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敦煌文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织物,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第125窟和第126窟窟前裂缝中发掘得到北魏时期的刺绣品;第130窟发掘得到的盛唐丝织品;1988年-1995年我院考古人员对敦煌莫高窟北区进行清理和发掘的丝织品的类型和特点,做一个分类简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丝织品;类型和特点
前言
自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和西亚。这条商路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敦煌是咽喉之地,也是连接着中西的必经之地。也是出中西的门户。敦煌莫高窟是佛教的圣地。保留有世界上最大的石窟,从北凉建窟开始到元,保留有735个洞窟,2400多身彩塑,5座木构窟檐。留下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从藏经洞出土用包袱包裹的丝织品、敦煌莫高窟南区第125窟和第126窟窟前裂缝中发掘出土,南区第130窟发掘出土、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以及流散于世界各地的丝织品多达1049件[1],对我们研究古代的丝绸提供了及其重要的依据。
一、敦煌文献记载中出现的丝织品
在敦煌文献中记载的丝织品也有不少。其中在P.2104vc《修多經中菩萨十地觀方便觀相法門》中提到有北方彌妙勝佛金剛藏自身 被七寳袈裟七宝靴金線繍絲鞋得受足自在勝法87爲大乘得具足戒。又在敦煌P.3432《龙兴寺卿赵石老脚依蕃籍所附佛像供养具并经目录等数点检历》中提到有“佛屏风像壹合陸扇,繡像壹片,方圆伍尺;生绢阿弥陀像壹,长肆尺,阔叁尺壹寸;绣阿弥陀像壹,长叁箭,阔两箭,还有带色娟;在P.3391《字书》中提到有手巾匹帛,衣物罗锦,丝绢,夹缬,抽纱,绣绮,绯紫,锦褥。在P.2880《春坐局席转帖抄》记载有绫绢名目闹花楼机,绫一匹,紫罗两匹,白絁锦绫三匹,纐缬三丈,碧绫裙一?。在P.2613《咸通十四年(873)四月四日沙州某寺徒衆常住交割暦》中提到有夹缬团伞子贰白绢里罗锦者舌青绢裙,故破错采经巾壹紫绢绯绢里,司锦项菩萨旛捌口,大白繍伞壹,繍像壹,生绢卢舍那像壹紫像。生绢千佛像壹。
二、从敦煌莫高窟第125窟和第126窟出土的刺绣
1.刺绣
中国刺绣的起源很早,有锁針绣,还有滋生出劈针和平绣,不过,最有特色的刺绣是劈针绣。敦煌出土的劈針绣是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在洛阳制作,这是笃信佛教的广阳王元嘉施舍,后来通过僧人带到敦煌供奉的绣像。
此件刺绣是1965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第125窟和第126窟窟前的裂缝中。现藏敦煌研究院。现已残破,但从残破中仍可看出该刺绣自上而下包括有:横幅花边、一佛二菩薩的说法图、发愿文和供养人[2]。发愿文右侧男供养人像存两身,第一身衣纹似为袈裟,应为供养比丘,第二身残存头、足部,脸型略长,双目圓睁,头戴黑色高冠,服装大部分已残损。在其身后题名榜书中发现仅存有一“王”字。其后的三身女供养人,有广阳王母、妻子和两个女儿,三人均戴合欢帽,穿过膝的窄袖左衽长衫3,衣上为朱红桃形忍冬和卷草忍冬纹,内着曳地长裙。
这件刺绣是在黄褐色的丝织物上绣出的。刺绣采用的针法是劈針秀法,针法的顺序与一般的针法相同,先用針从刺绣的上部穿出,然後再形成圓状,再从下部穿出,拽进线圈绣出,形成如辫子的形状。所以也称为锁针秀。
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和北区出土的錦类织物和妆花织物
1.锦
锦是一种多彩的熟织物,较为厚重,图案变化较丰富,一般采用重组织提花,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因此在古时“唯尊者得服之”。 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的锦类织物,有平纹经锦、平纹纬锦、斜纹经锦、斜纹纬锦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最早的锦,采用1/1平纹锦重组织织造,因以经线显花而得名,此类织物的实例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流散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为MAS.909盛唐彩条朵花纹锦,就是平纹双层组织[4]。
如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菱格地桃形瓣窠团花织金锦,编号为B163:66[5]。残长16.0厘米,残宽9.3厘米。此件织物从现存保留的状况来看,很明显可看出有红地,黄色显花的重组织织物,这件织物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双层组织的织物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我国古代织物加金约始于战国十六国时期,已能生产织金锦。织金锦本为波斯人所长,是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但加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加金织物的盛行则是在元代。元代加金技术广泛应用,纱、罗、绮、缎等都有加金。但在诸多丝织品中,织金锦最具时代特色,技术与艺术成就也最高。织金锦是以织入的金线显花的丝绸,在元代风靡天下,它也是元代最重要的丝绸品种。
金银在古代丝绸艺术中是十分常用的材料,它往往起着点缀的作用,更显示出丝绸的高贵、豪华、绚丽。金银材料在丝绸艺术中一般要加工成片状或线状才能使用,由此产生片金和捻金两种名称,银亦类似,只是较少使用。
据《隋书》何稠传记载:当时波斯尝献金线锦袍,组织殊丽,上命何稠为之,稠锦既成。也就说在隋代就已经出现有波斯献的金线锦袍。但是,到了元代,元统治者也十分喜爱加金织物,只是把金箔打的更薄了,如莫高窟北区出土红地牡丹鸾鸟纹织金锦B121:13,就是红地织金花的,从残存的实物来看可看出有残留的捻金线。
制作捻金线时,是先将小块金子夹在两张纸之间,慢慢将其捶打成金箔,然后,将其粘贴在竹制的纸张上,切割成片金线。在以丝线或棉线为芯,外围再将切好的片金以螺旋形绕于其上,就形成了捻金线。以捻金线织成的锦,就是捻金锦。现出土实例有莫高窟北区出土细花纹捻金锦B163:65。红地织金残存一小块,纬线为双纬,每平方厘米经线66根,纬线60根。残长15.0厘米,残宽1.8厘米。
2.妆花织物
妆花织物是对挖梭织物的别称,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进行显花的织物,一般称为妆花织物。敦煌出土的妆花织物大多数为妆花绫,从唐代到元代,共出土有8件,分别为妆花绫、妆金纱等。如从敦煌藏经洞出土流散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为MAS.871的一件红地团花的妆花织物,就是采用妆花的特色织造而成,但最有特色的妆花织物有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的2件妆花织物,这些织物都有加金,这些加金织物与元代统治者喜好加金织物有很大的关系。 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和北区出土的绢、绮、绫、纱罗、缎织物
1.绢
绢是自魏唐以来,是对平纹类素织物的通称。如莫高窟北区出土这件绢类织物编号为B43:25,就是平纹类织物。当然,也有特殊的绢类织物有用于娟幡、绢画。上部绘有彩色图案的,此类绢多做画绢之用。此类织物在莫高窟北区发现仅有两例,如绢画B164:20,墨绘三段花草图案,还有B140:2。背面有拓纸,上画有面目慈祥的佛像,佛略带微笑,结跏跌坐于莲花上,有璎珞、臂钏金粉装饰。
2.绮:平纹地暗花织物
绮的名称出现较早,《楚辞.招魂》中有“纂组绮绣”之句,《战国策》中亦有“曳绮豰”之句,其注皆与《说文》相同;“绮,文缯。”文缯也就是有花纹的平素类织物,与战国秦汉的出土实物相比较,可知这是指当时的平纹地暗花织物,亦即平纹地暗花织物,这在汉代被称为绮。但到唐代,绮字基本不用,而称之为绫,与斜纹绫区分亦可特称为平纹绫。为便于理解,我们在此还是将此类织物称为绮。这类织物
如莫高窟北区出土红色鱼鳞纹绮B121:11[6],还有唐代红色联珠纹绮B43:6,为红色,残存有两圈联珠纹,这种联珠纹图案最早出现于波斯,是以若干的圆圈形成一定排列的纹样,故称为联珠纹[7]。这种纹样在敦煌丝织品中的运用,对研究古代波斯纹样提供了依据。如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为MAS.862.a-b红地联珠纹对羊对鸟纹锦[8],就是从敦煌藏经洞出土使用联珠纹形成团窠,窠内有站立的山羊和鸟,这种以联珠纹形成的团窠,很明显具有西亚的风格。
这种具有西亚风格的联珠纹图案在敦煌石窟中应用的也有很多,如莫高窟第420窟塑像服饰“联珠纹狩猎纹”,第402窟龛口沿边饰“联珠翼马纹”,第277窟龛口沿边饰“联珠对马纹”。第401窟龛口沿边饰“联珠莲花纹”,从以上发现的这些纹样可知,这种联珠纹图案始于隋代,是传入中国后又经发展组合形成出现的新的联珠纹。
3.绫:斜纹地暗花织物
绫的名称出现得比绮迟,约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当时见于文献资料的有白绫、青绫、仙人纹绫等各种名目。到唐代,绫织物进入全盛时期,《唐六典》中记载有官府织染署中设有专门的绫作。
敦煌绫织物中以暗花绫为大宗,暗花绫则是通过经纬组织枚数、斜向、浮面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的不同来显花,不同的因素越多,花地间的区別就越大。如莫高窟北区出土绫编号为B168:11,三角形暗花绫.为翠绿地,有红线描绘的花纹,织物也采用有片金织造。
4.纱罗:絞经织物
纱罗组织是指有固定绞组的纱罗组织,这类织物在汉代毛织物上出现过,但其流行却是从唐末开始的。宋元、明清时十分普及。
纱罗织物的纬线相互平行排列,由经线相互扭绞与纬线交织而成,我们把全部或局部使用两根经线相互绞转并每一纬绞转一次这种组织的织物称为纱,而其余的则都归入罗织物。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纱织物有织银纱幡B53:4,尚保存幡首高3.7、幡首最大宽8.3、幡身高6.0、八字幡尾长4.5厘米[9]。敦煌的罗织物经纬线较疏,如编号B163:11红色印金罗,每平方厘米经线37根,纬线为37根[10],从残存的这两件纱罗织物来看,虽然很小。但其价值很高,在对比同类出土的纱罗织物中,又显得弥足珍贵。
5.缎:缎纹织物
缎在古代曾写作段。但在唐以前的文献中段多作布帛的计量单位,如“美人赠我锦绣缎”。至唐代,《唐六典》中把“段”与罗、锦、绫、纱等品种名相并列,可能就是指缎纹织物,但是至今尚末发现宋代以前的缎实物。
缎另有一个称呼叫“纻丝”,或写作“注丝”。从文献来看,纻丝较多地指色织的缎织物。宋代《梦梁录》中对纻丝品名的记载中就有间道、闪褐、织金三种,明显是色织物,但在元代文献中亦有素纻丝和暗花纻丝的记载,很难与缎的用法完全区分开来。
四、夹缬
夹缬是用两块雕刻成凹凸对称的花板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织物。花板凸出之处不能上染色彩,而花板凹入之处则可以上染,图案由此得出。夹缬也可以通过防染区域的隔离,进行单色或是多彩印花[11]。
夹缬最早发明于唐代.据北宋王谠《唐语林》援引《因话录》载:“玄宗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鏤瓣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据《旧唐书.玄宗纪上》 :“开元十二年七月乙卯,废皇后王氏为庶民”,因此,其发明应该在开元十二年(724)之前。
敦煌文书中也多次提到有夹缬。如在P.3391《字書》中提到有手巾匹帛,衣物罗锦,丝绢,夹缬等,还在P.2613《唐咸通十四年(873)正月四日沙洲某寺交割常住物等点检历》中提到有“夹颉团伞子贰”“夹缬幡伍口”、“夹缬伞子壹”、“夹缬带”。这里的夹缬有用于作幡、伞、带子等,充分说明当时夹缬在敦煌使用的用途也很广泛。
目前所知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流失于海外,从莫高窟南区第130窟出土保留的夹缬共计有83件,藏经洞出土流失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为1919.0101.0.092的圆点纹夹缬幡头,还有敦煌莫高窟南区第130窟出土编号为K130:12的夹缬绢幡,为蓝地绫纹夹缬,就是将布叠好之后,夹住投染的。
五、结语
从以上这些出土的丝织品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莫高窟发现的丝织品不仅有刺绣,还有锦、绢、绫、缎、绮、纱、罗等,他们有用于佛教绣像、有用于佛教使用的幡,也有使用于生活用品,如裙子、衫子、还有用于带子等,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还用于石窟洞窟菩薩的衫裙,从这些出土的实物证明,这些丝织品的用途也很广泛。就是由于这些丝织品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古代的丝绸工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赵丰、王乐.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M].2009:264-336.
[2]文物.新发现的北魏刺绣.敦煌文物研究所[J].1972:54-59.
[3]赵丰、王乐.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M].2009:273.
[4]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36。
[5]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143.
[6]赵丰、王乐.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M].2009:118
[7]赵丰、王乐.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M].2009:268.
[8]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198.
[9]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136.
[10]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全集[M]. 英藏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丝织品;类型和特点
前言
自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和西亚。这条商路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敦煌是咽喉之地,也是连接着中西的必经之地。也是出中西的门户。敦煌莫高窟是佛教的圣地。保留有世界上最大的石窟,从北凉建窟开始到元,保留有735个洞窟,2400多身彩塑,5座木构窟檐。留下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从藏经洞出土用包袱包裹的丝织品、敦煌莫高窟南区第125窟和第126窟窟前裂缝中发掘出土,南区第130窟发掘出土、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以及流散于世界各地的丝织品多达1049件[1],对我们研究古代的丝绸提供了及其重要的依据。
一、敦煌文献记载中出现的丝织品
在敦煌文献中记载的丝织品也有不少。其中在P.2104vc《修多經中菩萨十地觀方便觀相法門》中提到有北方彌妙勝佛金剛藏自身 被七寳袈裟七宝靴金線繍絲鞋得受足自在勝法87爲大乘得具足戒。又在敦煌P.3432《龙兴寺卿赵石老脚依蕃籍所附佛像供养具并经目录等数点检历》中提到有“佛屏风像壹合陸扇,繡像壹片,方圆伍尺;生绢阿弥陀像壹,长肆尺,阔叁尺壹寸;绣阿弥陀像壹,长叁箭,阔两箭,还有带色娟;在P.3391《字书》中提到有手巾匹帛,衣物罗锦,丝绢,夹缬,抽纱,绣绮,绯紫,锦褥。在P.2880《春坐局席转帖抄》记载有绫绢名目闹花楼机,绫一匹,紫罗两匹,白絁锦绫三匹,纐缬三丈,碧绫裙一?。在P.2613《咸通十四年(873)四月四日沙州某寺徒衆常住交割暦》中提到有夹缬团伞子贰白绢里罗锦者舌青绢裙,故破错采经巾壹紫绢绯绢里,司锦项菩萨旛捌口,大白繍伞壹,繍像壹,生绢卢舍那像壹紫像。生绢千佛像壹。
二、从敦煌莫高窟第125窟和第126窟出土的刺绣
1.刺绣
中国刺绣的起源很早,有锁針绣,还有滋生出劈针和平绣,不过,最有特色的刺绣是劈针绣。敦煌出土的劈針绣是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在洛阳制作,这是笃信佛教的广阳王元嘉施舍,后来通过僧人带到敦煌供奉的绣像。
此件刺绣是1965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第125窟和第126窟窟前的裂缝中。现藏敦煌研究院。现已残破,但从残破中仍可看出该刺绣自上而下包括有:横幅花边、一佛二菩薩的说法图、发愿文和供养人[2]。发愿文右侧男供养人像存两身,第一身衣纹似为袈裟,应为供养比丘,第二身残存头、足部,脸型略长,双目圓睁,头戴黑色高冠,服装大部分已残损。在其身后题名榜书中发现仅存有一“王”字。其后的三身女供养人,有广阳王母、妻子和两个女儿,三人均戴合欢帽,穿过膝的窄袖左衽长衫3,衣上为朱红桃形忍冬和卷草忍冬纹,内着曳地长裙。
这件刺绣是在黄褐色的丝织物上绣出的。刺绣采用的针法是劈針秀法,针法的顺序与一般的针法相同,先用針从刺绣的上部穿出,然後再形成圓状,再从下部穿出,拽进线圈绣出,形成如辫子的形状。所以也称为锁针秀。
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和北区出土的錦类织物和妆花织物
1.锦
锦是一种多彩的熟织物,较为厚重,图案变化较丰富,一般采用重组织提花,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因此在古时“唯尊者得服之”。 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的锦类织物,有平纹经锦、平纹纬锦、斜纹经锦、斜纹纬锦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出土最早的锦,采用1/1平纹锦重组织织造,因以经线显花而得名,此类织物的实例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流散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为MAS.909盛唐彩条朵花纹锦,就是平纹双层组织[4]。
如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菱格地桃形瓣窠团花织金锦,编号为B163:66[5]。残长16.0厘米,残宽9.3厘米。此件织物从现存保留的状况来看,很明显可看出有红地,黄色显花的重组织织物,这件织物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双层组织的织物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我国古代织物加金约始于战国十六国时期,已能生产织金锦。织金锦本为波斯人所长,是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但加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加金织物的盛行则是在元代。元代加金技术广泛应用,纱、罗、绮、缎等都有加金。但在诸多丝织品中,织金锦最具时代特色,技术与艺术成就也最高。织金锦是以织入的金线显花的丝绸,在元代风靡天下,它也是元代最重要的丝绸品种。
金银在古代丝绸艺术中是十分常用的材料,它往往起着点缀的作用,更显示出丝绸的高贵、豪华、绚丽。金银材料在丝绸艺术中一般要加工成片状或线状才能使用,由此产生片金和捻金两种名称,银亦类似,只是较少使用。
据《隋书》何稠传记载:当时波斯尝献金线锦袍,组织殊丽,上命何稠为之,稠锦既成。也就说在隋代就已经出现有波斯献的金线锦袍。但是,到了元代,元统治者也十分喜爱加金织物,只是把金箔打的更薄了,如莫高窟北区出土红地牡丹鸾鸟纹织金锦B121:13,就是红地织金花的,从残存的实物来看可看出有残留的捻金线。
制作捻金线时,是先将小块金子夹在两张纸之间,慢慢将其捶打成金箔,然后,将其粘贴在竹制的纸张上,切割成片金线。在以丝线或棉线为芯,外围再将切好的片金以螺旋形绕于其上,就形成了捻金线。以捻金线织成的锦,就是捻金锦。现出土实例有莫高窟北区出土细花纹捻金锦B163:65。红地织金残存一小块,纬线为双纬,每平方厘米经线66根,纬线60根。残长15.0厘米,残宽1.8厘米。
2.妆花织物
妆花织物是对挖梭织物的别称,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进行显花的织物,一般称为妆花织物。敦煌出土的妆花织物大多数为妆花绫,从唐代到元代,共出土有8件,分别为妆花绫、妆金纱等。如从敦煌藏经洞出土流散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为MAS.871的一件红地团花的妆花织物,就是采用妆花的特色织造而成,但最有特色的妆花织物有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出土的2件妆花织物,这些织物都有加金,这些加金织物与元代统治者喜好加金织物有很大的关系。 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和北区出土的绢、绮、绫、纱罗、缎织物
1.绢
绢是自魏唐以来,是对平纹类素织物的通称。如莫高窟北区出土这件绢类织物编号为B43:25,就是平纹类织物。当然,也有特殊的绢类织物有用于娟幡、绢画。上部绘有彩色图案的,此类绢多做画绢之用。此类织物在莫高窟北区发现仅有两例,如绢画B164:20,墨绘三段花草图案,还有B140:2。背面有拓纸,上画有面目慈祥的佛像,佛略带微笑,结跏跌坐于莲花上,有璎珞、臂钏金粉装饰。
2.绮:平纹地暗花织物
绮的名称出现较早,《楚辞.招魂》中有“纂组绮绣”之句,《战国策》中亦有“曳绮豰”之句,其注皆与《说文》相同;“绮,文缯。”文缯也就是有花纹的平素类织物,与战国秦汉的出土实物相比较,可知这是指当时的平纹地暗花织物,亦即平纹地暗花织物,这在汉代被称为绮。但到唐代,绮字基本不用,而称之为绫,与斜纹绫区分亦可特称为平纹绫。为便于理解,我们在此还是将此类织物称为绮。这类织物
如莫高窟北区出土红色鱼鳞纹绮B121:11[6],还有唐代红色联珠纹绮B43:6,为红色,残存有两圈联珠纹,这种联珠纹图案最早出现于波斯,是以若干的圆圈形成一定排列的纹样,故称为联珠纹[7]。这种纹样在敦煌丝织品中的运用,对研究古代波斯纹样提供了依据。如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为MAS.862.a-b红地联珠纹对羊对鸟纹锦[8],就是从敦煌藏经洞出土使用联珠纹形成团窠,窠内有站立的山羊和鸟,这种以联珠纹形成的团窠,很明显具有西亚的风格。
这种具有西亚风格的联珠纹图案在敦煌石窟中应用的也有很多,如莫高窟第420窟塑像服饰“联珠纹狩猎纹”,第402窟龛口沿边饰“联珠翼马纹”,第277窟龛口沿边饰“联珠对马纹”。第401窟龛口沿边饰“联珠莲花纹”,从以上发现的这些纹样可知,这种联珠纹图案始于隋代,是传入中国后又经发展组合形成出现的新的联珠纹。
3.绫:斜纹地暗花织物
绫的名称出现得比绮迟,约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当时见于文献资料的有白绫、青绫、仙人纹绫等各种名目。到唐代,绫织物进入全盛时期,《唐六典》中记载有官府织染署中设有专门的绫作。
敦煌绫织物中以暗花绫为大宗,暗花绫则是通过经纬组织枚数、斜向、浮面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的不同来显花,不同的因素越多,花地间的区別就越大。如莫高窟北区出土绫编号为B168:11,三角形暗花绫.为翠绿地,有红线描绘的花纹,织物也采用有片金织造。
4.纱罗:絞经织物
纱罗组织是指有固定绞组的纱罗组织,这类织物在汉代毛织物上出现过,但其流行却是从唐末开始的。宋元、明清时十分普及。
纱罗织物的纬线相互平行排列,由经线相互扭绞与纬线交织而成,我们把全部或局部使用两根经线相互绞转并每一纬绞转一次这种组织的织物称为纱,而其余的则都归入罗织物。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纱织物有织银纱幡B53:4,尚保存幡首高3.7、幡首最大宽8.3、幡身高6.0、八字幡尾长4.5厘米[9]。敦煌的罗织物经纬线较疏,如编号B163:11红色印金罗,每平方厘米经线37根,纬线为37根[10],从残存的这两件纱罗织物来看,虽然很小。但其价值很高,在对比同类出土的纱罗织物中,又显得弥足珍贵。
5.缎:缎纹织物
缎在古代曾写作段。但在唐以前的文献中段多作布帛的计量单位,如“美人赠我锦绣缎”。至唐代,《唐六典》中把“段”与罗、锦、绫、纱等品种名相并列,可能就是指缎纹织物,但是至今尚末发现宋代以前的缎实物。
缎另有一个称呼叫“纻丝”,或写作“注丝”。从文献来看,纻丝较多地指色织的缎织物。宋代《梦梁录》中对纻丝品名的记载中就有间道、闪褐、织金三种,明显是色织物,但在元代文献中亦有素纻丝和暗花纻丝的记载,很难与缎的用法完全区分开来。
四、夹缬
夹缬是用两块雕刻成凹凸对称的花板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织物。花板凸出之处不能上染色彩,而花板凹入之处则可以上染,图案由此得出。夹缬也可以通过防染区域的隔离,进行单色或是多彩印花[11]。
夹缬最早发明于唐代.据北宋王谠《唐语林》援引《因话录》载:“玄宗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鏤瓣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据《旧唐书.玄宗纪上》 :“开元十二年七月乙卯,废皇后王氏为庶民”,因此,其发明应该在开元十二年(724)之前。
敦煌文书中也多次提到有夹缬。如在P.3391《字書》中提到有手巾匹帛,衣物罗锦,丝绢,夹缬等,还在P.2613《唐咸通十四年(873)正月四日沙洲某寺交割常住物等点检历》中提到有“夹颉团伞子贰”“夹缬幡伍口”、“夹缬伞子壹”、“夹缬带”。这里的夹缬有用于作幡、伞、带子等,充分说明当时夹缬在敦煌使用的用途也很广泛。
目前所知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流失于海外,从莫高窟南区第130窟出土保留的夹缬共计有83件,藏经洞出土流失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为1919.0101.0.092的圆点纹夹缬幡头,还有敦煌莫高窟南区第130窟出土编号为K130:12的夹缬绢幡,为蓝地绫纹夹缬,就是将布叠好之后,夹住投染的。
五、结语
从以上这些出土的丝织品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莫高窟发现的丝织品不仅有刺绣,还有锦、绢、绫、缎、绮、纱、罗等,他们有用于佛教绣像、有用于佛教使用的幡,也有使用于生活用品,如裙子、衫子、还有用于带子等,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还用于石窟洞窟菩薩的衫裙,从这些出土的实物证明,这些丝织品的用途也很广泛。就是由于这些丝织品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古代的丝绸工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赵丰、王乐.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M].2009:264-336.
[2]文物.新发现的北魏刺绣.敦煌文物研究所[J].1972:54-59.
[3]赵丰、王乐.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M].2009:273.
[4]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36。
[5]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143.
[6]赵丰、王乐.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M].2009:118
[7]赵丰、王乐.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M].2009:268.
[8]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198.
[9]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136.
[10]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全集[M]. 英藏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