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情况,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死于心血管病淋巴瘤患者的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其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源性猝死5例,肺栓塞4
【机 构】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北京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情况,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1 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死于心血管病淋巴瘤患者的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1 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其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源性猝死5例,肺栓塞4例,心力衰竭3例,其他心血管病4例。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6.1%(35/217例)。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1.7%(7/6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瘤的原发部位(OR=0.521,P=0.039)、分期(Ⅱ期:OR=2.487,P=0.016;Ⅲ期:OR=3.233,P=0.002)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心血管毒性(OR=3.019,P=0.001)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瘤原发部位为淋巴结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低,淋巴瘤分期为Ⅱ~Ⅲ期、诊疗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毒性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高。
结论心血管病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随着生存时间的延长,死于心血管的风险明显增加。淋巴瘤原发部位、分期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心血管毒性可能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小细胞肺癌(SCLC)属于恶性程度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性强,可迅速进展,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SCLC对放疗和化疗敏感,多年来,放化疗一直是SCLC的主要一线治疗手段,但治疗后极易耐药,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受到关注。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聚焦于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如恩度)、抗血管生成融合蛋白(如阿柏西普)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安罗替尼等)4类。但抗血管生
目的探讨miR-182-5p对食管鳞癌(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将miR-182-5p抑制剂、miR-182-5p模拟物及阴性对照转染食管鳞癌Eca109和TE1细胞,RT-qPCR检测转染后ESCC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
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预测nSLN转移风险。方法选择2002—2017年手术治疗的、SLN 1~2枚阳性的乳腺癌患者917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建模组(497例)和验证组(420例)。以nSLN是否转移为因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917例患者的nSLN转移率为27.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作为一种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软组织肉瘤、卵巢癌、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与传统蒽环类药物相比,PLD可显著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也同时存在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输注反应等不良反应。本共识主要介绍了PLD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针对其预防与处理等提出建议,以规范和加强PLD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提升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PES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0例PESC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和腹痛。原发肿瘤部位以胸中段为主,占51.0%。胃镜下以溃疡型最常见,占31.0%。所有患者均存在1个或多个上皮细胞起源标志物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下咽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1例晚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放化疗后复发3例,手术治疗后复发4例,手术+放化疗后复发3例,下咽癌合并食管癌3例,Ⅳ期下咽癌8例。3例行胃代食道修复,4例行游离空肠代食道修复,2例取大隐静脉移植代颈内动脉,1例人造血管代颈内动脉,5例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放化疗的疗效,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2016年10所医疗中心608例Ⅳ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资料,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ⅣA期食管鳞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9.5%和24.3%,ⅣB期患者分别为58.8%、29.0%和23.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治疗方案、计划肿瘤体
目的探讨肺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病例组对象,65例同期住院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甲基化PCR特异性方法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APC基因启动子1A(APC1A)及上皮黏性蛋白基因(ECAD)等肺癌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检测,分析肺癌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肺癌的关系,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在骨肉瘤化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的经典型骨肉瘤患者276例,其中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顺铂和多柔比星(ADM)联合化疗的213例患者为ADM组,其他63例患者的化疗方案中除PLD替代ADM外,化疗药物、剂量强度和化疗周期均相同,为PLD组。新辅助化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
目的探讨秦皮甲素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以28、56、112、225、450和900 μmol/L的秦皮甲素处理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48和72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分别以225、450和900 μmol/L的秦皮甲素处理MDA-MB-231细胞48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