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明清时代的官员如何工作、如何生活,不但可以从当时的笔记和小说中看到,而且在专门给官员的仆人编写的“教科书”,例如有清代长随教科书之称的《长随论》,以及近代人收集各类长随手本编辑而成的《清代州县故事》等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概括地说,明清时府州县衙门的“公务活动”,大都是由“音响工具”控制的。这和我们今天“响电铃上下班”,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官员上班的时间,一般定在“卯时”,也就是早晨六点钟,这比今天的官员上午八九点上班,可要早得多。由于各个季节日夜长短不同,因此明清时代的衙门,大都恢复“日出而作”的古制:以“日出”时间作为一天“工作时间”的开始。
每天日出,内衙宅门内就打点七下。什么是“点”?这是一块挂在内宅门外铁铸的云头状响器,正名叫“云板”。其作用就是通知内宅开门。点多少下,是有规定的。早晨的点,由内宅的人开门出来完成,一次点七点,表示七个字,其含意是“为君难为臣不易”。听到这一信号,宅门、穿堂门、仪门、大门上的衙役就依次接连地敲一通梆子,名叫“传头梆”。头梆是衙门里开始准备工作的信号,守大门的衙役要请内衙发出钥匙,打开大门,让住在外面的书吏、衙役们进衙门报到。
过了一段时间,内衙宅门前又打点五下,据说其含意是“臣事君以忠”,或是“仁义礼智信”。各门衙役听见后,赶紧依次敲梆,这叫“传二梆”。这套信号表示长官已经起床梳洗,准备到签押房办公了。此时,书吏们必须全部到位“点卯”(即点名)上班,整理出当天要处理的公文,汇集送到签押房,并收取前一天已经批下来的各类公文分发各房执行。
如果这一天是“放告日”或“听审日”,听见这一信号,大门上的衙役就举出“放告牌”或“听审牌”,把早已排队等候在照壁前面的诉讼当事人带进大堂院落,在大堂前面连接台阶的那一块地方排队等候。
等到长官梳洗完毕,用完早餐,内衙击点三声,据说这是喻义“清慎勤”的意思。各门衙役再依次“传三梆”。这套信号表示:长官要出内衙宅门了,各部门书吏、衙役都要肃立。随着三梆声,长官走出宅门,前往签押房。如果是升堂,则三梆一传,诉讼当事人全体下跪(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可免)。这时候大堂值班衙役擂响堂鼓,排列大堂两侧的皂隶拉长了调子齐声高喊“升堂”。长官就在这气势的烘托下,慢慢踱进大堂,在公座上入座,堂鼓和喊叫声这才停止。
早堂一般一个时辰,即两小时。长官起身,宣布退堂,此时衙役又擂响堂鼓四通,意思是“叩谢皇恩”,俗话叫“退堂鼓”。长官在鼓声中回到内衙,衙门开始午休。下午如果长官出内衙办公,仍然要三次传点传梆,升堂还要再擂升堂鼓。即使长官不升堂,凡是他到签押房办公、或到花厅会客之类的活动,只要离开内衙,都必须传点传梆,警告闲杂人等回避。
到了傍晚,内衙击点三声,各门依次“传晚梆”,表示一天的工作结束。书吏们将当天已处理、未处理的所有文件汇总编号,交由承发房登记封存,不值夜的书吏、衙役,就都可以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了。
白天衙门里点、鼓、梆有板有眼,到了晚上也不是寂静无声,整夜都有更夫在衙门内巡逻打更,敲梆报点。更夫通常一人或两人,领口内斜挑着灯笼左手执梆,梆下挂一面锣,以梆声和锣声的多少,表示几更几点。监狱里面,另有更夫巡逻,以锣声保持巡夜人之间的联系。监狱外墙一人用梆,每走十步击打一次,发一次信号,次序是先锣、后铃、再梆,“周而复始,不许断续,亦不许铃梆乱响”。所以说,不论是当官的还是犯人,如果患有神经衰弱症,就别想在夜里好好睡觉!
编辑/梁宇清
概括地说,明清时府州县衙门的“公务活动”,大都是由“音响工具”控制的。这和我们今天“响电铃上下班”,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官员上班的时间,一般定在“卯时”,也就是早晨六点钟,这比今天的官员上午八九点上班,可要早得多。由于各个季节日夜长短不同,因此明清时代的衙门,大都恢复“日出而作”的古制:以“日出”时间作为一天“工作时间”的开始。
每天日出,内衙宅门内就打点七下。什么是“点”?这是一块挂在内宅门外铁铸的云头状响器,正名叫“云板”。其作用就是通知内宅开门。点多少下,是有规定的。早晨的点,由内宅的人开门出来完成,一次点七点,表示七个字,其含意是“为君难为臣不易”。听到这一信号,宅门、穿堂门、仪门、大门上的衙役就依次接连地敲一通梆子,名叫“传头梆”。头梆是衙门里开始准备工作的信号,守大门的衙役要请内衙发出钥匙,打开大门,让住在外面的书吏、衙役们进衙门报到。
过了一段时间,内衙宅门前又打点五下,据说其含意是“臣事君以忠”,或是“仁义礼智信”。各门衙役听见后,赶紧依次敲梆,这叫“传二梆”。这套信号表示长官已经起床梳洗,准备到签押房办公了。此时,书吏们必须全部到位“点卯”(即点名)上班,整理出当天要处理的公文,汇集送到签押房,并收取前一天已经批下来的各类公文分发各房执行。
如果这一天是“放告日”或“听审日”,听见这一信号,大门上的衙役就举出“放告牌”或“听审牌”,把早已排队等候在照壁前面的诉讼当事人带进大堂院落,在大堂前面连接台阶的那一块地方排队等候。
等到长官梳洗完毕,用完早餐,内衙击点三声,据说这是喻义“清慎勤”的意思。各门衙役再依次“传三梆”。这套信号表示:长官要出内衙宅门了,各部门书吏、衙役都要肃立。随着三梆声,长官走出宅门,前往签押房。如果是升堂,则三梆一传,诉讼当事人全体下跪(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可免)。这时候大堂值班衙役擂响堂鼓,排列大堂两侧的皂隶拉长了调子齐声高喊“升堂”。长官就在这气势的烘托下,慢慢踱进大堂,在公座上入座,堂鼓和喊叫声这才停止。
早堂一般一个时辰,即两小时。长官起身,宣布退堂,此时衙役又擂响堂鼓四通,意思是“叩谢皇恩”,俗话叫“退堂鼓”。长官在鼓声中回到内衙,衙门开始午休。下午如果长官出内衙办公,仍然要三次传点传梆,升堂还要再擂升堂鼓。即使长官不升堂,凡是他到签押房办公、或到花厅会客之类的活动,只要离开内衙,都必须传点传梆,警告闲杂人等回避。
到了傍晚,内衙击点三声,各门依次“传晚梆”,表示一天的工作结束。书吏们将当天已处理、未处理的所有文件汇总编号,交由承发房登记封存,不值夜的书吏、衙役,就都可以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了。
白天衙门里点、鼓、梆有板有眼,到了晚上也不是寂静无声,整夜都有更夫在衙门内巡逻打更,敲梆报点。更夫通常一人或两人,领口内斜挑着灯笼左手执梆,梆下挂一面锣,以梆声和锣声的多少,表示几更几点。监狱里面,另有更夫巡逻,以锣声保持巡夜人之间的联系。监狱外墙一人用梆,每走十步击打一次,发一次信号,次序是先锣、后铃、再梆,“周而复始,不许断续,亦不许铃梆乱响”。所以说,不论是当官的还是犯人,如果患有神经衰弱症,就别想在夜里好好睡觉!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