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年轻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年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年轻辅导员;建设;建议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以上的都是比较年轻的“80后”,“80后”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对这支队伍加强建设和进行科学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年轻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教育程度较高
他们中大多数经历了相对规范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高校“80后”辅导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并录用的,60%以上都具有硕士学历,而且在学生时代大多做过学生干部,他们起点高,能力强,都希望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
2、社会适应性较强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国际文化交流更广泛,网络改变了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年轻一代的辅导员能根据时代的要求迅速改变自己的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在原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之外,大学生成才的需求内容更广泛,期望值更高,在诸如心理健康、人生规划、网络教育、恋爱观念、职业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咨询与服务,而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高校年轻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3、工作职责不明确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使得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致使辅导员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凡是与学生沾边的工作都要去抓去管,辅导员整天忙于这些事务性工作,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辅导员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不得不奔波于学校各部门之间,而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全面成才。
4、事业成就感较低
在高校中,教师们对辅导员工作不了解甚至看不起,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又受到“排资论辈”思想的影响,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无法自我实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情,成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工作重心偏离导致辅导员的成就感降低。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形象地说,属于无固定地点、无固定时间、无固定对象。一旦有突发状况,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使得辅导员的精神高度紧张,很多辅导员都表示半夜手机响起会令他们感到紧张、害怕。由于辅导员肩负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安全负有很大的责任。这种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和强大的责任负担,使辅导员经常处于应激状态,难以放松。而在工作评价上,突发事件的出现,往往导致辅导员强烈的内罚性归因,感到内疚,甚至自我贬低,更使辅导员缺乏成就感。因陷入繁重的学生事务中,本应成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许多辅导员甚至感觉自己成为了学生的“保姆”。
5、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辅导员工作的过程和成效难以量化,加上职责的不确定,导致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在激励机制方面,各高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对从事若干年工作的优秀辅导员套上一定的行政级别。但是,这种办法一方面使得高校的组织结构层次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大家往“管理独木桥”上挤,使本来就已经非常稀缺的行政职位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另一方面使人觉得辅导员属于行政干部队伍而非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较模糊。
二、加强年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强年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这支队伍相对稳定。
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走出误区
近年逐渐受到关注的辅导员职业倦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存在误区——单纯要求高学历,而不强调专业对口。[2]近年来高校辅导员招聘门槛逐步抬高,本科院校招聘辅导员一般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但对于辅导员的专业要求却各不相同。有的高校强调辅导员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甚至要求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都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样在保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前提下,也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有些学校招聘的辅导员是要与所带学生专业相符,这样不仅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弥补了班导师的工作疏漏;有些高校引进辅导员以专业教师需要为原则,所招聘的辅导员专业并不对口,这本身就是不重视辅导员队伍稳定性。辅导员队伍只有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才能确保其稳定性和高效率,才能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增加培训交流,建立相应的疏导体系
学校应多提供进修机会。在新形势下,学校应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向年轻的辅导员提供进修机会,鼓励年轻辅导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其次学校应该对年轻辅导员进行系统、科学、长期的在职培训,通过挂职锻炼、校外考察、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不断提年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必须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相应的疏导体系。辅导员的高压力、高度紧张、高强度工作以及多角色冲突的困扰,都需要有合理的排解渠道。有条件的高校应配备辅导员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并组织一些户外拓展运动,舒缓辅导员的紧张状态。还必须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知识状况和多样化的学生突发事件。
3、明确职责,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建立评价机制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辅导员所应承担的责任,确定其工作范围,将使辅导员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和方向,也便于制订工作计划和开展创新。此外,有了明确的责任规定,辅导员就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自己所负责任的大小,不会一遇突发事件就紧张害怕、无所适从,增强其应激能力,这可以很好地改善辅导员的职业迷茫。
明确辅导员职责范围要求把学生事务性的工作分解到学校各相应部门,各部门都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使辅导员回归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重点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实际工作量、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考核,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这样既能对辅导员的付出及时给予肯定,又能指出其不足,有助于其提高。
4、设立导师,优化队伍结构
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缺乏工作经验和令学生敬佩的业绩,工作中缺乏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工作不好开展。首先,学校可以选调一批师德好、学识高、受学生普遍欢迎的老师或返聘已退休但身体健康的院系党总支书记兼任辅导员工作;[3]其次,给年轻辅导员设立导师,选聘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做出一定成绩、在行政管理系统有一定威信的教师做年轻辅导员的导师,在工作中给予指导,在生活中给予关心,体现学校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张佳,陈树冬.新形势下应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科教文汇,2008(01).
[3]迟艳艳,宋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其克服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作者简介:杨攀攀(1983—),女,硕士,讲师,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辅导员。
【关键词】年轻辅导员;建设;建议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80%以上的都是比较年轻的“80后”,“80后”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对这支队伍加强建设和进行科学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年轻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教育程度较高
他们中大多数经历了相对规范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高校“80后”辅导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并录用的,60%以上都具有硕士学历,而且在学生时代大多做过学生干部,他们起点高,能力强,都希望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
2、社会适应性较强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国际文化交流更广泛,网络改变了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年轻一代的辅导员能根据时代的要求迅速改变自己的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在原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之外,大学生成才的需求内容更广泛,期望值更高,在诸如心理健康、人生规划、网络教育、恋爱观念、职业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咨询与服务,而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高校年轻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3、工作职责不明确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问题,使得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致使辅导员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管理学生事务的职责,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凡是与学生沾边的工作都要去抓去管,辅导员整天忙于这些事务性工作,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辅导员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不得不奔波于学校各部门之间,而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全面成才。
4、事业成就感较低
在高校中,教师们对辅导员工作不了解甚至看不起,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又受到“排资论辈”思想的影响,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无法自我实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情,成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工作重心偏离导致辅导员的成就感降低。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形象地说,属于无固定地点、无固定时间、无固定对象。一旦有突发状况,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使得辅导员的精神高度紧张,很多辅导员都表示半夜手机响起会令他们感到紧张、害怕。由于辅导员肩负着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安全负有很大的责任。这种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和强大的责任负担,使辅导员经常处于应激状态,难以放松。而在工作评价上,突发事件的出现,往往导致辅导员强烈的内罚性归因,感到内疚,甚至自我贬低,更使辅导员缺乏成就感。因陷入繁重的学生事务中,本应成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许多辅导员甚至感觉自己成为了学生的“保姆”。
5、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辅导员工作的过程和成效难以量化,加上职责的不确定,导致考核缺乏必要的依据和标准;在激励机制方面,各高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对从事若干年工作的优秀辅导员套上一定的行政级别。但是,这种办法一方面使得高校的组织结构层次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大家往“管理独木桥”上挤,使本来就已经非常稀缺的行政职位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另一方面使人觉得辅导员属于行政干部队伍而非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较模糊。
二、加强年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强年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这支队伍相对稳定。
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走出误区
近年逐渐受到关注的辅导员职业倦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存在误区——单纯要求高学历,而不强调专业对口。[2]近年来高校辅导员招聘门槛逐步抬高,本科院校招聘辅导员一般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但对于辅导员的专业要求却各不相同。有的高校强调辅导员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甚至要求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都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样在保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前提下,也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有些学校招聘的辅导员是要与所带学生专业相符,这样不仅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弥补了班导师的工作疏漏;有些高校引进辅导员以专业教师需要为原则,所招聘的辅导员专业并不对口,这本身就是不重视辅导员队伍稳定性。辅导员队伍只有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才能确保其稳定性和高效率,才能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增加培训交流,建立相应的疏导体系
学校应多提供进修机会。在新形势下,学校应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向年轻的辅导员提供进修机会,鼓励年轻辅导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其次学校应该对年轻辅导员进行系统、科学、长期的在职培训,通过挂职锻炼、校外考察、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不断提年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必须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相应的疏导体系。辅导员的高压力、高度紧张、高强度工作以及多角色冲突的困扰,都需要有合理的排解渠道。有条件的高校应配备辅导员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并组织一些户外拓展运动,舒缓辅导员的紧张状态。还必须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思想知识状况和多样化的学生突发事件。
3、明确职责,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建立评价机制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辅导员所应承担的责任,确定其工作范围,将使辅导员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和方向,也便于制订工作计划和开展创新。此外,有了明确的责任规定,辅导员就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自己所负责任的大小,不会一遇突发事件就紧张害怕、无所适从,增强其应激能力,这可以很好地改善辅导员的职业迷茫。
明确辅导员职责范围要求把学生事务性的工作分解到学校各相应部门,各部门都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使辅导员回归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重点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实际工作量、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考核,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这样既能对辅导员的付出及时给予肯定,又能指出其不足,有助于其提高。
4、设立导师,优化队伍结构
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缺乏工作经验和令学生敬佩的业绩,工作中缺乏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工作不好开展。首先,学校可以选调一批师德好、学识高、受学生普遍欢迎的老师或返聘已退休但身体健康的院系党总支书记兼任辅导员工作;[3]其次,给年轻辅导员设立导师,选聘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做出一定成绩、在行政管理系统有一定威信的教师做年轻辅导员的导师,在工作中给予指导,在生活中给予关心,体现学校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张佳,陈树冬.新形势下应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科教文汇,2008(01).
[3]迟艳艳,宋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其克服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作者简介:杨攀攀(1983—),女,硕士,讲师,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