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但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时刻面临着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19世纪末期,列宁已经转变成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民粹派进行了批判,写下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答<俄国财富>杂志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几篇文章》(以下简称《什么是“人民之友”》)这本小冊子,对自称“人民之友”的俄国民粹主义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清算,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者才是人民真正的朋友。今天我们再读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学习列宁在面对错误思潮时勇于批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对新形势下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写作背景
19世纪中后期,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特别是自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工业发展迅速,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与此相对的,现代工业的无产阶级也开始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但是由于沙皇的专治统治并未被动摇,大量封建残余的留存使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并不高,人民大众不仅要受到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的层层压榨和盘剥,还要面对沙皇专制统治的严酷迫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罢工愈演愈烈,人们急需一种思想武器来指导革命运动,就在这时,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俄国。
19世纪80年代左右,俄国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小组,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拯救俄国的道路。由于受当时的思想认识和现实条件所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秘密小组,而没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此后他们逐渐认识到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推动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必须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民粹主义者在俄国思想界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持敌视态度,在公开的出版物上攻击马克思主义。沃龙佐夫、丹尼尔逊等人集中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指出马克思“把人当做实现历史的工具”。《俄国财富》负责人之一的米海洛夫斯基更是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们忽视了社会发展中的道德而过多地关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他们的思想和言论极大地影响了革命青年和先进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要想在俄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思想上打败民粹主义,削弱其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写下了《什么是“人民之友”》这本小册子,对民粹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扫清了障碍,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1.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等民粹主义者的观点。米海洛夫斯基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入手对马克思进行攻击,认为马克思只是在对经济学文献研究之后,简单重复过去经济学家的观点,并无实质性创新。而列宁则认为,民粹主义所谓的“主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是非常错误的,是形而上学的。米海洛夫斯基说这一思想不愿考虑社会生活的全部总和,实际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者最先提出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还要分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米海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科学的辩证方法,就是按黑格尔三段式的规律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但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的辩证方法,是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有机体,要研究这个有机体就必须客观分析组成这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2.就米海洛夫斯基对社会民主党人的攻击展开了论述。第一,列宁认为米海洛夫斯基对社会民主党人理论观点的“批评”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者最陈腐最庸俗的责难,是丝毫不能从实质上反驳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在与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战中,列宁也清楚地表明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立场,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从未向人们提供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而是为人民提供了研究真理的方法和工具,是真理的起点而非终点,讽刺了所谓的“人民之友”那不敢正视现实的、可耻的、怯懦的鸵鸟心理。第二,对于米海洛夫斯基利用他对读者说话的垄断权来对社会民主党人进行的政治活动的污蔑,列宁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表明了社会民主党人坚定的阶级立场,坚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道路,从而揭露了米海洛夫斯基的歪曲和捏造。
3.阐释了社会民主党人的基本纲领和策略。社会民主党人理论工作的方向应当是具体地研究俄国经济对抗的一切形式,研究它们的联系和一贯发展,凡是这种对抗被政治史、法制特点和传统理论偏见所掩盖的地方,都应把它揭示出来。理论工作应当把国家现实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系给以完备的说明,应当指明劳动者在这个体系下遭受剥削和剥夺的必然性,指明经济发展所昭示的摆脱这个制度的出路。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活动是要协助俄国工人运动发展和组织起来,把工人运动从目前这种分散的、缺乏指导思想的抗议、“骚动”和罢工的状态,改造成整个俄国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斗争,其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制度,剥夺剥夺者,消灭以压迫劳动者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作为这种活动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信念:俄国工人是俄国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唯一的和天然的代表。
4.指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具体任务和长远奋斗目标。社会民主党人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自己的全部活动都集中在工人阶级身上。当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领会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俄国工人的历史使命的思想时,当这些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在工人中间成立坚固的组织,把他们现时分散的经济战变成自觉的阶级斗争时,俄国工人就会起来率领一切民主分子去推翻专制制度,并引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并肩地)循着公开政治斗争的大道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
当代启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列宁将科学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正是清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石。当前,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必须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与各种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思潮进行斗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动摇,是我们党在研究过去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回归原著,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深度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自身理论基础,并有效指导新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2.勇于批判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对民粹派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一方面,要高度警惕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挑战。毛泽东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应当时刻明确意识形态是关乎我们党执政地位的“生命线”,切实加强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和批判,揭露错误思潮的严重危害,保持思想上的高度警惕,主动剔除其中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淡化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真正的“人民之友”。列宁批判了米海洛夫斯基对唯物史观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和歪曲,强调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确性,指出在肯定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个人,特别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即使是抓住人本身的“彻底的”理论,要想成为改变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也必须要经由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把握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也应当如此,要鼓励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党的优势,了解人民群众的确切要求,听取人民群众的真实呼声,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与困难。要在为人民争取幸福生活的工作实践中体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展现共产党人始终未变的初心和使命。只有真正成为“人民之友”,人民才会真正认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莙
写作背景
19世纪中后期,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特别是自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工业发展迅速,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与此相对的,现代工业的无产阶级也开始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但是由于沙皇的专治统治并未被动摇,大量封建残余的留存使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并不高,人民大众不仅要受到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的层层压榨和盘剥,还要面对沙皇专制统治的严酷迫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罢工愈演愈烈,人们急需一种思想武器来指导革命运动,就在这时,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俄国。
19世纪80年代左右,俄国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小组,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拯救俄国的道路。由于受当时的思想认识和现实条件所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秘密小组,而没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此后他们逐渐认识到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推动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必须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民粹主义者在俄国思想界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持敌视态度,在公开的出版物上攻击马克思主义。沃龙佐夫、丹尼尔逊等人集中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指出马克思“把人当做实现历史的工具”。《俄国财富》负责人之一的米海洛夫斯基更是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们忽视了社会发展中的道德而过多地关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他们的思想和言论极大地影响了革命青年和先进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要想在俄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思想上打败民粹主义,削弱其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写下了《什么是“人民之友”》这本小册子,对民粹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扫清了障碍,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1.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等民粹主义者的观点。米海洛夫斯基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入手对马克思进行攻击,认为马克思只是在对经济学文献研究之后,简单重复过去经济学家的观点,并无实质性创新。而列宁则认为,民粹主义所谓的“主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是非常错误的,是形而上学的。米海洛夫斯基说这一思想不愿考虑社会生活的全部总和,实际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者最先提出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还要分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米海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科学的辩证方法,就是按黑格尔三段式的规律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但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的辩证方法,是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有机体,要研究这个有机体就必须客观分析组成这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2.就米海洛夫斯基对社会民主党人的攻击展开了论述。第一,列宁认为米海洛夫斯基对社会民主党人理论观点的“批评”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者最陈腐最庸俗的责难,是丝毫不能从实质上反驳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在与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战中,列宁也清楚地表明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立场,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从未向人们提供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而是为人民提供了研究真理的方法和工具,是真理的起点而非终点,讽刺了所谓的“人民之友”那不敢正视现实的、可耻的、怯懦的鸵鸟心理。第二,对于米海洛夫斯基利用他对读者说话的垄断权来对社会民主党人进行的政治活动的污蔑,列宁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表明了社会民主党人坚定的阶级立场,坚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道路,从而揭露了米海洛夫斯基的歪曲和捏造。
3.阐释了社会民主党人的基本纲领和策略。社会民主党人理论工作的方向应当是具体地研究俄国经济对抗的一切形式,研究它们的联系和一贯发展,凡是这种对抗被政治史、法制特点和传统理论偏见所掩盖的地方,都应把它揭示出来。理论工作应当把国家现实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系给以完备的说明,应当指明劳动者在这个体系下遭受剥削和剥夺的必然性,指明经济发展所昭示的摆脱这个制度的出路。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活动是要协助俄国工人运动发展和组织起来,把工人运动从目前这种分散的、缺乏指导思想的抗议、“骚动”和罢工的状态,改造成整个俄国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斗争,其目的在于推翻资产阶级制度,剥夺剥夺者,消灭以压迫劳动者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作为这种活动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信念:俄国工人是俄国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唯一的和天然的代表。
4.指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具体任务和长远奋斗目标。社会民主党人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自己的全部活动都集中在工人阶级身上。当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领会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俄国工人的历史使命的思想时,当这些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在工人中间成立坚固的组织,把他们现时分散的经济战变成自觉的阶级斗争时,俄国工人就会起来率领一切民主分子去推翻专制制度,并引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并肩地)循着公开政治斗争的大道走向胜利的共产主义革命。
当代启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列宁将科学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正是清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石。当前,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必须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与各种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思潮进行斗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动摇,是我们党在研究过去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回归原著,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深度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自身理论基础,并有效指导新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2.勇于批判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对民粹派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一方面,要高度警惕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挑战。毛泽东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应当时刻明确意识形态是关乎我们党执政地位的“生命线”,切实加强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和批判,揭露错误思潮的严重危害,保持思想上的高度警惕,主动剔除其中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淡化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真正的“人民之友”。列宁批判了米海洛夫斯基对唯物史观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和歪曲,强调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正确性,指出在肯定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又不能忽视个人,特别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即使是抓住人本身的“彻底的”理论,要想成为改变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也必须要经由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把握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也应当如此,要鼓励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党的优势,了解人民群众的确切要求,听取人民群众的真实呼声,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与困难。要在为人民争取幸福生活的工作实践中体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展现共产党人始终未变的初心和使命。只有真正成为“人民之友”,人民才会真正认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