术交流.
大众媒体是当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媒体人类学研究的梳理有助于厘清文化与媒体的概念,提炼出媒体人类学的内在文化本质,概括出媒体人类学研究对象的流变特征,从而推动学界对媒体人类学独立学科身份的更广泛认同与探索。媒体人类学的未来研究应充分运用民族志方式,结合数字网络和新型技术便捷、即时的优势,在大众媒介、人类学和社会文化的不断互动中向前发展。在新旧媒体对文化生活的讲述、散布和影响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对文化的调解、制造、再解释过程,而这一体系化过程本身也构成了文
列宁的《怎么办?》是一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典著作,该书蕴含着丰富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思想。通过批判俄国党内非马克思主义派别的错误观点,列宁阐释了坚定政治信仰、强化组织功能、加强政治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内涵,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挖掘列宁《怎么办?》一书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阶段总结建党百年历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重要指导,要想更好地指导实践,就要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和生活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本身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基础,民间观念和认知常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普及是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源头,已然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相关理论大众化、生活化的坚实土壤。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生活化大众化,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突出以“五个认同”作为政治生活领域的引领,凸显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社会生活领域的抓手,强调以公民意识培育作为公共领域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算法共谋即是如此。算法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共谋形成的条件,降低了经营者数量和市场壁垒的准入门槛,但算法共谋的反竞争效果仍需结合个案具体分析。在具体规制路径上,宜采用垄断协议原理,从而实现与立法倾向的契合。针对违法性判断,执法机关应尊重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同时考虑创新监管手段,采用监管科技实现对共谋事实的认定。在责任承担方面应结合主体的过错程度,厘清责任边界,以此对算法共谋进行合理准确的规制。
摘 要: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参加并完成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之一。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據地,配合了川陕、陕甘红军的斗争;西征北上的行动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最先到达陕北地区,为党中央落脚陕北地区创造了条件;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长征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即始终坚持和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
以黔西南州一个苗族村落为田野点,通过对其民间信仰的重塑与新发展轨迹进行脉络梳理,解析该过程中固有的文化力在区域社会时空背景中的衍生基础、建构维度与实践逻辑。道教影响下的苗族传统文化构筑了文化力的内核与主体,融通共生的区域文化生态助力了文化力的形成,以信仰仪式、民族节俗等为表征的社会效应则渐次呈现出来,彰显出地域文化传统、民族内生发展动力和对美好生活追求这三重实践要素之间的环状关联逻辑。苗族民间信仰重塑的文化力实践逻辑体证了由民族村落到民族区域社会继而到国家层面的文化认同体系的客观存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仅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是我国空间生产实践与城市化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它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聚焦于新时代我国空间生产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发展为基础、以平等为前提、以人民为中心、以多样性为追求是它的伦理诉求。其实践路径沿着三重维度展开: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消解宏观全球空间中心—边缘的对立;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实现中观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人民城市,以保障微观城市空间中人民的空间权益。
学界对“党内法规”概念的讨论已延续20多年,对这一概念的学说史进行梳理对于党内法规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党内法规整体性学科史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内法规制度实践和相关学说发展情况,党内法规概念学说史的叙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1990-2002年间,学界主要围绕党内法规调整对象和表现形式展开初步探索,大范围的学术探讨尚未显现。在2002-2014年间,有关学术论争主要集中于党内法规性质问题,其中法的属性层面的“非法论”和“姓法论”两种观点形成理论交锋,“姓法论”中的“软法论”一度获得学界广泛认可。2014年至
摘 要:农村“政经分开”改革是实现乡村发展与治理机制转型的重要方向。江苏省江阴市高新区的试点探索为推进农村“政经分开”改革积累了经验。在“政经不分”体制下,乡村发展与治理面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难维护、“新居民”难以获得平等的合法权利、农村基层治理转型遭遇制度性障碍以及农村基层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等挑战。因此,推进农村“政经分开”改革,必须对农村“两类治理”“两类身份”“两类服务”以及各基層组织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