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正上小学的儿子突然对我说:“妈妈好像经常生气。”
“到底从哪里看出我在生气呢?”我反思了很久,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经常把“赶紧……”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比如“赶紧起床”“赶紧换衣服”等。
在生活中,我经常因为一点小麻烦心情急躁。比如我业余时间报了个英语培训班,有一次,培训班的老师没有提前通知我课程就被取消了,我特别生气,甚至冲前台的人大喊:“你们为什么不提前跟我打招呼?”
儿子这么说后,我注意到那个“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便心情急躁”的自己,而且我发现自己选择发泄的总是孩子、下属、客服等我可以强硬对待的对象。
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呢?回顧往事,我想起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经常被妈妈吼。那时的我一直小心翼翼地看着妈妈的脸色做事,一直以为“晚辈必须对长辈言听计从”,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偏见对待家人和同事的。自然而然地,我开始对自己的儿子做同樣的事情,一旦他没做好,我就勃然大怒。我居然在不知不觉中把最讨厌母亲对待我的方式原封不动地施加到了家人和同事的身上,这太过分了!
我曾经在夏季的时候命令食欲不振的儿子“赶紧把饭全都吃下去”,后来儿子是哭着吃完的。回想起来,我小时候挑食挑得厉害,不论是学校的配餐还是家里的饭,每顿都剩很多,但是出于“不吃完不许离开座位”的规定,我的每一餐也大多是伴着眼泪吃完的。
“能干的母亲”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从起床到上班这段时间,她可以利索地做早饭、备晚饭食材、洗衣,有条不紊地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对比之下,我不仅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完饭,甚至连大扫除、洗衣都是拖到不能再拖之后才处理。总是觉得自己忙到追着时间跑,结果还是什么都没做好。其实我也总在内心责备自己,可惜自责过后,依然把这份对自我的期待转移到了儿子那里,表现为对他不停地说:“赶紧!”
我打算放松放松,体会生活的细节。我想弄清楚自己和儿子的生活节奏。
(摘自《家庭断舍离》天津人民出版社)
“到底从哪里看出我在生气呢?”我反思了很久,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经常把“赶紧……”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比如“赶紧起床”“赶紧换衣服”等。
在生活中,我经常因为一点小麻烦心情急躁。比如我业余时间报了个英语培训班,有一次,培训班的老师没有提前通知我课程就被取消了,我特别生气,甚至冲前台的人大喊:“你们为什么不提前跟我打招呼?”
儿子这么说后,我注意到那个“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便心情急躁”的自己,而且我发现自己选择发泄的总是孩子、下属、客服等我可以强硬对待的对象。
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呢?回顧往事,我想起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经常被妈妈吼。那时的我一直小心翼翼地看着妈妈的脸色做事,一直以为“晚辈必须对长辈言听计从”,我也是带着这样的偏见对待家人和同事的。自然而然地,我开始对自己的儿子做同樣的事情,一旦他没做好,我就勃然大怒。我居然在不知不觉中把最讨厌母亲对待我的方式原封不动地施加到了家人和同事的身上,这太过分了!
我曾经在夏季的时候命令食欲不振的儿子“赶紧把饭全都吃下去”,后来儿子是哭着吃完的。回想起来,我小时候挑食挑得厉害,不论是学校的配餐还是家里的饭,每顿都剩很多,但是出于“不吃完不许离开座位”的规定,我的每一餐也大多是伴着眼泪吃完的。
“能干的母亲”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从起床到上班这段时间,她可以利索地做早饭、备晚饭食材、洗衣,有条不紊地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对比之下,我不仅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完饭,甚至连大扫除、洗衣都是拖到不能再拖之后才处理。总是觉得自己忙到追着时间跑,结果还是什么都没做好。其实我也总在内心责备自己,可惜自责过后,依然把这份对自我的期待转移到了儿子那里,表现为对他不停地说:“赶紧!”
我打算放松放松,体会生活的细节。我想弄清楚自己和儿子的生活节奏。
(摘自《家庭断舍离》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