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的特征,总结内镜诊断经验。方法: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回顾性分析,评价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内镜下表现分布。结果: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病理诊断伴有不典型增生49.1%、肠上皮生化46.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伴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情况如下表1。单纯的黏膜变薄、血管透见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更低,随着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渐上升。结论: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效用较好,需要特别关注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加强活检取样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喂养;内镜;病理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是胃癌的高危凤霞因素,及早诊治,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长远预后。在我国胃癌是第二大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生例、死亡例都居世界第一位,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率并不高不无关系[1]。内镜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临床上常出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情况,内镜诊断容易受到医师操作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如何提高内镜的诊断效用值得深入研究。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现报道如下,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总结内镜诊断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其中男70例、女46例,年龄(47.6±8.2)岁。
1.2 方法
适应症为要求进行体检胃镜检查者(n=20),或出现消化道系统症状表现的患者,如胃脘痛、消化道出血、反复腹胀、嗳气等症状(n=96)。常规内镜检查前准备,一般预约检查,术前一日,进食无渣饮食,完善相关检查,确认是否存在高血压等合并症,初步评估无痛胃镜的风险,排除存在禁忌症对象,部分对象需要先控制治疗合并症,再择期进行内镜。检查前从门诊或消化内科调取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估肠道准备质量达到满意的效果,术前6h禁食,排空大小便。
所有对象都在全麻下进行开展无痛胃镜检查,镜下直视检查,一般采用标准8点检查方法,从多个角度观察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球部与降部、食管距门齿20cm处、齿状线上2cm处的部分的胃黏膜病变,寻找出血点、溃疡点等病灶,必要时使用电子放大显像系统,注意配合去泡剂、注气,以提高内镜检查的质量,获得清晰的图像。在寻找到可疑的病灶后,连续照相,每幅照片包含1/2以上有效信息。进行镜下染色、活检,喷洒染色剂,等待2-3min后根据染色的情况分析病灶的分布、性质,可进行多染色联合显像检查。尽量多个部位获得活检病灶,在病灶及其周围部位取材,如隆起病变需要在基底部以及顶部取材,规范操作,避免损伤良好的黏膜。取得的组织送病理检查,若病理检查与内镜表现不一致,则尽量需要二次内镜检查。
1.3 观察指标
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内镜下表现分布情况。
2 结果
116例对象,其中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病理诊断伴有不典型增生49.1%、肠上皮生化46.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伴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情况如下表1。单纯的黏膜变薄、血管透见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更低,随着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渐上升。
3 讨论
大量有关于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肿瘤的研究,一般认为较高等级的医疗机构早癌、癌前病变的内镜检出率高于低级别的医院,直接反映了内镜检查的质量管理水平。本次研究中,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处于正常水平,误漏诊主要与病变不典型、病灶较小有关。从内镜的表现来看,随着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現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表示在糜烂、隆起病变出现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率达到100.0%,糜烂、隆起病变反映了黏膜病变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内镜下表现为单纯的黏膜变薄、血管透见,也可见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提示胃上皮内瘤变可能是一个持续进展的过程,在早期便可以发生,可能表现为局部发生,一旦发生,白相、灰色病变的加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病变持续变化发展。因此在内镜检查过程中,需要重视质量管理,以及早发现局部病变,获得更高级别的病变图片。需要加强术前准备、重视随访,从而提高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小结: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效用较好,需要特别关注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加强活检取样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高婷,李超,梁 锌,等.中国癌症流行的国际比较[J].中国肿瘤,2016,25(6):409-411.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喂养;内镜;病理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是胃癌的高危凤霞因素,及早诊治,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长远预后。在我国胃癌是第二大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生例、死亡例都居世界第一位,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率并不高不无关系[1]。内镜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临床上常出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情况,内镜诊断容易受到医师操作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如何提高内镜的诊断效用值得深入研究。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现报道如下,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总结内镜诊断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其中男70例、女46例,年龄(47.6±8.2)岁。
1.2 方法
适应症为要求进行体检胃镜检查者(n=20),或出现消化道系统症状表现的患者,如胃脘痛、消化道出血、反复腹胀、嗳气等症状(n=96)。常规内镜检查前准备,一般预约检查,术前一日,进食无渣饮食,完善相关检查,确认是否存在高血压等合并症,初步评估无痛胃镜的风险,排除存在禁忌症对象,部分对象需要先控制治疗合并症,再择期进行内镜。检查前从门诊或消化内科调取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估肠道准备质量达到满意的效果,术前6h禁食,排空大小便。
所有对象都在全麻下进行开展无痛胃镜检查,镜下直视检查,一般采用标准8点检查方法,从多个角度观察胃体、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球部与降部、食管距门齿20cm处、齿状线上2cm处的部分的胃黏膜病变,寻找出血点、溃疡点等病灶,必要时使用电子放大显像系统,注意配合去泡剂、注气,以提高内镜检查的质量,获得清晰的图像。在寻找到可疑的病灶后,连续照相,每幅照片包含1/2以上有效信息。进行镜下染色、活检,喷洒染色剂,等待2-3min后根据染色的情况分析病灶的分布、性质,可进行多染色联合显像检查。尽量多个部位获得活检病灶,在病灶及其周围部位取材,如隆起病变需要在基底部以及顶部取材,规范操作,避免损伤良好的黏膜。取得的组织送病理检查,若病理检查与内镜表现不一致,则尽量需要二次内镜检查。
1.3 观察指标
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内镜下表现分布情况。
2 结果
116例对象,其中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病理诊断伴有不典型增生49.1%、肠上皮生化46.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伴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情况如下表1。单纯的黏膜变薄、血管透见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更低,随着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渐上升。
3 讨论
大量有关于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肿瘤的研究,一般认为较高等级的医疗机构早癌、癌前病变的内镜检出率高于低级别的医院,直接反映了内镜检查的质量管理水平。本次研究中,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处于正常水平,误漏诊主要与病变不典型、病灶较小有关。从内镜的表现来看,随着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現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以及肠上皮生化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表示在糜烂、隆起病变出现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率达到100.0%,糜烂、隆起病变反映了黏膜病变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内镜下表现为单纯的黏膜变薄、血管透见,也可见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提示胃上皮内瘤变可能是一个持续进展的过程,在早期便可以发生,可能表现为局部发生,一旦发生,白相、灰色病变的加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病变持续变化发展。因此在内镜检查过程中,需要重视质量管理,以及早发现局部病变,获得更高级别的病变图片。需要加强术前准备、重视随访,从而提高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小结: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效用较好,需要特别关注隆起、糜烂、粗糙、灰色表现,加强活检取样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高婷,李超,梁 锌,等.中国癌症流行的国际比较[J].中国肿瘤,2016,25(6):4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