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在初中就要加强对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初和高中的过渡和衔接,使初中有很坚定的基础,高中才会有很好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 学习不适
高一新生在学习历史方面觉得很难,下的工夫不少,但总也不能得高分,各方面的能力都跟不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很大的困惑,以至于感叹:高中的历史比初中历史难学多了。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而有了放弃学文科的想法,就此对历史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到今后的历史学习。那么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历史有哪些不适呢?
一、刚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不适的表现
1.分析问题很吃力。表现为当老师给出一段史实或是课本上的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时,不能说出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不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也分析不出材料中的真实的含义;想到东说东想到西说西,没有逻辑性,这和史实的掌握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能力的欠缺。
2.理解问题不透彻。对老师分析的结果不能理解,对一些题目的答案不能理解,如高一的教材中有题目“为什么秦灭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这是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理解。理解能力跟不上,是刚上高一的学生的又一个苦恼。
3.概括材料不准确全面。当给段材料或一段史实,让学生根据材料概况一些问题时,学生概况得不是偏离,就是偏激,再就是不准确、不全面,体现为概况能力较差。
总之,刚上高中的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况能力的和所学的内容要求不配套,出现初高中脱节的现象,造成历史学习的成绩不高,兴趣不浓,影响到学业,得不偿失。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就显得非常重要,排除其他原因之外,初中时没有完成好向高中的过渡,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没有做好基本的能力的铺垫。总之,没有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有关。
二、初中历史教学没有给高中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1.在思想上对历史不重视。在初中的三年里,历史一直是开卷考试的,这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但使学生产生历史很好学、对历史很不重视的心理,无论在上课还是考试都能表现出来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态度,上课时的要求过低,只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认为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1]。所以在传授知识时就只关注一般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然也不重视。
2.没有注意到学生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所谓的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做指导,与史实紧密结合(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论从史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做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因此,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概况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1]而在初中,教师没有注意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只是进行了一些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简单的传授,学生没有接触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利用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并得出结论的这样的训练,因此,高一接触到分析理解性稍强一点的历史资料就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初中时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论从史出能力的训练。[2]
3.没有注意学生历史感的培养。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求突出本门学科的特点,作为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厚重的历史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如果我们获得对于某个时代的历史感,那么,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的理解中都会是题中应有之事,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许多历史现象都令人不可思议”[3]。所谓历史感就是一个人对历史在不断发展、自己时刻处在历史之中,在内心是否有感觉。这种思维能力在初中显现不出它的多大的威力,但在高中非常需要这种能力,而在初中,这方面的培养如果缺乏,就导致一上高中就“原形毕露”。没有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有利的衔接,学生历史学得很辛苦。[3]
总之,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没有给高中打下好基础的根源,没有做到论从史出和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是没有给高中打下好基础的关键。
三、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建议
1.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加强思想重视。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基础,如果初中学不好,没有个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会严重影响到高中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一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重视这一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思想上把这一学科重视起来。让学生重视起来的方法就是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地足够地重视这一学科,如每节课认真备课,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方法,科学地教授学生每个历史知道和历史思想。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重视这门学科。
2.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多用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除了教课书上的史料外,在课文以外,寻找些科学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材料,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因为“人的理性自由首先在于怀疑之中”,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当学生对构成回答的那些刺激具有适当的情绪条件反射的,顿悟才能发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上高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3.在初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什么是历史思维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综合了多家的说法,一般认为历史思维就是关于历史学的特殊思维形式与认识方法,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以时间、地点和人物为基本线索的,通过史料逐步认识客体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的思维素质对学习进行历史的时序性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如果学生在初中得到了这样的历史思维的初步训练,那么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就不会产生思维困惑,就会觉得很顺利,并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4]
总之,在初中要重视一些与高中的衔接问题,初中为高中打好基础,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重视是重中之重,教师的主观培养是关键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师生共同合作,才能为高中进一步对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克.关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2(2).
[2]樊君明.“论从史出”——鸦片战争背景原因的分析[J].历史教学,2000(11):45-48.
[3]钟金贵.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廖宋珍.历史材料分析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 学习不适
高一新生在学习历史方面觉得很难,下的工夫不少,但总也不能得高分,各方面的能力都跟不上,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很大的困惑,以至于感叹:高中的历史比初中历史难学多了。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而有了放弃学文科的想法,就此对历史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到今后的历史学习。那么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历史有哪些不适呢?
一、刚上高一的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不适的表现
1.分析问题很吃力。表现为当老师给出一段史实或是课本上的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时,不能说出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不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也分析不出材料中的真实的含义;想到东说东想到西说西,没有逻辑性,这和史实的掌握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能力的欠缺。
2.理解问题不透彻。对老师分析的结果不能理解,对一些题目的答案不能理解,如高一的教材中有题目“为什么秦灭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这是秦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理解。理解能力跟不上,是刚上高一的学生的又一个苦恼。
3.概括材料不准确全面。当给段材料或一段史实,让学生根据材料概况一些问题时,学生概况得不是偏离,就是偏激,再就是不准确、不全面,体现为概况能力较差。
总之,刚上高中的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况能力的和所学的内容要求不配套,出现初高中脱节的现象,造成历史学习的成绩不高,兴趣不浓,影响到学业,得不偿失。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就显得非常重要,排除其他原因之外,初中时没有完成好向高中的过渡,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没有做好基本的能力的铺垫。总之,没有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有关。
二、初中历史教学没有给高中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1.在思想上对历史不重视。在初中的三年里,历史一直是开卷考试的,这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但使学生产生历史很好学、对历史很不重视的心理,无论在上课还是考试都能表现出来学生的这种心理和态度,上课时的要求过低,只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认为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1]。所以在传授知识时就只关注一般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然也不重视。
2.没有注意到学生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所谓的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做指导,与史实紧密结合(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论从史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做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因此,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概况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1]而在初中,教师没有注意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只是进行了一些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简单的传授,学生没有接触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利用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并得出结论的这样的训练,因此,高一接触到分析理解性稍强一点的历史资料就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初中时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论从史出能力的训练。[2]
3.没有注意学生历史感的培养。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求突出本门学科的特点,作为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厚重的历史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如果我们获得对于某个时代的历史感,那么,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的理解中都会是题中应有之事,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许多历史现象都令人不可思议”[3]。所谓历史感就是一个人对历史在不断发展、自己时刻处在历史之中,在内心是否有感觉。这种思维能力在初中显现不出它的多大的威力,但在高中非常需要这种能力,而在初中,这方面的培养如果缺乏,就导致一上高中就“原形毕露”。没有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有利的衔接,学生历史学得很辛苦。[3]
总之,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没有给高中打下好基础的根源,没有做到论从史出和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是没有给高中打下好基础的关键。
三、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建议
1.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加强思想重视。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的基础,如果初中学不好,没有个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会严重影响到高中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一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重视这一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思想上把这一学科重视起来。让学生重视起来的方法就是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地足够地重视这一学科,如每节课认真备课,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方法,科学地教授学生每个历史知道和历史思想。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重视这门学科。
2.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多用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除了教课书上的史料外,在课文以外,寻找些科学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材料,训练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因为“人的理性自由首先在于怀疑之中”,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当学生对构成回答的那些刺激具有适当的情绪条件反射的,顿悟才能发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上高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3.在初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什么是历史思维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综合了多家的说法,一般认为历史思维就是关于历史学的特殊思维形式与认识方法,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以时间、地点和人物为基本线索的,通过史料逐步认识客体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的思维素质对学习进行历史的时序性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如果学生在初中得到了这样的历史思维的初步训练,那么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就不会产生思维困惑,就会觉得很顺利,并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4]
总之,在初中要重视一些与高中的衔接问题,初中为高中打好基础,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重视是重中之重,教师的主观培养是关键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师生共同合作,才能为高中进一步对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克.关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2(2).
[2]樊君明.“论从史出”——鸦片战争背景原因的分析[J].历史教学,2000(11):45-48.
[3]钟金贵.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廖宋珍.历史材料分析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