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1、运用生活化语言进行数学教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材的使用不够灵活。现在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教材只是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要达到灵活,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如果以单纯的传统形式呈现,制作或画一个钟面,转动时钟的指针,机械地告诉学生“现在是几点几分”,让学生会认钟表,缺乏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时,教师可创造情景,利用CAI课件将每位同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洗刷完毕上床睡觉的情景制作成动画,让学生说出做每件事的时间,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再在每个场景上显示钟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相应的时刻。让学生把时间观念同自己每天的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在拓展环节我有意地安排了一组在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表显示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学生更是反映强烈,争强着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处在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地让教材例题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苏果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有意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舍身出境的为每个学生着想,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把问题转移到课堂当中,通过学生的合作、老师的指导,一个个的解决,一个个的消化,让数学生活化。
1、运用生活化语言进行数学教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材的使用不够灵活。现在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教材只是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要达到灵活,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如果以单纯的传统形式呈现,制作或画一个钟面,转动时钟的指针,机械地告诉学生“现在是几点几分”,让学生会认钟表,缺乏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时,教师可创造情景,利用CAI课件将每位同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洗刷完毕上床睡觉的情景制作成动画,让学生说出做每件事的时间,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再在每个场景上显示钟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相应的时刻。让学生把时间观念同自己每天的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在拓展环节我有意地安排了一组在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表显示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学生更是反映强烈,争强着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处在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地让教材例题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苏果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有意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舍身出境的为每个学生着想,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把问题转移到课堂当中,通过学生的合作、老师的指导,一个个的解决,一个个的消化,让数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