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积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择业、成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职业指导课程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尚处于完善阶段,创新理念的引入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利于职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甘肃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GS[2015]GHB0205);甘肃政法学院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GZJG2015-B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9-01
高校让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的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择业、成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意义重大。
一、职业指导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述
作为高等学校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主要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各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置于同等地位。[1]从要求颁布至今已近10年,各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书对高等学校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具体要求。[2]如何基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摆在高校职业指导教育面前的一个新命题。
创业教育一直是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创业部分的内容更多侧重于企业申办程序、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及创业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程式化知识,缺乏创新创业内容,然而创新为创业之源,没有创新的创业只能是简单地照搬和复制,只有融入创新理念的创业才能在知识经济为主流的经济形势下具备更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所以职业指导课程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二、将创新理念引入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走出思维定势转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早已告别了“统招统分”学位就代表就业的时代,然而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已在人们脑海中形成思维定势,即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该进入公职部门成为国家干部。部分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大学生,让大学生熟悉进入各种公职部门的程序并积极备考。作为职业指导课程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束缚,不能认为只有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公职部门才能算是真正就业,应该意识到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亦可以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二)改变授课形式注重实践教学
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形式应该改变传统讲授方式。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大班开设,以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无法顾及学生专业及个体差异。职业指导课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针对高年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到课率低、抬头率低,对待课程态度被动消极。授课形式的革新势在必行,具体策略可提升实践课时比例,实践教学内容可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设置,关于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理论性和程序性知识可通过布置学生查阅文献、分析个案和访谈调查的方式获得;关于职业发展过程中实操性和技能化的知识可结合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完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切身体验来了解职业;管理机制可相对灵活,根据各专业的具体特点由各院系自由安排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课学期,具体教学环节可集中亦可分散授课。职业指导课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好引导、组织、督促、考核的职能。
三、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职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该如何具体贯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发展呢?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经验,初步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更好地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贯彻创新创业教育。
(一)增设创新教育心理学模块
借鉴国内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走在前列的相关院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创新教育心理学模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创新的本质和内涵,意识到创新不是为追求标新立异而做的简单改变,创新是用更高效便捷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哪些心理因素会成为阻碍创新的障碍,例如,头脑中知识的表征方式、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等因素;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阻碍创新的障碍,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敢于结合客观实际理性地去想象、去思考、去实践。
(二)以任务作品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利用专业知识尝试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工科类专业,职业指导课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布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去完成真实的作品,通过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承担责任能力、抗压耐挫能力等。
(三)拓宽师资来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做好产学研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及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校方可通过聘请各行业的精英人物以授课、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802/11260.html
[2]《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作者简介:
段宝海(1982-),男,甘肃景泰人,讲师,心理学硕士,200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现就职于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甘肃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GS[2015]GHB0205);甘肃政法学院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GZJG2015-B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9-01
高校让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的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择业、成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意义重大。
一、职业指导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述
作为高等学校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主要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各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置于同等地位。[1]从要求颁布至今已近10年,各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书对高等学校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具体要求。[2]如何基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摆在高校职业指导教育面前的一个新命题。
创业教育一直是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创业部分的内容更多侧重于企业申办程序、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创业管理及创业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程式化知识,缺乏创新创业内容,然而创新为创业之源,没有创新的创业只能是简单地照搬和复制,只有融入创新理念的创业才能在知识经济为主流的经济形势下具备更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所以职业指导课程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二、将创新理念引入职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走出思维定势转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早已告别了“统招统分”学位就代表就业的时代,然而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已在人们脑海中形成思维定势,即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该进入公职部门成为国家干部。部分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有意无意地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大学生,让大学生熟悉进入各种公职部门的程序并积极备考。作为职业指导课程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束缚,不能认为只有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公职部门才能算是真正就业,应该意识到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亦可以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二)改变授课形式注重实践教学
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形式应该改变传统讲授方式。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大班开设,以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无法顾及学生专业及个体差异。职业指导课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针对高年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到课率低、抬头率低,对待课程态度被动消极。授课形式的革新势在必行,具体策略可提升实践课时比例,实践教学内容可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设置,关于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理论性和程序性知识可通过布置学生查阅文献、分析个案和访谈调查的方式获得;关于职业发展过程中实操性和技能化的知识可结合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完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切身体验来了解职业;管理机制可相对灵活,根据各专业的具体特点由各院系自由安排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课学期,具体教学环节可集中亦可分散授课。职业指导课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好引导、组织、督促、考核的职能。
三、加强职业指导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职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该如何具体贯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发展呢?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经验,初步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更好地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贯彻创新创业教育。
(一)增设创新教育心理学模块
借鉴国内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走在前列的相关院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创新教育心理学模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创新的本质和内涵,意识到创新不是为追求标新立异而做的简单改变,创新是用更高效便捷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哪些心理因素会成为阻碍创新的障碍,例如,头脑中知识的表征方式、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等因素;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阻碍创新的障碍,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敢于结合客观实际理性地去想象、去思考、去实践。
(二)以任务作品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利用专业知识尝试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无论是文科类、还是理工科类专业,职业指导课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布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去完成真实的作品,通过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承担责任能力、抗压耐挫能力等。
(三)拓宽师资来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应该做好产学研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及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校方可通过聘请各行业的精英人物以授课、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802/11260.html
[2]《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作者简介:
段宝海(1982-),男,甘肃景泰人,讲师,心理学硕士,200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现就职于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