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黑杨与青杨杂交F1代苗期表型性状的分化及其类型划分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美洲黑杨‘I-69’杨(Populus deltoides ’Lux’)×青杨(P. cathayana)F1代初选无性系苗期表型性状指标的分化,解析不同性状分化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并对无性系进行类型划分,综合考虑无性系性状以及对应的目标用途,为应对干旱等条件下杨树造林的适地适无性系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马浪湖林场36个‘I-69’杨×青杨F1代无性系3根1干苗为材料,调查苗木的生长量、叶片形态、气孔特征、侧芽萌发情况和分枝特性等17个指标,分析各指标的变异特征,并根据性状变化对无性系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F1代无性系的生长和表型指标均具有显著的分化,总体上呈连续的正态分布特征,其中侧枝数与侧芽萌发率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达102.0%和93.5%。相关分析表明,苗木生长指标与叶片形态以及分枝特性指标显著正相关,但与叶片气孔特征无显著相关。叶面积以及叶干质量分别与叶片长宽比显著负相关,与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比显著正相关。叶片长宽比与叶柄相对长显著负相关,同时也与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比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和叶干质量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007 4,整体呈等速生长关系,与分枝特性等无关。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表型性状可以把36个F1代无性系分为8类,不同类型具有独特的生长、分枝特性和潜在的抗旱性能。【结论】黑杨和青杨杂交F1代无性系表型性状变异丰富,通过早期判断可以针对不同气候和立地条件造林提供无性系选择的初步信息,其中类型IV中的4个无性系生长量最大、侧枝少,叶型和气孔特性等表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耐旱特征,可以选择用于在偏干旱的平原地区或山地进行进一步的适应性造林试验。
其他文献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利用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取系统GMM方法考察创新能力、人口结构变动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人口结构变动通过劳动力成本效应、年龄结构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显著影响制造业发展质量。具体表现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构成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压力,东部地区的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能够进一步推动农村组织化和社会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采用“政府+区域物流中心+成熟物流企业+农家店+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村现代物流发展模式能够规避当前农村物流体系中存在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物流寄派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具有特殊性,物流经营难度大;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装备技术落后,交易过程缺乏
[目的]构建医疗产业孵化器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邀请6名熟悉孵化器模式的专家进行座谈会议的方式,拟建初始医疗产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在2020年4月至8月,面对18名选定的专家进行了两轮咨询,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在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权威度系数分别为0.96和0.93;积极程度系数均为100%;各指标重要性算术平均值和值域分别为4.34、4.66和2.43-5.0
卡那霉素是农杆菌介导杨树遗传转化系统中最为常用的筛选剂。选择合适的筛选剂浓度可以抑制未转化组织的生长,但不影响转化细胞的增殖,也不会造成过多的植物体细胞死亡。凋亡细胞会释放有毒物质,抑制转化细胞的再生。不同杨树树种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树种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本试验以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 bollena)、毛白杨(P. tomentosa
曹埠小学四年级一班是一个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班级。作为一名充满爱心与教育情怀的老师,薛老师一直细心地用自己的爱和情怀,呵护着班上每一名孩子的成长,让他们都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为了让班上的孩子尽快地融入新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薛老师在班上开设了魔方、七巧板、速算24点等社团活动。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中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建立友谊。
期刊
【目的】探寻8个无性系杨树木材解剖特征及其径向变异模式,分析无性系和树龄对解剖特征的影响,为筛选优良速生人工林杨树无性系及杨树无性系采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河南焦作林场8个杨树无性系(9-10年生)“50号杨、中林46杨、108杨、36号杨、N179杨、丹红杨、桑巨杨、南杨”,利用离析和切片的方法制备试样,采用显微成像技术测量不同杨树无性系纤维、导管、组织比量和木射线特征。【结果】8个无
针对传统Π源DC-DC变换器输入电流不连续、升压能力不强、电路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Π源DC-DC变换器拓扑,在保留传统Π源DC-DC变换器所有优点的同时,新的拓扑利用由电容、电感和二极管构成的无源吸收回路来吸收漏感能量,从而抑制输出电压尖峰。该网络不仅具有更高的电压增益,而且连续的输入电流特性使其能够应用于现代能源系统。对该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用仿真和实验进行了验证,仿
针对基本DC/DC变换器升压能力受电路及元器件寄生参数影响而受限的问题,文中提出为基本DC/DC变换器穿上“外衣”的思路,并提出一系列适用于各种基本DC/DC变换器的“外衣电路”。所构建“外衣电路”中不含有开关管,因而不影响原变换器的控制及驱动电路设计。同时“外衣电路”的引入还可降低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且实现了器件应力的一致,有效降低器件选型的困难,减少因器件应力不同带来的影响。文中以Cuk变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