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困难患者临床方法。方法:对临床呼吸困难患者80例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病人的呼吸困难减轻;活动耐力逐渐提高,能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活动耐力逐渐提高。痛苦减轻,康复信心增强。结论:加强基础护理,减轻呼吸困难,用药护理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心理护理。观察者应根据其呼吸形态、节律的改变来判断呼吸困难的状态。
关键词:呼吸困难;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69-01
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临床上分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1月呼吸困难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收治的呼吸困难患者80例,均符合相应诊断标准[1]。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46例,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34例。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52~85岁,平均6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例,重症肺炎2例,胸腔积液7例,肺部肿瘤4例,气胸3例。冠心病17例,肺源性心脏病7例,高血压心脏病1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
1.2方法:安静休息,吸氧。及时吸痰,给祛痰药如溴己新、氯化铵;支气管痉挛时给解痉药如氨茶碱、麻黄碱。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注意心源性呼吸困难最好使用氨茶碱。呼吸衰竭者可给呼吸兴奋剂,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
2护理
2.1加强基础护理,减轻呼吸困难
2.1.1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病人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增加肺泡通气量。指导痰液黏稠而无力咳出患者,做有效的咳嗽动作,给予祛痰药物或雾化吸入等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对于气道堵塞或神志不清者,可施行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定时吸痰。人工气道建立后可连接辅助呼吸机,增加通气量,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呼吸困难[2]。
2.1.2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肺容量增加,减轻呼吸困难。大量胸腔积液者取患侧卧位,自发性气胸患者取健侧卧位,有利于减轻呼吸困难。
2.1.3活动与休息: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应尽量减少活动和不必要的谈话,以减少耗氧量,从而减轻呼吸困难。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提供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患者的放松和休息,充分的休息还可较大程度地减轻心、肺、肾功能的损害。
2.1.4注意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张口呼吸患者每天口腔护理2~3次,并根据需要补充因呼吸加快所丧失的水分,一般保证每天摄入量在1.5~2L。
2.1.5心源性呼吸困难者: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了解其体液平衡状况。哮喘引起的呼吸困难,在不加重心脏负担的前提下,鼓励摄入适当的水分,以减少体液失衡。
2.1.6氧疗:正确的氧疗可改善缺氧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活动的耐受力。氧疗需根据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来调节给氧浓度。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轻度缺氧时,可间断给氧2L/min;伴二氧化碳潴留时,应持续低流量给氧,并根据病情间断加压给氧或人工呼吸给氧。当患者呼吸困难缓解、心率下降、血压稳定,皮肤、口唇红润,二氧化碳分压<7.3kPa,动脉血氧分压>8.0kPa时,可考虑终止给氧[3]。心源性呼吸困难者,可用乙醇湿化吸氧,以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液化,可改善缺氧,缓解呼吸困难。
2.2用药护理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β受体兴奋药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肌肉震颤,轻者感到四肢、面、颈部等部位不适,严重者可影响生活。氨茶碱类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平喘药,对气道平滑肌有较强的松弛作用,但其不良反应和刺激性较大。可引起头痛、心律改变和恶心。静脉给药时要注意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神志变化,并定期检测血液中氨茶碱浓度,及时发现中毒迹象。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吗啡应禁用,地西泮类镇静药应慎用。
2.3心理护理: 呼吸困难的患者心理反应受个体、人群关系、情绪及既往经验等因素影响。如极度紧张易导致呼吸困难,激怒、焦虑或挫折等易加重哮喘患者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一般可导致病人表情痛苦、紧张、疲劳感和失眠,严重时会产生恐惧、惊慌、濒死感。慢性呼吸困难患者自觉预后严重,加上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会出现悲观、失望等情绪。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情绪状态,通过心理、社会的支持和一定的指导措施,鼓励患者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3健康教育
指导和教会患者怎样预防或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教会患者掌握有效的呼吸技巧,指导其做慢而深的呼吸,以缓解症状,指导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做缩唇腹式呼吸,并坚持每日1~2次,每次5~10min。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如床上做呼吸操、床旁活动、散步等,逐步增加活动量。调整饮食,告知患者进食易消化、不易产气、高纤维食物,以预防腹胀与便秘,因便秘造成排便时用力,氧耗量增加,使呼吸困难加剧[4]。向患者介绍氧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使其理解并合作。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剂量、时间和不良反应。教育患者禁烟、禁酒,以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会患者观察呼吸困难的各种表现,出现哮喘、突发性胸痛等紧急情况时,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张会芝.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适时吸痰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6.
[3]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上).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73-74.
[4]王晓萍.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天津护理,2005,2:20.
关键词:呼吸困难;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69-01
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及体征,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造成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异常。临床上分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1月呼吸困难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收治的呼吸困难患者80例,均符合相应诊断标准[1]。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46例,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34例。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52~85岁,平均6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例,重症肺炎2例,胸腔积液7例,肺部肿瘤4例,气胸3例。冠心病17例,肺源性心脏病7例,高血压心脏病1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
1.2方法:安静休息,吸氧。及时吸痰,给祛痰药如溴己新、氯化铵;支气管痉挛时给解痉药如氨茶碱、麻黄碱。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注意心源性呼吸困难最好使用氨茶碱。呼吸衰竭者可给呼吸兴奋剂,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
2护理
2.1加强基础护理,减轻呼吸困难
2.1.1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病人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增加肺泡通气量。指导痰液黏稠而无力咳出患者,做有效的咳嗽动作,给予祛痰药物或雾化吸入等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对于气道堵塞或神志不清者,可施行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定时吸痰。人工气道建立后可连接辅助呼吸机,增加通气量,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呼吸困难[2]。
2.1.2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肺容量增加,减轻呼吸困难。大量胸腔积液者取患侧卧位,自发性气胸患者取健侧卧位,有利于减轻呼吸困难。
2.1.3活动与休息: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应尽量减少活动和不必要的谈话,以减少耗氧量,从而减轻呼吸困难。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提供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患者的放松和休息,充分的休息还可较大程度地减轻心、肺、肾功能的损害。
2.1.4注意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张口呼吸患者每天口腔护理2~3次,并根据需要补充因呼吸加快所丧失的水分,一般保证每天摄入量在1.5~2L。
2.1.5心源性呼吸困难者: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了解其体液平衡状况。哮喘引起的呼吸困难,在不加重心脏负担的前提下,鼓励摄入适当的水分,以减少体液失衡。
2.1.6氧疗:正确的氧疗可改善缺氧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活动的耐受力。氧疗需根据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来调节给氧浓度。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轻度缺氧时,可间断给氧2L/min;伴二氧化碳潴留时,应持续低流量给氧,并根据病情间断加压给氧或人工呼吸给氧。当患者呼吸困难缓解、心率下降、血压稳定,皮肤、口唇红润,二氧化碳分压<7.3kPa,动脉血氧分压>8.0kPa时,可考虑终止给氧[3]。心源性呼吸困难者,可用乙醇湿化吸氧,以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液化,可改善缺氧,缓解呼吸困难。
2.2用药护理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β受体兴奋药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肌肉震颤,轻者感到四肢、面、颈部等部位不适,严重者可影响生活。氨茶碱类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平喘药,对气道平滑肌有较强的松弛作用,但其不良反应和刺激性较大。可引起头痛、心律改变和恶心。静脉给药时要注意观察心律、心率、血压、神志变化,并定期检测血液中氨茶碱浓度,及时发现中毒迹象。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吗啡应禁用,地西泮类镇静药应慎用。
2.3心理护理: 呼吸困难的患者心理反应受个体、人群关系、情绪及既往经验等因素影响。如极度紧张易导致呼吸困难,激怒、焦虑或挫折等易加重哮喘患者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一般可导致病人表情痛苦、紧张、疲劳感和失眠,严重时会产生恐惧、惊慌、濒死感。慢性呼吸困难患者自觉预后严重,加上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会出现悲观、失望等情绪。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情绪状态,通过心理、社会的支持和一定的指导措施,鼓励患者培养起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3健康教育
指导和教会患者怎样预防或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教会患者掌握有效的呼吸技巧,指导其做慢而深的呼吸,以缓解症状,指导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做缩唇腹式呼吸,并坚持每日1~2次,每次5~10min。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如床上做呼吸操、床旁活动、散步等,逐步增加活动量。调整饮食,告知患者进食易消化、不易产气、高纤维食物,以预防腹胀与便秘,因便秘造成排便时用力,氧耗量增加,使呼吸困难加剧[4]。向患者介绍氧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使其理解并合作。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剂量、时间和不良反应。教育患者禁烟、禁酒,以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会患者观察呼吸困难的各种表现,出现哮喘、突发性胸痛等紧急情况时,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张会芝.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适时吸痰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6.
[3]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上).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73-74.
[4]王晓萍.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天津护理,20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