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高三课堂情景 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三年级里,仅仅依靠老师多讲、学生多练是不够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体会到学习的趣味,能否自主去思考、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要树立一种理念,就是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就可以在学习中学得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思考 师生合作 师生互动
  
  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面前总有做不完的试题。题海战术,确实在实践证明中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中,教师是否更应该反思,我们可否提供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趣且更有效呢?为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树立一种理念,就是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
  一、学生出例题,学生讲解,师生共同发问
  比如我们在复习“古诗词鉴赏”这一考点时,对“古诗词”考点知识的梳理工作是由老师讲解来完成。但对这一考点知识的理解运用,我们就“创设师生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来完成。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让我们的“教”合理转化为“不需要教”,这样使知识化为能力。
  我们在复习这一考点的过程中,每节课都先预留大约15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学生来做“小老师”。学生把自己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的诗词挂大到黑板上,然后自己做小老师来讲解。我们要求要讲得简洁、明了。
  有个学生在讲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时,他说: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雪下得很大,冬夜很寂静,同时也透露诗人心情的孤寂。他讲完后,我就举手发问(因为我和他已互换了位置):“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说这首诗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他也确实做了一些准备,思考了一下他就回答:“因为诗人写‘窗户明’和‘折竹声’的目的是为了写雪下得很大,这就是侧面描写。”其他学生也一致赞同他的说法。从他答得有理有据中,证明他确实已思考;从其他学生的一致赞同中,也证明他们已会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词了。同时有个学生也在发问:“你怎么知道冬夜很寂静啊?”而另外的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我可以帮他回答。因为一般来说,在冬天,又下大雪,肯定会很寂静的。再加上诗句上又说‘时闻折竹声’,就是说在那个冬天的夜晚能时时听到雪压断竹子的声音,这种声音只有在很寂静时才能听到,时时能听得到,证明当时确实很寂静。”学生们都认为他分析得很有理。从中可以发现他们通过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实有较大的提高。还有一个学生问:“我不明白为什么说诗中透露了诗人心情的孤寂?”那位小老师回答:“因为‘冷裘枕’,可能是说他一个人睡觉,所以是孤寂啊!”全班学生笑了。我问:“笑是不是同意呢?其实下大雪,‘冷裘枕’也很正常啊!为什么你就能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孤寂呢?”全班同学都陷入沉思,而后又开始议论。有的学生说“可能没有体现诗人心情的孤寂”,有的学生说“应该有”。最后有个学生回答:“我认为应该抓住‘时闻’来分析,因为从‘时闻’中可以看出,诗人晚上睡不着,因此心情是孤寂的。”其他学生经他一提醒,也突然明白。这个“时闻”确实是暗示点,开始没有发现是因为它隐藏的比较深。学生通过有效的思考,就能较深入去分析问题了。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老师有意识去创设师生合作之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那么学生不仅学得较轻松、学得更有趣,而且可以把所学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当堂出题,师生共思、共答、共析
  作为一个知识点,要明确知道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笔者认为关键点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能运用多少”。如果我们在复习时,只按照我们老师自己设计的题目来考学生,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真正得到有效的锻炼,值得商榷。
  从平时的一些测练来看,老师认为一些很简单的、很易理解的题目而却有较多学生弄错。究其原因,那时因为那些题目是我们老师自己认为“很简单、很易理解”的,其实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的事情。那些题目在学生脑海里依然是那么的难。作为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高考中有所建树,那我们平时就应确切知道我们的学生究竟在哪些方面是有欠缺的。当然通过测练和考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发现问题,但如果要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让学生当堂把自己认为较难又较典型的题目,说出来或者写到黑板上,让全班的同学和老师共同来解答,那么在出题这一环节中,学生必须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反思又是学生深入思考所学知识的有效过程。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不仅学生可以把自己认为易错的、难理解的问题暴露在老师眼前,而且老师也可在这时进行重点点拨,这种讲就不仅是老师在讲问题,更重要的是确实根据了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把知识学得更扎实,把所学知识化成为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让老师和学生共思、共析、共答,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是和自己共进退的,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这种融洽的关系和信任度,也就让“情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成了另外的一个推动力了。
  如我们在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一知识点时,老师认为“语序不当”还是比较好掌握的,而我们让学生当堂出题时,他们就偏偏在这一板块中有较多的疑惑。下面就简摘一些学生在黑板上提出疑惑的例句:
  (1)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
  (2)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3)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面对这样一些句子,首先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句子成分的分析。第一句的主语是“生产”,谓语是“供应”,宾语是“国内”。那么“生产供应国内”是错误的,应该是“石油供应国内”,所以是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调换了。第二句的主语是“大家”,谓语是“交换”,宾语是“意见”。从中可以看出句子的主干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不是本句就没有问题呢?我们和学生一起探讨时,就告知学生,还要看看其他成分有没有用错。本句中用“就工资问题”修饰“交换”,用“广泛”修饰“意见”。从中可知,“广泛的意见”是说很多的意见,而本句要说的不是“意见”多,是要说交换的范围广。所以“广泛”这个词的位置有误。第三句的第一分句的主语是“他”,谓语是“不能”,宾语是“实事求是”;第二分句的主语是“事业”,谓语是“受到”,宾语是“损失”。从中可以看出两个句子的主干都没有毛病,而两句也基本没有修饰成分,且这两个分句也确实是假设关系,那是不是就真的没有问题呢?在思考分析中,学生很快就意识到关联词的位置是不正确的。因为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主语要放在关联词后,而不能放在关联词前。从中可以总结出分析这类病句的三个步骤:第一,利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主干;第二,句子修饰成分的分析;第三,关联词语的分析。学生深入思考后,再根据这些总结性的规律,那么就会学得更轻松有效了。
  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出题,老师和学生共思、共析、共答,确实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使之巩固所学知识,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更快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到达“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沙田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名著阅读想获取高分,平时要注意积累,同时必须注意讲究策略,主要有:(1)了解常见题型,做好针对性训练;(2)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读书笔记;(3)注意审题,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4)避免答题误区,力争高分。  【关键词】名著阅读 高分策略 解题技巧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标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阅读名著,可以和伟大的心灵对话,感受崇高灵魂,激发向学的动力,阅读
微纳卫星的迅猛发展,给推力器带来了新的挑战。微阴极电弧推力器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比冲高等优点,正逐渐成为微纳卫星推进系统的重要候选技术。本文介绍了微阴极电
本文依据通信卫星用Q/V载荷系统需求,提出一种新类型的高工作电压、高频点及宽频带行波管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分析了行波管电源主功率传输链路和Q频段行波管的工作原理,通过计
《〈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两篇文章,一是书序,一是墓志,体裁不同,但两文的主旨是一致的,都着眼于一个“义”字。但两文的“义”又不尽相同:一是取义者的身份、地位不同;而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朗读就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好的手段。  【关键词】朗读 语文课堂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语文这门学科不像政治、历史那样容易出成绩?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考试中的每个考点都一一详细地讲了,学生们也认真听了,认真记笔记了,作业也认真做了
当前中国城市的急剧变化使人际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全面把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转型趋势,故而十分重要。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对中国城市人际关系进行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