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63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的特征,总结内镜诊断经验。方法: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回顾性分析,评价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内镜下表现分布。结果: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病理诊断伴有不典型增生49.1%、肠上皮生化46.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伴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情况如下表1。单纯的黏膜变薄、血管透见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更低,随着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渐上升。结论: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效用较好,需要特别关注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加强活检取样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喂养;内镜;病理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是胃癌的高危凤霞因素,及早诊治,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长远预后。在我国胃癌是第二大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生例、死亡例都居世界第一位,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率并不高不无关系[1]。内镜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临床上常出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情况,内镜诊断容易受到医师操作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如何提高内镜的诊断效用值得深入研究。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现报道如下,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总结内镜诊断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其中男70例、女46例,年龄(47.6±8.2)岁。
  1.2 方法
  适应症为要求进行体检胃镜检查者(n=20),或出现消化道系统症状表现的患者,如胃脘痛、消化道出血、反复腹胀、嗳气等症状(n=96)。常规内镜检查前准备,一般预约检查,术前一日,进食无渣饮食,完善相关检查,确认是否存在高血压等合并症,初步评估无痛胃镜的风险,排除存在禁忌症对象,部分对象需要先控制治疗合并症,再择期进行内镜。检查前从门诊或消化内科调取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估肠道准备质量达到满意的效果,术前6h禁食,排空大小便。
  所有对象都在全麻下进行开展无痛胃镜检查,镜下直视检查,一般采用标准8点检查方法,从多个角度观察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球部与降部、食管距门齿20cm处、齿状线上2cm处的部分的胃黏膜病变,寻找出血点、溃疡点等病灶,必要时使用电子放大显像系统,注意配合去泡剂、注气,以提高内镜检查的质量,获得清晰的图像。在寻找到可疑的病灶后,连续照相,每幅照片包含1/2以上有效信息。进行镜下染色、活检,喷洒染色剂,等待2-3min后根据染色的情况分析病灶的分布、性质,可进行多染色联合显像检查。尽量多个部位获得活检病灶,在病灶及其周围部位取材,如隆起病变需要在基底部以及顶部取材,规范操作,避免损伤良好的黏膜。取得的组织送病理检查,若病理检查与内镜表现不一致,则尽量需要二次内镜检查。
  1.3 观察指标
  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内镜下表现分布情况。
  2  结果
  116例对象,其中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病理诊断伴有不典型增生49.1%、肠上皮生化46.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伴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情况如下表1。单纯的黏膜变薄、血管透见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更低,随着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渐上升。
  3  讨论
  大量有关于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肿瘤的研究,一般认为较高等级的医疗机构早癌、癌前病变的内镜检出率高于低级别的医院,直接反映了内镜检查的质量管理水平。本次研究中,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处于正常水平,误漏诊主要与病变不典型、病灶较小有关。从内镜的表现来看,随着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現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表示在糜烂、隆起病变出现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率达到100.0%,糜烂、隆起病变反映了黏膜病变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内镜下表现为单纯的黏膜变薄、血管透见,也可见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提示胃上皮内瘤变可能是一个持续进展的过程,在早期便可以发生,可能表现为局部发生,一旦发生,白相、灰色病变的加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病变持续变化发展。因此在内镜检查过程中,需要重视质量管理,以及早发现局部病变,获得更高级别的病变图片。需要加强术前准备、重视随访,从而提高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小结: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效用较好,需要特别关注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加强活检取样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高婷,李超,梁 锌,等.中国癌症流行的国际比较[J].中国肿瘤,2016,25(6):409-41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腹部超声检查在诊断急腹症患者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4月—2020年4月接收的急腹癥患者共计72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局部腹部超声检查;实验组患者则实施全面腹部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最终诊断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比对照组更长,但诊断精确度更高。此外,实验组的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摘要: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内收前牙正畸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支抗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结果:观察组VAS(1.20±0.30)分、SF-36(95.42±1.64)分、ANB(5.10±0.20)、OI(2.03±0.17)分、有效率97.73%、面部美观性满意度95.4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摘要:目的:分析替吉奥、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应用下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4例,以數字随机分组形式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分别给予单一三维适形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与替吉奥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耐受性。结果:治疗效果观察,治疗有效率、治疗获益率与1年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
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痛风结石检查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风湿免疫科疑似痛风患者86例入组,对比X线、CT诊断效用。结果:诊断为痛风70例、其他疾病16例。CT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各个部位的痛风石检出率、通风石检出的部位数高于X线。CT在足背、髌骨内踝处痛风石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正畸患者治疗中应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70例正畸患者采用掷骰子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直丝弓固定矯治器与观察组(35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以患者咬合功能改善情况、牙周健康状况及龈沟液酶水平变化情况作为本次观察的观察指标。结果:粘戴前两组咀嚼效能(ME)、最大咬合力(MF)、最大合力时间(MFT)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沙库比曲在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9月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沙库比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FS,E/A均高于对照组(P<0.05),BNP低于对照组(P<0.05);治療后,观察
摘要:目的:探索能谱CT单能量在去除增强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的价值。方法:对80例胸部CT增强及CTA患者行能谱扫描(GSI),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造影剂,40例患者使用碘佛醇(320mgI/ml),40例患者使用碘美普尔(400mgI/ml)。80例患者中68例患者的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明显,将此48例患者进行能谱后处理获得1组140kVp混合能量图像和4组单能量图像(60-110keV)。计算5
摘要:目的:针对儿科临床用药,观察阿奇霉素的药学价值以及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10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儿科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用药治疗方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观察组,n=50),阿奇霉素注射治疗(对照组,n=50),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展开分析。结果:治疗效果对比,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96.
摘要:目的: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所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针灸按摩与常规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希望以此对早期针灸按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在本研究中选取我院所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象,研究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对96例样本对象进行平均分组,两组患者需要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48例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对照组),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Sino),实验组采用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椎体前后缘高度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