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柿”定律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一家时尚快餐店点餐,馋虫搅肚,点了一份肉圆子套餐,吃了就后悔,因为所谓的肉圆子吃起来是一种工业肉圆的味道——就像方便面那种味道,这么说,看官您就清楚了。
   这种点了肉圆就后悔的事,基本上几年里要发生一两次。虽然打小就听从大人的劝谕,自觉远离“外面的肉圆”,但在极少数情况下,还是会有“偷食”的欲望。
   我有肉圆情结,打小喜欢吃妈妈做的肉圆。时间在改变,肉圆子也在改变。今天的猪肉和往昔的猪肉不可同日而语,炸出来的肉圆子在鲜度上也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就算仍由妈妈亲手做,也不能“昔日重来”了。但鲜度事小,安全事大。不仅媒体报道过“烂肉”做肉馅、炸圆子的事,我也多次見识过肉圆里的淋巴结等异物。这些来路可疑的肉圆子,满写着“我不是好东西”,令人愕然,令人生气,令人后怕。
   同样的问题,还体现于香肠。几天前,在一家生意很好的面馆,点了一份招牌“九鲜面”——本地多的是六鲜面、八鲜面、九鲜面,这大概是一种“军备竞赛”的结果。我小的时候,只吃过三鲜面。所谓三鲜面,也就是香肠面的升级版,在香肠之外,加些肉丝、香菇之类。当时“叹为观止”,不想此后竟成了“小儿科”。好在这种数字上的升级有尽头。当然,要是弄个“十鲜面”出来,咱也管不着人家。而无论“鲜面”如何发扬壮大,面条里照例是有香肠片片的,我又做不到次次都“照会”掌柜,请求不放入香肠,所以经常被面条里的香肠坏了心情。
   这么说,好像是我这个人难讲话。其实真不是这样,我是被那些淀粉多于肉的“淀粉肠”和淋巴结、肉筋神出鬼没的“鬼魅肠”整怕了。
   我一个人的体验当然不能说明问题,但媒体上,揭发香肠问题的报道,同样可以用以印证我们共有的担忧。
   那天,我用筷子把那碗“九鲜面”里一堆香肠片全部挑出来。我还真的尝了一下,满满的淀粉味和甜腻味,而我又一次看见了淋巴状物。这个过程中,坐我前面的小孩子带着惊讶的神情看着我。我觉得我不能暗示再多了。
   我写了几句话,发在朋友圈,引来几位朋友的共鸣。
   我并不能说市面上所有的肉圆子、所有面条里的香肠都有问题,但作为个体,遭遇到它们的概率,的确在增加。这令人沮丧不安。
   由于当时愤然而去,忘记留下证据,更没有投诉给有关方面。只“晾晒”,不“维权”,可能是一种怯懦,这是需要检讨的地方。但我更想说的是,当这类“居心叵测”的肉圆子、香肠频频现世又很难得到一种强力的遏制时,个体的“抗争”事实上是无力的。无疑,由于缺乏足够力量的支撑和驰援,集体的沉默是经常发生的事实。
   这些在市井里存在感十分微弱的怀疑、愤懑和失望,多数时候,喑哑在市井的角落里。但这种印象,以及由此生发的劝谕、自我提示,汇集成特别的经验,包括适用于个体避险的“定律”——例如,我对它们就形成了“拒之口外”的条件反射,除非憨厚之人拿出证据证明肉圆子和香肠是自制的放心之物,我才会动一动嘴。这样的“歧视”肯定有不当之处,但为了肚腑之安,也只能这样谨小慎微了。
   世上食材万千,总有些不争气的家伙成为我检验餐饮店良心的“试纸”。肉圆子和香肠是这样的“试纸”,西红柿亦然。
   西红柿在我的乡间记忆里,是美味之物,也是谦和君子。童年时,吃不起水果,常以价钱便宜的西红柿“代果”,食之惬意。而我那时就知道,西红柿易变质,不易存放。而变质后的西红柿,有股特有的馊味,或淡或浓,一吃就能吃出来。即使是果皮磕破,味道也会异变,这就是西红柿的“品质自保”:烂了就是烂了,不可能后天“修复”。比之通过种种“人工修复术”就能变成“美味”的变质肉,可谓高下立现。
   正是这一点帮助了我。在店家吃饭,西红柿炒鸡蛋也好,西红柿烩蛋汤也罢,只要西红柿味道不对,我就能对此店的“厚道指数”有所了解,就此拉黑。有些店或许是偶一为之,但我从一些面馆经常吃到坏西红柿,足以证明,某些人做的是一种坏良心的生意。无非是专门买那些便宜的次品省些银子罢了。这种成本节约法,也揭示了某些西红柿卖家的贪婪无德。
   说到底,食物本无“罪”。有“罪”的是那些扛着问题食品在世间作恶者。悲哀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们无可奈何。是以有个幻想:天下的“烂肉”都如西红柿一般,烂了就是烂了,任尔万般“修复”,也难消“烂味”。
其他文献
春节过后,泰国的网上出现一组照片和一些文章,说是“数十名中国男游客在泰国华欣海滩裸着身子跳舞”,传到国内,咱们的人不免痛心。  然而过了没几天,泰国警方就公布调查结果,说那大规模的裸舞聚会,参与者是日本旅游团,中国游客属于无辜“躺枪”!  这当然十分令人欣慰——所幸这次“丢脸”的,并不是中国人!我们多么希望这样的阴错阳差多一点,多么希望去华尔街大大咧咧骑上铜牛的,在埃及金字塔下写下“到此一游”四个
期刊
在辽宁沈阳,一位有着二十八年教龄的杨老师,要对十五年前一个被他严厉批评的女生致歉。当年在课堂练习时,仅仅因为一道题没答对,杨老师就将她赶出了教室。这个学生家境贫困,读书不太灵光,平常考分很低,经过老师这一次的“严打”,她更加一蹶不振,最终高考名落孙山。后来杨老师看到她在一个烧烤摊为客人端盘子,打心底里非常自责,而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件事还在折磨着我,我想真诚地对孩子说,对不起!”  十五年后的这
期刊
1936年9月5日,鲁迅写下一篇杂文《死》,一个多月后,他就撒手而去,文中有一句“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可以看作是对儿子的交代。所以,蔡元培送的挽联就说:“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1949年4月14日,《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在上海病故。病重之际,他与儿子胡济生说了许多话,他儿子认为“等于是遗嘱”,其中交代:“我一生是搞政治的,经营了危险的事
期刊
江西省修水县一婴儿因病在九江市修水县人民医院死亡,家属认为是该医院的医生处置不当,找记者前往采访。  在采访时,一位分管医疗纠纷的副院长对记者说“记者是最坏的,比县里领导还坏,你们录下来,我就这样说”,“如果社会没有记者,社会就不是这个样子,天下就太平多了”。  在医患关系不正常的当下,分管医疗纠纷的副院长本来应该既像谈判专家,对有争议的患者答疑解惑安抚情绪,又像消防员,要经常“扑灭”患者或家属的
期刊
鲁讯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对于不合理、不公正的事,如果大家都去沉默,最后伤害的就是我们自己。有人在办公室吸烟,出于礼貌而无人去管,这屋子里的人就要受到烟雾的侵害;看到有人偷东西,大家都沉默不语,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遭到这些不法之徒的侵害;有人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而无人举报更无人管理,最终吃苦的是我们自己……最可怕是这种现象一旦变得“合理”,大家都去效仿,那后果就更不堪设想。所以对
期刊
把官员生涯比作“驾车上路”,始觉有点生硬,但仔细看下去,却又觉非常形象贴切。一个个官员,犹如一个个司机。初始,哪一个新司机上路不是小心翼翼的?哪一个不是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日长月久,一些官员在官场历练久了,在社会浸润久了,就如一个新司机混成老司机,什么路没上过?什么江湖没见过?于是,就喜欢搜寻和规避“交通规则”的漏洞,并对这些“交通漏洞”熟稔于心。纵观无数官场折戟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因为违反“交通规则
期刊
人为什么不能弯弯腰呢?卢梭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争做一代画家,不惜委身三次弯腰捡起被别人扔进垃圾桶里的画笔和画纸。他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终成世界著名画家。而我为什么不能学学卢梭呢?弯下腰低下头去找找原因呢?我也深爱文学写作,也想成为作家和诗人,但一遇到退稿和别人的嘲笑,就心灰意冷,颓废妥协,心甘情愿认输,一度二十年不曾动笔。不去辛勤耕耘,那有收获?世有千里马,怎么会没有伯乐呢?  (读2016年4
期刊
举中医旗,用西医药,砸中医锅  招摇撞骗的“仁医堂”们该治理了   作家紫金陈,也就是网络热播剧《隐秘的角落》的作者,因为腰肌劳损去宁波仁医堂中医医院做针灸,没想到,被这个医院的唐医生一通忽悠,紫金陈花了4500元做了一个“小分子祛炎针”治疗,结果腰更疼了。于是,紫金陈愤而在网络上曝光。   人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没错,但谁高于谁,还真不好说。紫金陈是推理悬疑作家,职
期刊
DNA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但不能决定我们将成为什么。是什么不会变,但能成为什么却一直在变,“事定犹须待阖棺”。   诸如“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说的就是“变”,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则说的是“异”,即变化结果千差万别,迥然而殊。拿这两句名言来相人论事,似可如是吐槽:“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撇开过
期刊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生活在“学而优则仕”的国度里,一个小娃娃想当“官”再正常不过了。问题是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官念”?如果往“当官就是管人,你不服我,看我怎么收拾你;我说的话错的也正确,如果你指出我的错,让我下不了台,你的‘饭碗’就保不住了;想要我给你们办事吗?拿钱来!”这条“路”上引,孩子的将来无疑是一只张开血盆大口、吞噬民脂民膏的“老虎”;如果往“我的职责就是为您服务,您失业了,我会为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