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标内涵是丰富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就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项。这个目标的实现源于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对细节的关注,要求我们关注学习中的点点滴滴。
一、关注课堂设计细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记得有一次我执教《物体的热胀冷缩》,为了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我给学生准备好了研究气体、液体、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所有材料,准备让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导入:你们觉得物体受热的情况下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受冷呢?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呢?想不想研究一下?
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挑选各自小组需要的材料,在下面忙了起来……教室内一时间人声鼎沸。要知道,这时的学生对于热胀冷缩的问题缺少知识储备,更缺少方法的指导。学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只能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个别指导,忙了个不亦乐乎……直到下课,许多小组也没有忙出个所以然来。
一节课下来我感到很是沮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只想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不控制束缚学生,却没有想到学生缺少了研究的方向;虽然也在知识、方法、思想品德方面上有要求,但要求的却很粗放,导致的后果是只满足学生动起来就行;只想到了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却没能达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进一步要求……
下课后,我抓紧反思,改变思路,在另一个班级,再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我更重要的是给与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设计實验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
怎样才能发现固体受热会膨胀?用什么方法使我们看到的变化更明显?
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中,更容易发现它们体积的变化?怎样使空气受热?
怎样改进这位同学的方法更合适?
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学生各抒己见。我们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而是重视了学生在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师生共同静下心来思考遇到的问题,积极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用想到的办法去验证猜想。在这节课上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比前后两次教学过程,我的感触很深。科学课堂要的不是表面的热闹,更需要一种思辩,一种交流,改变浮躁的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更深层上。
教学是一种有思想的教育行为。不只要学生的手动起来,要动的更应该是学生的思维。我们的科学课堂需要一种师生共有的平和心态,安静沉稳的心态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让我们抛弃那些浮躁和喧哗,丢掉急功近利的想法,引领孩子们静下心来研究科学才是最重要的。
二、小行为,成就好习惯
我们学习植物单元时,开始观察大树。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正确的观察习惯有待养成,因此,观察前我布置好了一些观察的细节,如爱护树木,做好记录等。可观察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活动园地实地观察。一排排树木整齐地立着,同学们开始行动起来,有的把耳朵贴在树干上听;有的拣树叶、画外形;有的学生围抱着树,看它们有多粗……
地上的几片碎纸屑引起了我的注意。再细看,附近有几位同学正在做树皮的拓片,隐约看到纸片上有的拓片痕迹,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怎么处理呢,立即叫同学拣起来?还是走上去说明道理?我思考着。
观察完毕,同学们排队准备回教室,我说:“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定有很多收获。”
“老师,我写了这么多的观察记录呢。”一些同学纷纷举起手中的课堂笔记让我看。这时,我开始转移同学们的视线。“小树林给了我们这么多收获,大家回头看,我们给小树留下了些什么?”几团白色的碎纸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队伍突然变的特别安静,紧接着,有窃窃私语的声音,不时有几个同学抬头看看老师,几秒钟后,只见几个同学飞快的跑过去,拣起来,很不好意思的回到队伍里,我微笑着向他们点点头,微笑中包含着对他们错误行为的嗔怪也有对他们知错就改的认可。
“同学们,好的观察习惯要求我们随时注意自己的行动,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只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做得更好。”
三、让生活细节,成为知识的源泉
自从开始担任科学课的教学,我就在迫切的寻求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日常生活中,“搜罗”知识成为时刻伴我而行的重要目标。在前几天出发的时候,发现了路边几种没见过的植物,赶紧向当地的人请教,由此,我认识了橡子树、柞树……
我的学生也逐渐养成了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植物一生的发育过程时,学生认识了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特点之后,有一位同学提出:“植物还有胎生的呢?”同学们都投去惊疑的目光,我也觉得很惊讶,接着,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植物还有胎生的?真是笑话!”我鼓励他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我国南海边的红树,树上的角果不是果实,而是由种子萌发的幼苗,幼苗靠重力坠入泥土中半天就可扎根成为一株小树了。还有欧洲国家的一种叫‘佛手瓜’的植物,旱季来临的时候,瓜藤枯萎,瓜果里的种子,靠瓜里的汁液哺育成一颗新的幼苗,降雨的时候,它就生出很多不定根,上面长出枝叶,长成一株新植物,这难道不都是胎生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当然是《知识小百科》告诉我的啦!”自豪的表情明显的写在他的脸上。我提醒大家此“胎生”非彼“胎生”,但我仍然表扬了他这种学习的方法,告诉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丰富我们的认识。
课后我感慨很多,这不正是“教学相长”么?科学探究不正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渠道学习和研究的良好习惯吗?
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自己对新理念学习体会的加深,静下心来思考教学,我更是不断反思。良好的探究习惯是学生学好科学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探究习惯,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要求学生,从学习细节上下功夫。
【作者单位:邹平县西董镇鹤伴小学 山东】
一、关注课堂设计细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记得有一次我执教《物体的热胀冷缩》,为了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我给学生准备好了研究气体、液体、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所有材料,准备让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导入:你们觉得物体受热的情况下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受冷呢?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呢?想不想研究一下?
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挑选各自小组需要的材料,在下面忙了起来……教室内一时间人声鼎沸。要知道,这时的学生对于热胀冷缩的问题缺少知识储备,更缺少方法的指导。学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只能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个别指导,忙了个不亦乐乎……直到下课,许多小组也没有忙出个所以然来。
一节课下来我感到很是沮丧,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只想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不控制束缚学生,却没有想到学生缺少了研究的方向;虽然也在知识、方法、思想品德方面上有要求,但要求的却很粗放,导致的后果是只满足学生动起来就行;只想到了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却没能达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进一步要求……
下课后,我抓紧反思,改变思路,在另一个班级,再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我更重要的是给与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设计實验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
怎样才能发现固体受热会膨胀?用什么方法使我们看到的变化更明显?
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中,更容易发现它们体积的变化?怎样使空气受热?
怎样改进这位同学的方法更合适?
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学生各抒己见。我们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而是重视了学生在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师生共同静下心来思考遇到的问题,积极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用想到的办法去验证猜想。在这节课上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比前后两次教学过程,我的感触很深。科学课堂要的不是表面的热闹,更需要一种思辩,一种交流,改变浮躁的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更深层上。
教学是一种有思想的教育行为。不只要学生的手动起来,要动的更应该是学生的思维。我们的科学课堂需要一种师生共有的平和心态,安静沉稳的心态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让我们抛弃那些浮躁和喧哗,丢掉急功近利的想法,引领孩子们静下心来研究科学才是最重要的。
二、小行为,成就好习惯
我们学习植物单元时,开始观察大树。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正确的观察习惯有待养成,因此,观察前我布置好了一些观察的细节,如爱护树木,做好记录等。可观察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我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活动园地实地观察。一排排树木整齐地立着,同学们开始行动起来,有的把耳朵贴在树干上听;有的拣树叶、画外形;有的学生围抱着树,看它们有多粗……
地上的几片碎纸屑引起了我的注意。再细看,附近有几位同学正在做树皮的拓片,隐约看到纸片上有的拓片痕迹,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怎么处理呢,立即叫同学拣起来?还是走上去说明道理?我思考着。
观察完毕,同学们排队准备回教室,我说:“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定有很多收获。”
“老师,我写了这么多的观察记录呢。”一些同学纷纷举起手中的课堂笔记让我看。这时,我开始转移同学们的视线。“小树林给了我们这么多收获,大家回头看,我们给小树留下了些什么?”几团白色的碎纸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队伍突然变的特别安静,紧接着,有窃窃私语的声音,不时有几个同学抬头看看老师,几秒钟后,只见几个同学飞快的跑过去,拣起来,很不好意思的回到队伍里,我微笑着向他们点点头,微笑中包含着对他们错误行为的嗔怪也有对他们知错就改的认可。
“同学们,好的观察习惯要求我们随时注意自己的行动,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只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做得更好。”
三、让生活细节,成为知识的源泉
自从开始担任科学课的教学,我就在迫切的寻求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日常生活中,“搜罗”知识成为时刻伴我而行的重要目标。在前几天出发的时候,发现了路边几种没见过的植物,赶紧向当地的人请教,由此,我认识了橡子树、柞树……
我的学生也逐渐养成了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植物一生的发育过程时,学生认识了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的特点之后,有一位同学提出:“植物还有胎生的呢?”同学们都投去惊疑的目光,我也觉得很惊讶,接着,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植物还有胎生的?真是笑话!”我鼓励他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我国南海边的红树,树上的角果不是果实,而是由种子萌发的幼苗,幼苗靠重力坠入泥土中半天就可扎根成为一株小树了。还有欧洲国家的一种叫‘佛手瓜’的植物,旱季来临的时候,瓜藤枯萎,瓜果里的种子,靠瓜里的汁液哺育成一颗新的幼苗,降雨的时候,它就生出很多不定根,上面长出枝叶,长成一株新植物,这难道不都是胎生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当然是《知识小百科》告诉我的啦!”自豪的表情明显的写在他的脸上。我提醒大家此“胎生”非彼“胎生”,但我仍然表扬了他这种学习的方法,告诉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丰富我们的认识。
课后我感慨很多,这不正是“教学相长”么?科学探究不正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渠道学习和研究的良好习惯吗?
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自己对新理念学习体会的加深,静下心来思考教学,我更是不断反思。良好的探究习惯是学生学好科学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探究习惯,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要求学生,从学习细节上下功夫。
【作者单位:邹平县西董镇鹤伴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