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解释: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渠道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ang3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我们提倡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核心概念的学习,实现科学概念和探究技能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科学课堂应为学生的假说、推理、解释等理论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建构解释发展科学思维
  2013年美国最新公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科学教育新观点,那就是强调了科学课程建构的三个维度:科学工程与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这个新标准成为了指导全美科学教育的新纲领。笔者就科学工程与实践中“建构解释”这一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在建构解释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 亲身体验,依据原有认知形成猜想
  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为例,四年级学生已经知道运动起来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加快、出汗、口渴等现象,至于运动后为何会出现这些状况他们几乎一无所知。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亲身体验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他们求知欲,使其对为什么运动起来会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现象展开推测并形成初始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片断]
  师:这是老师给大家拍的大课间跑步的照片,我们知道在跑步的时候骨骼、肌肉和关节都参与了运动,此外我们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心跳加快、流汗。
  生2:还有呼吸加快、口渴。
  师:运动后我们的身体会出现这么多的变化,那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比如呼吸为什么加快了呢?
  生1:新陈代谢加快,所以呼吸加快。
  生2:呼吸加快是为了吸入更多的氧气。
  ……
  二、 亲历实验,依据实证初步形成解释
  以《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这节课为例,学生对于“为什么运动后会呼吸加快”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猜测,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被更多人接受,学生必定会寻找各种证据,如“我在某本科普书看到就是这么说的”“我在电视里看到是这么说的”,但这些证据都不是最直接的。俗话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只有亲历实验才能证明一切。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原因,到底谁的观点是符合事实的呢?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呼吸前后空气的变化?
  ① 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② 交流自己的感受,试着解释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生: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我感到空气越来越不新鲜,呼吸也越来越困难了。
  师:空气不新鲜和呼吸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1:可能是袋中的氧气越来越少的缘故。
  生2:可能是体内排出来了一些“废气”。
  ……
  师:到底是不是氧气减少了,如果是“废气”增加了,那这种废气是什么气体?怎么通过实验证明呢?
  生1:找个仪器来测一下呼吸前后的气体成分。
  生2:对,然后比较一下呼吸前后的气体成分。
  生3:哪种气体减少了,就说明被我们人体吸收了,哪种成分增加了,就说明是我们体内排出来的。
  师:同学们提出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来像科学家那样来做实验吧。
  ……
  三、 汇报交流,在多种解释中达成共识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他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可能会形成多种解释。当解释受到怀疑或者产生争议时,科学论证的过程就“应运而生”了,由此便会激发学生捍卫和辩护自己的观点以及质疑和挑战别人的说法。当某一种解释在争论的过程中获胜或者多种解释合成一种解释时,科学共识也就在此时达成。
  [教学片断]
  师:事实证明呼吸过后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了,所以我们反复呼吸保鲜袋中的空气后会感觉到不舒服,事实上其他气体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
  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表
  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吸进人体的空气
  (100克)78%21%0.03%0.97%呼出体外的气体
  (100克)78%16%4%2%师: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呼吸前后哪些气体发生了变化?哪些气体没有发生变化?
  生1:氮气的含量没有发生变化,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了。
  生2:呼吸是把吸收了氧气,排出了二氧化碳和水。
  生3:那呼吸加快也就是吸入了更多的氧气,排出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吗?
  生1:嗯,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还有疑问,就是那么多的氧气被吸入体内有什么作用呢?
  生2:还有运动和氧气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
  四、 回归生活,在运用新知中完善解释
  科学的目标是建立能够解释物质世界的理论,一种理论当它具有更强大的解释能力、能说明更广泛的现象,以及解释一致而简洁时,才能被人们接受。因此在科学课中学生所形成的解释如果能够解释多种现象,那么这种解释才是完善的。反之,那就需要对解释进行更深入的论证,使之更加详尽和精确。
  总之,“解释”这是一种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方式,它带领着学生努力去理解科学现象,而不是去复制课本或者其他权威所传播的科学知识。作为一线的科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权利和有义务去创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形成更完善的解释的过程中不怕犯错和迷信权威,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建构解释”这种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建模:一种有效的建构性学习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
  [2] 周翠兰.小学科学中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J].新课程学习(上),2012(6).
  [3] 刘家亮,赵建华,吴向东.基于思维建模的概念学习过程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5).
其他文献
【摘 要】质疑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思维习惯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协助他们科学、高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发展训练思维能力对一个人成长极为重要  【关键词】质疑能力 发展思维王云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一个县级的科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其中一项内容为现场抽取上课内容,然后3个小时备课、制作课件,紧接着上25分钟的微型课。教学内容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是教科版五
期刊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表现生动而丰富,动态生成复杂而多变。在课堂,教师如何在挑战中迅速做出正确的研判,如何抓住稍瞬即逝的机遇,为“学困生”点亮心灯并打开一扇门,这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以面案例,教师立足课堂,抓住了转化的良机,通过肯定、引导和激励性评价等手段促使学生发生变化,其干预策略对教育者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 学困生 案例 分析 反思  一、典型案例  “
期刊
【摘 要】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好课的要素。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内容学生接受的成功与否。本文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文中插图,尝试不同的导入手段,以期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自己一些失败导入的反思。  【关键词】导入环节 特点 技巧 注意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为
期刊
【摘 要】引导学生拥有兴趣之心,求真之心,在关注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的实证精神,由校园的爱鸟走进自然的爱鸟,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性、研究性,抒发和谐的自然情怀。  【关键词】寻找 考察 和谐 情怀  法布尔说:“我是圣多马难于对付的弟子,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有了亲身的实践和见闻,才有了自己的
期刊
南宋诗人叶绍翁曾经说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确,满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一切美好而有生机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有生机的事物如此,活力四射的教学同样如此。  一、本色教学的探究背景  纵观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当我们蓦然回首,会发现,在这乱花迷醉的背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承受着不能说的切肤之痛,学校里,课表里最多的课时就是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对苏科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一些任务知识点进行整合,探究用整合化主题任务将几个知识点内容串联起来学习。用这样的主题任务式学习,将操作知识点相互融合渗透和整合,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知识掌握效能。  【关键词】整合 主题 完善 归纳  江苏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网络基础中有一章节是学习下载,内容包含《下载图片》、《下载文字》和《下载网页》。下载是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发展学生信
期刊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以“1+1”自主循环模式,重新构建高效课堂。通过定位教师和学生新的角色,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通过对现实课堂分析,从教学起点、检测验收、合作效度三个方面构建“1+1”自主循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1+1” 自主循环 高效课堂 构建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想怎样才是高效的英语课堂呢?学生的课堂需求是什么?知识、能力、情感,还是……这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文本形象化。借助形象生动的板书,把蕴含的情感直接化。借助煽情动人的音乐,把虚幻的意境真实化。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文本,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关键词】阅读能力 借助  阅读能力是语文中除了识字能力外的另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是学生吸取知识能量的必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
期刊
【摘要】当小组合作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我们课堂组织的重要形式时,教师如何介入显得很重要。本文通过一则真实案例的阐述与反思,指出成功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师与生的“分体”关系,转而做学生学习的“合伙人”,放下身段,真正把自己也当成知识的探究者,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投入学习,实现真实平等的“合伙”学习交往的关系。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体”到“合伙”设身处地不动声色  近来,小组合作学
期刊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说:“请不要强迫孩子们学习,要用做游戏的方法。你可以在游戏中更好地了解到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因此,要把游戏引入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寓学习内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学中玩,玩中学,从而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笔者长期执教低年级,深觉让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保持一种好感尤为重要。下面我就游戏在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谈谈做法,也是对幼小衔接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游戏导“行”——我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