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2日,行政長官崔世安發表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以“增強綜合實力,促進持續發展”為題,提出致力構建施政長效機制,堅持把提升民生綜合水準作為政府施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報告發佈後,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媒體亦大篇幅報導,發表對報告褒貶不一的觀點和解讀。
縱觀201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一如往年,從封面到內頁,都未改簡易風格。開篇即行政長官發表宣言,緊接著介紹2014年施政重點:加快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努力實現社會發展藍圖,持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提高公共行政績效,優化公共服務質量……附設有“2014財政年度施政報告重點”小單張,大篇幅羅列關顧民生福祉、建設施政長效機制、發展多元經濟、建設宜居城市及提高公共行政績效篇。而“2014財政年度各範疇施政方針概要”,亦羅列了明年五個司,包括行政法務、經濟財政、保安、社會文化、運輸工務及廉政公署的施政概要。
人才培養 成施政亮點
施政報告以“加快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推進民工工程”開篇,又對人才培養長效機作了大篇幅的描述,以顯示其較其他四大民生長效機制,即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完善醫療及住屋保障要重視很多。由此,可預見這一刻意的安排,正是明年施政報告的著眼點和亮點之一。
在人才培養的藍圖中,主要有六方面,即精英培養計劃、專才激勵計劃、應用人才促進計劃、提高大型企業中管理人員的本地僱員比例、吸引人才回流及培養社會和公共服務人才。精英培養方面,是從各領域中選出最優秀人才,派送出外進修,為澳門未來儲備高端人才;專才激勵是指,對各專業領域專業人士給予幫助和支持;應用人才促進則指,對現行產業各方人才加大培養力度,滿足社會的多元發展;提高大型企業本地人才比例,是指政府推動大型企業提高本地管理人員的比例,協助相關企業基層員工提升自身價值;吸引人才回流,即吸引在外留學或創業的本澳人才回澳服務和發展;至於培養社會和公共服務人才,即政府加大資源投入,大力支持社會團體加強鍛鍊和培養各類人才。
毫無疑問,人才問題顯然是澳門當下社會發展所要面對的當務之急。施政報告亦將之列為重中之重,花費大量篇幅進行闡述,某程度上算也是回應了社會心理預期。誠如這樣一項重點包裝而推出的亮點政策,乍看之下似乎是驚喜連連。然而,不少社會聲音對此質疑頗多。首先,政策制定者對何為精英、何為專才、何為人才並沒有定義?倘若連政策制定者自身都對這些定義是無從釐清,又如何讓社會區分精英、專才、人才呢?其次,即便是精英、專才和人才的分類有了,誰來統籌人才的管理和分配?還是由政府向外(社會)推薦目標人才,以確保精英、專才和人才各得其所?再次,施政報告提到考慮成立人才發展委員會,但又未有落實的時間或指標,讓人看不到體現培養人才的決心,因而被揶揄為“開期票”。
亦有社會聲音指,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看似立足當下,實則是未能謀劃長遠。現今社會發展都離不開人才問題,施政報告回應“增強綜合實力,促進持續發展”的主題,提出培養人才的長效機制,可惜也僅僅只留於理論設計的層面,更看不到任何一具體實際措施,坊間擔心這一十分美麗的願景最終也不過淪為一個望梅止渴的虛像而已。
民生機制 百億惠民
若應要在施政報告中找到一點相對務實的看點,當算是在教育、住屋、醫療及社保四大民生長效機制之上,包括,連續多年行之有效的現金分享、各項教育民生津貼增加等方面。
因應特區庫房連年水浸,及應對社會上廣泛要求加大力度分享經濟成果的訴求,明年續推出的一連串在去年惠民紓困措施之上加碼措施,共派糖一百一十三億,包括:現金分享由八千增至九千元(非永久五千四百元);公積金個人帳戶額外注資由六千元增至七千元;敬老金由六千六百元增至七千元;“持續進修發展計劃”資助上限由五千元增至六千元;弱勢社群、學生等各類津貼均相應提升;長者一年可進帳六萬二千元,平均月收五千一百六十六元;每名合資格永久居民個人帳戶注入一萬元啟動金;養老金維持三千元,但發放十三個月;醫療券維持六百元;每一居住單位每月電費補貼二百元;對社屋住戶豁免全年租金,向社屋輪候家團發放住屋臨時補貼;全職低收入受僱人士補貼至四千七百元。此外,推出一系列稅費減免和退還措施,惠及中等收入人士和中小企業,包括,減收職業稅三成及額外退稅六成,繼續免收營業稅、小販牌稅、廣告牌稅、旅遊稅、印花稅等等。
從表面上看,惠民紓困措施的“加碼”,是政府落實以民為本還富於民的善政,同時也體現特區政府從善如流回應了社會訴求。但在今日澳門說,派糖尤其是年年加碼派糖,己成為一項百試不爽的懶政,何解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派糖是不會有人不受落的,尤其是年年面對高通脹下,百物騰貴,雖然居民收入中位數已逹萬五元的亮麗數字,但近半勞動人口月薪也遠低於這數字,故政府推出一系列惠民措施,對廣大基層市民來講,“派糖”不論多與少,都是如及時雨般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有助改善市民生活質素;其二是政府財政盈餘高達九百億元,透過派糖這種分享經濟成果方式,在找不到更好的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下,“派糖”無疑就被政策制定者拿來作為緩解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有力措施了。
住屋難題 懸而未決
自行政長官於月中發表施政報告後,綜觀本澳各媒體報章,以至網絡平臺,並未看到一片如期的讚許之聲,相反,市民最為關注的住房、樓市調控等民生政策的缺位,如同統一口徑般登上了報刊主要版面,更成為一時間本澳社會輿情的主導。
施政報告中對住屋保障方面的落墨點相較其他三大民生長效機制而言,就顯得泛泛而談,更沒有任何解決居民住屋問題的實質措施,這就難免讓社會各界對此深表不滿。加上有關的表述簡單得如同告白:“進一步建設長效機制,在制度和資源協調的基礎上,促進公屋與私人房屋市場均衡發展,全力落實‘居有其所,安居樂業’的施政目標。隨著萬九公屋相繼落成,新的社區逐步成形。政府正加緊公屋的配套建設,包括交通、醫療、教育和社區服務等設施,便利居民的生活和出行。澳門土地資源缺乏,特區政府定當兼顧全域利益來規劃,抓緊落實‘萬九後’公屋的興建,持續增加公屋土地儲備,在新填海區合理預留居民住屋需要的用地,為住屋保障提供重要條件。政府已啟動廿八宗批地個案宣告失效的法律程序;積極探討‘澳人澳地’新型房屋供應模式,將在明年完成有關的專項研究和開展公開諮詢。”
行政長官出席施政答問大會時,房屋問題頓成議員關注的焦點,針對特首所指:有學術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查,發現八成五以上澳人住在自置物業之說。立法議員關翠杏和區錦新皆表質疑:“如果只得兩成人冇自置物業,社會就唔會因為房屋問題產生咁大怨氣同不滿。”至於社會上熱切企盼的樓市調控措施,在本次施政報告中也是隻字未見,不少立法議員就此表示質疑。陳明金議員指,回歸後房價升了十倍,政府推出萬九、後萬九及稅務手段,樓價仍上升,遠遠拋離居民負擔能力,要求政府交代後萬九、六千三單位的公屋政策及推遏樓價招數。對此,行政長官崔世安解釋稱,考慮到澳門的經濟情況受環球經濟複雜及可變情況所影響,當局擔心息率變動,同時亦需考慮若出現泡沫,以及澳門居民的承受能力,所以反復研究後,沒有在施政報告提及樓市調控措施。
誠如行政長官強調政府正積極搵地建樓,又重申公屋、居住權是第三任政府施政重點。相信特區政府建公屋最大的難關莫不過於土地缺乏了,以至於早前劉士堯司長亦以“起樓容易搵地難”表訴心聲了。因應“住屋難、公屋荒、高樓價”始終是民眾最關注的民生問題,也是特區政府一直要面對的深層次問題。一日土地供應不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亦只能一籌莫展,難以建公屋;其次,施政團隊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制定政策時往往是捨難取易,避重就輕,當然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舊問題日益積累,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最終的結果是,政府施政受到公眾質疑,也難以有效處置並解決居民住屋的深層次問題了。
縱觀201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一如往年,從封面到內頁,都未改簡易風格。開篇即行政長官發表宣言,緊接著介紹2014年施政重點:加快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努力實現社會發展藍圖,持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提高公共行政績效,優化公共服務質量……附設有“2014財政年度施政報告重點”小單張,大篇幅羅列關顧民生福祉、建設施政長效機制、發展多元經濟、建設宜居城市及提高公共行政績效篇。而“2014財政年度各範疇施政方針概要”,亦羅列了明年五個司,包括行政法務、經濟財政、保安、社會文化、運輸工務及廉政公署的施政概要。
人才培養 成施政亮點
施政報告以“加快建設長效機制,大力推進民工工程”開篇,又對人才培養長效機作了大篇幅的描述,以顯示其較其他四大民生長效機制,即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完善醫療及住屋保障要重視很多。由此,可預見這一刻意的安排,正是明年施政報告的著眼點和亮點之一。
在人才培養的藍圖中,主要有六方面,即精英培養計劃、專才激勵計劃、應用人才促進計劃、提高大型企業中管理人員的本地僱員比例、吸引人才回流及培養社會和公共服務人才。精英培養方面,是從各領域中選出最優秀人才,派送出外進修,為澳門未來儲備高端人才;專才激勵是指,對各專業領域專業人士給予幫助和支持;應用人才促進則指,對現行產業各方人才加大培養力度,滿足社會的多元發展;提高大型企業本地人才比例,是指政府推動大型企業提高本地管理人員的比例,協助相關企業基層員工提升自身價值;吸引人才回流,即吸引在外留學或創業的本澳人才回澳服務和發展;至於培養社會和公共服務人才,即政府加大資源投入,大力支持社會團體加強鍛鍊和培養各類人才。
毫無疑問,人才問題顯然是澳門當下社會發展所要面對的當務之急。施政報告亦將之列為重中之重,花費大量篇幅進行闡述,某程度上算也是回應了社會心理預期。誠如這樣一項重點包裝而推出的亮點政策,乍看之下似乎是驚喜連連。然而,不少社會聲音對此質疑頗多。首先,政策制定者對何為精英、何為專才、何為人才並沒有定義?倘若連政策制定者自身都對這些定義是無從釐清,又如何讓社會區分精英、專才、人才呢?其次,即便是精英、專才和人才的分類有了,誰來統籌人才的管理和分配?還是由政府向外(社會)推薦目標人才,以確保精英、專才和人才各得其所?再次,施政報告提到考慮成立人才發展委員會,但又未有落實的時間或指標,讓人看不到體現培養人才的決心,因而被揶揄為“開期票”。
亦有社會聲音指,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看似立足當下,實則是未能謀劃長遠。現今社會發展都離不開人才問題,施政報告回應“增強綜合實力,促進持續發展”的主題,提出培養人才的長效機制,可惜也僅僅只留於理論設計的層面,更看不到任何一具體實際措施,坊間擔心這一十分美麗的願景最終也不過淪為一個望梅止渴的虛像而已。
民生機制 百億惠民
若應要在施政報告中找到一點相對務實的看點,當算是在教育、住屋、醫療及社保四大民生長效機制之上,包括,連續多年行之有效的現金分享、各項教育民生津貼增加等方面。
因應特區庫房連年水浸,及應對社會上廣泛要求加大力度分享經濟成果的訴求,明年續推出的一連串在去年惠民紓困措施之上加碼措施,共派糖一百一十三億,包括:現金分享由八千增至九千元(非永久五千四百元);公積金個人帳戶額外注資由六千元增至七千元;敬老金由六千六百元增至七千元;“持續進修發展計劃”資助上限由五千元增至六千元;弱勢社群、學生等各類津貼均相應提升;長者一年可進帳六萬二千元,平均月收五千一百六十六元;每名合資格永久居民個人帳戶注入一萬元啟動金;養老金維持三千元,但發放十三個月;醫療券維持六百元;每一居住單位每月電費補貼二百元;對社屋住戶豁免全年租金,向社屋輪候家團發放住屋臨時補貼;全職低收入受僱人士補貼至四千七百元。此外,推出一系列稅費減免和退還措施,惠及中等收入人士和中小企業,包括,減收職業稅三成及額外退稅六成,繼續免收營業稅、小販牌稅、廣告牌稅、旅遊稅、印花稅等等。
從表面上看,惠民紓困措施的“加碼”,是政府落實以民為本還富於民的善政,同時也體現特區政府從善如流回應了社會訴求。但在今日澳門說,派糖尤其是年年加碼派糖,己成為一項百試不爽的懶政,何解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派糖是不會有人不受落的,尤其是年年面對高通脹下,百物騰貴,雖然居民收入中位數已逹萬五元的亮麗數字,但近半勞動人口月薪也遠低於這數字,故政府推出一系列惠民措施,對廣大基層市民來講,“派糖”不論多與少,都是如及時雨般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有助改善市民生活質素;其二是政府財政盈餘高達九百億元,透過派糖這種分享經濟成果方式,在找不到更好的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下,“派糖”無疑就被政策制定者拿來作為緩解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有力措施了。
住屋難題 懸而未決
自行政長官於月中發表施政報告後,綜觀本澳各媒體報章,以至網絡平臺,並未看到一片如期的讚許之聲,相反,市民最為關注的住房、樓市調控等民生政策的缺位,如同統一口徑般登上了報刊主要版面,更成為一時間本澳社會輿情的主導。
施政報告中對住屋保障方面的落墨點相較其他三大民生長效機制而言,就顯得泛泛而談,更沒有任何解決居民住屋問題的實質措施,這就難免讓社會各界對此深表不滿。加上有關的表述簡單得如同告白:“進一步建設長效機制,在制度和資源協調的基礎上,促進公屋與私人房屋市場均衡發展,全力落實‘居有其所,安居樂業’的施政目標。隨著萬九公屋相繼落成,新的社區逐步成形。政府正加緊公屋的配套建設,包括交通、醫療、教育和社區服務等設施,便利居民的生活和出行。澳門土地資源缺乏,特區政府定當兼顧全域利益來規劃,抓緊落實‘萬九後’公屋的興建,持續增加公屋土地儲備,在新填海區合理預留居民住屋需要的用地,為住屋保障提供重要條件。政府已啟動廿八宗批地個案宣告失效的法律程序;積極探討‘澳人澳地’新型房屋供應模式,將在明年完成有關的專項研究和開展公開諮詢。”
行政長官出席施政答問大會時,房屋問題頓成議員關注的焦點,針對特首所指:有學術機構進行大規模調查,發現八成五以上澳人住在自置物業之說。立法議員關翠杏和區錦新皆表質疑:“如果只得兩成人冇自置物業,社會就唔會因為房屋問題產生咁大怨氣同不滿。”至於社會上熱切企盼的樓市調控措施,在本次施政報告中也是隻字未見,不少立法議員就此表示質疑。陳明金議員指,回歸後房價升了十倍,政府推出萬九、後萬九及稅務手段,樓價仍上升,遠遠拋離居民負擔能力,要求政府交代後萬九、六千三單位的公屋政策及推遏樓價招數。對此,行政長官崔世安解釋稱,考慮到澳門的經濟情況受環球經濟複雜及可變情況所影響,當局擔心息率變動,同時亦需考慮若出現泡沫,以及澳門居民的承受能力,所以反復研究後,沒有在施政報告提及樓市調控措施。
誠如行政長官強調政府正積極搵地建樓,又重申公屋、居住權是第三任政府施政重點。相信特區政府建公屋最大的難關莫不過於土地缺乏了,以至於早前劉士堯司長亦以“起樓容易搵地難”表訴心聲了。因應“住屋難、公屋荒、高樓價”始終是民眾最關注的民生問題,也是特區政府一直要面對的深層次問題。一日土地供應不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亦只能一籌莫展,難以建公屋;其次,施政團隊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制定政策時往往是捨難取易,避重就輕,當然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舊問題日益積累,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最終的結果是,政府施政受到公眾質疑,也難以有效處置並解決居民住屋的深層次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