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扎玛休玛地区含矿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定年及地质意义

来源 :矿物岩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ongxi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昆仑东段扎玛休玛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但受其交通限制,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与铜铅锌多金属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前人鲜有研究.本次针对扎玛休玛地区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明确了扎玛休玛地区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侵位年龄为229.5±1.3 Ma,属于晚三叠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含矿花岗闪长斑岩w(SiO2)含量在67.22%~70.21%之间,w(Al2O3)为13.51%~15.28%,w(K2O)为3.48%~4.27%,全碱含量w(K2O+Na2O)为5.98%~7.41%,w(K2O/Na2O)=1.20~1.52,显示富钾贫钠特点,里特曼指数σ值为1.33~2.23,在w(SiO2)-w (K2O)关系图上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1.02~1.14,平均1.07,属过铝质岩石;∑REE=147.42~202.29×10-6,LREE/HREE=11.15~15.29,(La/Yb)N=13.42~20.11,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曲线,δEu介于0.34~0.43,显示负异常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Th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相对亏损特征,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结合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花岗闪长斑岩为晚三叠世形成后碰撞构造阶段的火山弧花岗岩.
其他文献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的一系列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且现无法彻底治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目前针对HIV感染最有效的疗法,但是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耐药变异、免疫重建不良、病毒无法根除
近期在市场上出现一种绿松石仿制品,外观与天然绿松石极为相似,极具迷惑性.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红外吸收光谱、显微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荧光能谱对其宝石学性质、光谱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结果 表明:这种绿松石仿制品具有粒状结构,可见角砾状颗粒,颜色分布均匀,具有典型的再造宝石特征.该绿松石仿制品折射率为1.56,与绿松石一致,相对密度为2.34,略低于绿松石.无损显微红外吸收光谱显示该绿松石仿制品主要由顽火辉石与石英组成,并含有胶结物质.顽火辉石的红外吸收峰为1083 cm-1,1009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