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结果。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魏彤儒(1968-),女,河北唐县人,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河北 保定 0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重大教改项目“一体化视域下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5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根本改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令人堪忧”状况,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了新一轮改革。课改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该课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较好地履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职责,在传授历史知识和释疑解惑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认真调研反思,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影响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本文通过厘清主要问题,探寻有效对策,期望能为该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些指导。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
1.课程内容讲授时间不充足
从理论上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需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70年的历史,涉及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80年,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60年共三编十章内容。这门课程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十分庞大,教育部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学时为32,时间又非常有限。根据调查交流,多数高校对需讲授的内容大致能完成三分之二,即把前两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讲完,也可以说能讲到1949年建国;至多讲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不少学校基于多种原因,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际授课学时为24,其余8个为课外学时。由于授课学时被砍了三分之一,因此,任课教师尽管尽量赶进度,从表面来看也讲到了建国,甚至有时讲到社会主义改造,但真正较细致、系统讲授的主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章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也就是讲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其余内容往往用一次至多两次课串讲要点。不少学生认为教师未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影响其考研成绩,因此影响了学评教成绩和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与中学历史课内容重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高中又进一步进行了较深入学习。而且调查发现,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分上下两册,45万余字,而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而高校的“纲要”只有20余万字。一方面内容重复,另一方面大学教材还不如高中教材详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也迫使授课教师作更详细的讲授以增加新内容,反过来又影响了教学进度。
3.课程内容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内容重复
在2005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还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门课的内容恰恰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历史背景的,而且是在“纲要”讲完后开课。如果“纲要”侧重讲“史”,会与高中历史内容重复,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如果“纲要”侧重讲“论”,会与“概论”内容有很多重复,会影响“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概论”教师希望“纲要”教师不要多讲“论”,这又会影响“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党的新政策、新方针、新举措在进入新课程体系各科课堂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讲授问题。
4.历史基础差异较大的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同班授课
由于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已学得比较通透,文科学生政治考研的内容较理工科学生难度大,因此,教师在“纲要”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文科生进行更细致深入的内容扩展和理论教育。而理科生的历史基础较文科生薄弱,甚至不少学生连基本的历史脉络都不清楚,而理工科学生考研时政治理论课的难度较文科生小,因此,教师需在讲授基本历史知识时进行一定扩展即可。由于许多高校在实际排课时并未考虑文理科学生的基础差异,往往将文理学生混合编班,所以上课时教师很难受——如果照顾文科生,理工科学生会跟不上;如果照顾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会觉得讲授内容不解渴。最终结果往往是文理科学生都有些不满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
5.课外学时未有效利用
学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利用课外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选修感兴趣的课程。“纲要”课外学时的实际操作情况是,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放录像,没有起到对问题进行梳理和讲解的作用,而主管部门又无相应考核监督机制,使得课外学时往往流于形式。
6.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关系未充分理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思想教育。教育部也明确规定了各门课程所担负的主要职责,其中“纲要”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它也是研究生考研的必考内容,为适应学生考研需要,教师上课时应侧重知识点的介绍。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存在两种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偏重知识传授而未有效进行思想教育;要么进行思想教育用时太多而影响了知识点的细致介绍。笔者认为,在教学课时非常有限情况下,如何处理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的关系,是影响“纲要”教学质量的又一问题。
7.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未充分发挥
多数主讲“纲要”的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的讲授方式,很少甚至不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而年轻教师利用课件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一律使用且全部授课时间一直使用课件,存在“滥用”课件问题;二是课件制作水平不高,粗制滥造,不能有效发挥课件应有辅助作用。
笔者认为,传统讲授方法在阐述理论问题时,其价值和魅力是突出的:用粉笔当堂板书可让学生把讲授要点及时记录下来;让学生能较好跟上教师讲授思路;把教师从鼠标上解放出来,更好地控制讲课节奏、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其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生动漂亮地展示主板书,还可以直观抽象内容、渲染烘托教学气氛、扩展课堂信息量、便于学生学习查询等。因此,制作高质量的“纲要”教学课件,是进一步提高该课教学质量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8.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
由于课时有限、大班上课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对于设置讨论课,让师生真正交流互动起来的机会基本没有,因此,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怎样,教师并不是非常清楚。基于此,师生间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实现有效互动,就成为进一步提高“纲要”教学效果急需解决的又一问题。
9.考试方式方法有待完善
考试是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考试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一方面影响到能否成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和对课程的态度。
“纲要”在开课的近5年时间里,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试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如由开始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更加重视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改为期末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计分方法等。但笔者认为还有不少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考试难度如何科学设定。
在开卷考试情况下,如果难度不够,成绩拉不开档次,平时学与不学、认真学与糊弄学不能有效区别开来,这样很容易导致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挫。
第二,平时成绩如何科学化和规范化。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平时学习的表现和效果,增设平时成绩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平时成绩多少分合适;平时成绩由哪些项目组成;开设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所给平时成绩怎样做到合理平衡;平时成绩如何有效监督管理等问题尚需探讨解决。
二、进一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的初步对策
1.深化专题式教学
历史课的专题式教学是指针对某一重大历史问题、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经验或规律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专门讲授。专题式教学是相对于章节式教学而言的,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为:可以打破章节顺序,对某一问题的讲授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可以省时间。因此采用专题式教学,对于更好完成“纲要”课的教学任务,提高该课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在“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尽管不少任课教师也采取了专题式讲授,但基本上是在不打破教材各章顺序和内容情况下的初步的专题化讲授,专题化的力度不够,远远不能解决十分有限的课时和十分庞大的讲授内容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可将“纲要”课内容分为如下8个专题:
(1)大绪论——主要讲清学习该课的目的、意义;该课的基本内容框架即基本的历史脉络。让学生从开始对该课程有一总体认识。
(2)泱泱大国的沦落——这一专题需要把第一编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第一编的综述综合起来讲,因为第一章得出的结论恰恰是在综述中体现出来的。
(3)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将上编的第二、第三章合并讲授。在简要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对国家出路探索不成功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潮——辛亥革命,让学生认清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编第一章。核心和主线是讲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需要的条件来概括介绍。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中编第二、三、四章合并讲授。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土地革命时期对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解放战争时期的突出贡献,都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去证明。
(6)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下编第一章。主要讲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讲授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正确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功过——下编第二章。讲授1956—1978年的历史,要突出成绩主要;教训深刻。
(8)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下编第三章。讲授1978年以来的历史,要突出成就辉煌;任务艰巨。
2.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历史事实要精练,要点清知识点。理论问题要深入,深入浅出。这样做可实现一举多得:保持历史课的生动形象;照顾到学生的考研;与中学历史以史为主的做法区别开来;增强历史课的思想教育效果。
3.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内容实现一体化
在讲授过程中遇到有两门课程重叠的内容,在不影响各科课程体系完整性原则下,经充分协商,可将重叠内容科学合理分割。
4.文理科学生分班上课
教师可准备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解决教师在混合编班教学中的尴尬。
5.充分利用课外学时
课外学时的充分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对于更好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调研能力均有帮助。利用课外学时可开展如下活动:让学生观看补充性影视资料;让学生就上课时未充分展开介绍的内容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就某一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调研,写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读原著等。
6.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在班容量大,时间有限情况下,可行的师生互动方式包括:事先把学生分好固定的讨论小组,让学生课下充分讨论基础上,课上派代表集中发言,老师点评引导;充分利用网络增加交流互动;通过定期答疑增加交流互动。
7.做好教学辅助课件
制作教学课件的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直现主板书;直观抽象内容;增强教学感染力;补充扩展课堂信息量。制作教学课件的主要禁忌包括:
(1)功能单一:仅仅起到主板书作用。是简单的Word搬家,有些内容是过于原始的“素面朝天”。
(2)冗长繁杂:要点过细;语言拖沓。存在要点的无序堆砌,和杂乱的“大杂烩”,让人抓不住要点。
(3)过于花哨:颜色太多,字体太杂,让人不易抓住要点。
(4)疏密失当:有些内容在课件上出现得过于详细,而有些内容只是粗略介绍。
制作“纲要”课件时,在充分考虑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前提下,应认真贯彻课件制作的具体要求,谨防触犯上面提到的主要禁忌。
8.完善考试方法
开卷考试应增加试题难度。经过调研,笔者认为考试在让认真学习的大多数学生通过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考题难度,可设难题加分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平时成绩要科学规范。平时成绩得分项可包括:作业、课堂表现、读书心得或调研报、相关获奖、出勤等。调研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平时成绩30分比较合适。为保证平时成绩合理公平,教研室成员要充分沟通合议;所在单位应随机抽查,通过制度化进行奖惩。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魏彤儒(1968-),女,河北唐县人,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河北 保定 0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重大教改项目“一体化视域下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5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根本改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令人堪忧”状况,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了新一轮改革。课改后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该课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较好地履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职责,在传授历史知识和释疑解惑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认真调研反思,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影响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本文通过厘清主要问题,探寻有效对策,期望能为该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些指导。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
1.课程内容讲授时间不充足
从理论上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需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70年的历史,涉及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80年,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60年共三编十章内容。这门课程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十分庞大,教育部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学时为32,时间又非常有限。根据调查交流,多数高校对需讲授的内容大致能完成三分之二,即把前两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讲完,也可以说能讲到1949年建国;至多讲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不少学校基于多种原因,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际授课学时为24,其余8个为课外学时。由于授课学时被砍了三分之一,因此,任课教师尽管尽量赶进度,从表面来看也讲到了建国,甚至有时讲到社会主义改造,但真正较细致、系统讲授的主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章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也就是讲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其余内容往往用一次至多两次课串讲要点。不少学生认为教师未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影响其考研成绩,因此影响了学评教成绩和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与中学历史课内容重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高中又进一步进行了较深入学习。而且调查发现,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分上下两册,45万余字,而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而高校的“纲要”只有20余万字。一方面内容重复,另一方面大学教材还不如高中教材详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也迫使授课教师作更详细的讲授以增加新内容,反过来又影响了教学进度。
3.课程内容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内容重复
在2005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还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门课的内容恰恰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历史背景的,而且是在“纲要”讲完后开课。如果“纲要”侧重讲“史”,会与高中历史内容重复,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如果“纲要”侧重讲“论”,会与“概论”内容有很多重复,会影响“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概论”教师希望“纲要”教师不要多讲“论”,这又会影响“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党的新政策、新方针、新举措在进入新课程体系各科课堂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讲授问题。
4.历史基础差异较大的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同班授课
由于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已学得比较通透,文科学生政治考研的内容较理工科学生难度大,因此,教师在“纲要”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文科生进行更细致深入的内容扩展和理论教育。而理科生的历史基础较文科生薄弱,甚至不少学生连基本的历史脉络都不清楚,而理工科学生考研时政治理论课的难度较文科生小,因此,教师需在讲授基本历史知识时进行一定扩展即可。由于许多高校在实际排课时并未考虑文理科学生的基础差异,往往将文理学生混合编班,所以上课时教师很难受——如果照顾文科生,理工科学生会跟不上;如果照顾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会觉得讲授内容不解渴。最终结果往往是文理科学生都有些不满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
5.课外学时未有效利用
学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利用课外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选修感兴趣的课程。“纲要”课外学时的实际操作情况是,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放录像,没有起到对问题进行梳理和讲解的作用,而主管部门又无相应考核监督机制,使得课外学时往往流于形式。
6.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关系未充分理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思想教育。教育部也明确规定了各门课程所担负的主要职责,其中“纲要”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它也是研究生考研的必考内容,为适应学生考研需要,教师上课时应侧重知识点的介绍。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存在两种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偏重知识传授而未有效进行思想教育;要么进行思想教育用时太多而影响了知识点的细致介绍。笔者认为,在教学课时非常有限情况下,如何处理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的关系,是影响“纲要”教学质量的又一问题。
7.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未充分发挥
多数主讲“纲要”的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的讲授方式,很少甚至不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而年轻教师利用课件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一律使用且全部授课时间一直使用课件,存在“滥用”课件问题;二是课件制作水平不高,粗制滥造,不能有效发挥课件应有辅助作用。
笔者认为,传统讲授方法在阐述理论问题时,其价值和魅力是突出的:用粉笔当堂板书可让学生把讲授要点及时记录下来;让学生能较好跟上教师讲授思路;把教师从鼠标上解放出来,更好地控制讲课节奏、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其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生动漂亮地展示主板书,还可以直观抽象内容、渲染烘托教学气氛、扩展课堂信息量、便于学生学习查询等。因此,制作高质量的“纲要”教学课件,是进一步提高该课教学质量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8.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
由于课时有限、大班上课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对于设置讨论课,让师生真正交流互动起来的机会基本没有,因此,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怎样,教师并不是非常清楚。基于此,师生间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实现有效互动,就成为进一步提高“纲要”教学效果急需解决的又一问题。
9.考试方式方法有待完善
考试是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考试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一方面影响到能否成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和对课程的态度。
“纲要”在开课的近5年时间里,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试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如由开始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更加重视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改为期末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计分方法等。但笔者认为还有不少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考试难度如何科学设定。
在开卷考试情况下,如果难度不够,成绩拉不开档次,平时学与不学、认真学与糊弄学不能有效区别开来,这样很容易导致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挫。
第二,平时成绩如何科学化和规范化。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平时学习的表现和效果,增设平时成绩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平时成绩多少分合适;平时成绩由哪些项目组成;开设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所给平时成绩怎样做到合理平衡;平时成绩如何有效监督管理等问题尚需探讨解决。
二、进一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质量的初步对策
1.深化专题式教学
历史课的专题式教学是指针对某一重大历史问题、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经验或规律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专门讲授。专题式教学是相对于章节式教学而言的,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为:可以打破章节顺序,对某一问题的讲授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可以省时间。因此采用专题式教学,对于更好完成“纲要”课的教学任务,提高该课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在“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尽管不少任课教师也采取了专题式讲授,但基本上是在不打破教材各章顺序和内容情况下的初步的专题化讲授,专题化的力度不够,远远不能解决十分有限的课时和十分庞大的讲授内容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可将“纲要”课内容分为如下8个专题:
(1)大绪论——主要讲清学习该课的目的、意义;该课的基本内容框架即基本的历史脉络。让学生从开始对该课程有一总体认识。
(2)泱泱大国的沦落——这一专题需要把第一编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和第一编的综述综合起来讲,因为第一章得出的结论恰恰是在综述中体现出来的。
(3)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将上编的第二、第三章合并讲授。在简要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对国家出路探索不成功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潮——辛亥革命,让学生认清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编第一章。核心和主线是讲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需要的条件来概括介绍。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中编第二、三、四章合并讲授。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土地革命时期对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解放战争时期的突出贡献,都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去证明。
(6)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下编第一章。主要讲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讲授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正确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功过——下编第二章。讲授1956—1978年的历史,要突出成绩主要;教训深刻。
(8)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下编第三章。讲授1978年以来的历史,要突出成就辉煌;任务艰巨。
2.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历史事实要精练,要点清知识点。理论问题要深入,深入浅出。这样做可实现一举多得:保持历史课的生动形象;照顾到学生的考研;与中学历史以史为主的做法区别开来;增强历史课的思想教育效果。
3.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内容实现一体化
在讲授过程中遇到有两门课程重叠的内容,在不影响各科课程体系完整性原则下,经充分协商,可将重叠内容科学合理分割。
4.文理科学生分班上课
教师可准备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解决教师在混合编班教学中的尴尬。
5.充分利用课外学时
课外学时的充分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对于更好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调研能力均有帮助。利用课外学时可开展如下活动:让学生观看补充性影视资料;让学生就上课时未充分展开介绍的内容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就某一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调研,写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读原著等。
6.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在班容量大,时间有限情况下,可行的师生互动方式包括:事先把学生分好固定的讨论小组,让学生课下充分讨论基础上,课上派代表集中发言,老师点评引导;充分利用网络增加交流互动;通过定期答疑增加交流互动。
7.做好教学辅助课件
制作教学课件的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直现主板书;直观抽象内容;增强教学感染力;补充扩展课堂信息量。制作教学课件的主要禁忌包括:
(1)功能单一:仅仅起到主板书作用。是简单的Word搬家,有些内容是过于原始的“素面朝天”。
(2)冗长繁杂:要点过细;语言拖沓。存在要点的无序堆砌,和杂乱的“大杂烩”,让人抓不住要点。
(3)过于花哨:颜色太多,字体太杂,让人不易抓住要点。
(4)疏密失当:有些内容在课件上出现得过于详细,而有些内容只是粗略介绍。
制作“纲要”课件时,在充分考虑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前提下,应认真贯彻课件制作的具体要求,谨防触犯上面提到的主要禁忌。
8.完善考试方法
开卷考试应增加试题难度。经过调研,笔者认为考试在让认真学习的大多数学生通过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考题难度,可设难题加分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平时成绩要科学规范。平时成绩得分项可包括:作业、课堂表现、读书心得或调研报、相关获奖、出勤等。调研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平时成绩30分比较合适。为保证平时成绩合理公平,教研室成员要充分沟通合议;所在单位应随机抽查,通过制度化进行奖惩。
(责任编辑:郝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