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治痢七方破译考释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uery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藏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医学文献中有7首治痢方药,借助《文海》、《同音》、《番汉合时掌中珠》等西夏文工具书,利用古代汉语知识,结合传世医学文献,对7首治痢方药进行破译、注释及方源考证,得知西夏文治痢7方,基本均系宋代传人西夏国的中原医方,西夏医家或者原方原药照用,或者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化裁使用,如加入当地常用食物番糖、乳酪等.关于用法、用量,或者因袭原方,或者根据西夏国民族饮食习俗特点稍作改动。

其他文献
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的西洋参,在清代传入中国并很快被广泛应用和传播,与当时的中外交流、药业发展、人参资源匮乏、普及性本草著作的刊行密切相关:中外交流成就了西洋参引进的文化背景;药业发展为西洋参的传播创造了商业机会;人参资源的匮乏使西洋参引进成为迫切需求;普及性本草著作刊行加快了西洋参传播速度。
病痛与治疗是清代理学家窦克勤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理学家,他对病痛的认识和治疗,以及对生命的认识,都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他认为,秉持理学观念而形成的精神力量可以战胜病痛;内心的平静及加强道德修养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因而将病痛视为成就自我的好事.同时他排斥佛道等借助外在神秘力量疗病与养生的观念.然而,日常生活中窦克勤的行为并不完全符合他的观念,他往往依据实用主义原则对相似的疗病行为采取迥异的态度.此
《通志·艺文略》“伤寒”部分载有“《阴毒形证诀》一卷,宋迪撰”.《阴毒形证诀》后世书目有载,今已不可见,除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及《伤寒发微论》征引少许内容外,其余内容已不详.撰者宋迪,后世亦鲜有论及.《伤寒解惑论》中有关于此书的一段内容:“熙宁中,邠守宋迪,由其犹子病伤寒,不能辨其证,医见其烦渴而汗多,以凉药解治之,至于再三,遂成阴毒,六日而死.迪痛悼之,遂著成《阴毒形证诀》三篇”.可见,宋迪
期刊
脏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历史语境分析,明末清初以前,中国人所讲的五脏六腑,应当是解剖学意义的脏器。明末清初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传人中国,中西医学的碰撞累积到20世纪初,触发了影响深远的中西医大论争。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恽铁樵明确提出中医脏腑不是解剖学的脏腑,而是以“四时”气化为特征的理论模型,成为以功能单位阐释中医五脏六腑实质的开端,推动了近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演变。准确把握人们对中医脏腑概念
期刊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于2013年8月由巴蜀书社出版。该分典下设6个总部,其中的《药物图录总部》(药图21059幅,内含彩图4424幅)已于2007年先期出版。故本次出版的《药学分典》是其他5个总部的文字资料,总字数2170万。至此,该图文并茂的中国古本草类书业已全帙问世。
期刊
1934年,《光华医药杂志》推出《女医专号》.1939年,钱宝华带领一批中医界女性借用《国医砥柱杂志》的版面,创办《中国女医》.1941年,《中国女医》独立刊行,发行8期后于当年停刊.民国时期女医创办中医药期刊的7年之路,也是女权运动在中医药界由热至冷过程的缩影,反映了女医们从懵懂到自信,再到自省的过程.作为现存20世纪上半叶的唯一1本由女性主办的中医药期刊,《中国女医》的受众定位错误或许是其失败
从1714年开始,俄罗斯正式向中国派遣东正教传教团,至1917年最后一届传教团撤离中国,共有18届来华传教团.这些传教士的在华工作除了传教之外,还积极翻译中俄著作,编纂工具书,研究中国学问.有些成员在中国不以传教活动为主,而是胡作非为,生活挥霍无拘,影响恶劣,甚至参与了情报搜集和侵华活动,尤以1840-1860年间最为严重[1-3].除了传教士以外,一些俄罗斯医生也自1715年起应康熙帝之邀被派往
期刊
流: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定于2013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第13届3次学术年会。会议主题是:医史学科的多元发展。欢迎国内外学者围绕以下具体问题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大会学术交①医史学学科的相关发展方向;②医史学的理论研究与方法论;③医史学人才培养及医学史教学;
期刊
由汪冶、田兰、田华咏整理的《中国侗医药史》一书于2014年3月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期刊
秦伯未《妇科学讲义》为民国时期上海中国医学院的妇科学教材,全书分上下2编,上编为妇科概论,总论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妇科病辨治原则;下编为妇科分论,详述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全书以中医为主,融会西医知识,运用近代西医妇科学理论对中医妇科学知识进行研究,互相佐证,结构简明,条理清晰,特点彰显,为民国时期较为系统、精要的一部中医妇科学教材,体现了秦伯未的个人学术思想,对后来的中医妇科学教育及教材编写产生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