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唱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艺术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可喜的变化,音乐课更灵活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学生更快乐了。喜之余也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新课堂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堪称为“天籁之声”的美妙童声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丢掉了一些传统的好的歌唱方法。学生的声音出现了两种极端:1.大声喊唱:所谓低音高唱,高音喊唱,轻不了低不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喊唱”。“喊唱”对孩子们的危害很大,它会使声音紧张、粗糙,引起声带充血、发炎,影响儿童声带的正常发育。特别是对正处于变声期孩子嗓音的损害,更为严重。2.小声演唱。在传统的唱歌教学中,我们一直追求的是“轻声高位的演唱”。但要真正掌握“轻声高位的演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教师往往把轻声误认为是小声,以为只要把音量放小就行了,所以就产生了现在的“小声唱法”。而这种唱歌方法既刻意压抑孩子们的声音,又不能表现歌曲的情绪、内容,久而久之,甚至会扼杀孩子唱歌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意识和提高音乐表现力及创造力都是很不利的。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合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留住“美”声呢?
一、“轻声细语”是低年级学生会唱“美”声的法宝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从幼儿园或学前班进入小学学习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已经养成了大声唱歌的习惯。英国著名儿童发声歌唱研究的权威人士哈蒂在他的著作中说到:“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年复一年,多少未来可能获得美好声音的儿童,由于迷惑于这种所谓带劲的、自然的歌唱,而成为牺牲品。”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尝试。
1.让学生认识喊唱的坏处。采取对比式的直观教学,告诉学生,不要误认为声音“响”就是好听,也不要认为“响”的声音就是高音。从上课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轻声说话,可以用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让孩子们基本上都能理解,并找到合适的声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动作提示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声音,如学生声音太大了,老师捂住耳朵,孩子就明白了是他的声音太大了,马上就会改正过来。当他改正了以后,老师要及时表扬孩子声音的变化,让其他的孩子明白什么样的声音才是老师要求的声音,那么他们在回答或者歌唱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通过教师那富有暗示性的手势或肢体语言,便创设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
2.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声音。通过聆听、律动,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乐曲中去听辨、分析、比较,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标准。
例如,在学习《小白船》这首歌的时候,先聆听歌曲,用身体的律动感受三拍子歌曲像小船在河中荡漾的动感,并让学生说说聆听歌曲的感受,还可讲一个神话故事。接着用《小白船》的伴奏作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对天空的想象,感受歌曲的曲调,而后让学生用柔和、恬静、空灵的声音来演唱,抒发在美好意境中的情感,学生自然就不会喊唱了。
再如,在学习《娃哈哈》这首歌曲时,很多孩子本就非常熟悉,所以会很兴奋地大声喊唱,不容易控制音量。可以采用让孩子们先跟着音乐学跳新疆舞的简单动作,用灵活的动作来感受歌曲的弹跳和轻快,如此一来,孩子们就能了解到歌唱的声音要和动作相匹配,也就能做到轻声演唱了。
3.对学生进行声音的训练。起初应注重闭口母音练习,特别用“噜”字唱高位置。教师可以把旋律编成小曲调,它适合低段学生情趣,学生易接受,而且声音也易统一;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自然地引导低年级学生,发出从高处滑向低处的声音,如讲故事中模仿刮风或流星从天上划下来等。歌唱定调时尽量保证大部分的音高在C调“fa、sol、la”周围。学唱新歌之前的复习,可以选择一两首音域较窄的有趣小歌,从较高的调向下移调,以作为嗓子的“热身运动”;还可以让学生像打哈欠般地吸气,轻柔地练声,音程跨度控制在五度以内,母音练习可用“i”、“u”等,使声音容易进入头腔。在教学中,还可采用鸣声练习及启发儿童用假声来进行练习。
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采用轻唱教学是掌握发声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儿童潜在的音乐才能得以发现和培养,这不正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目的么?
二、“学会控制”是中年级学生唱出“美”声的砝码
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有控制地歌唱,是随着小学生年龄增长、身心迅速发展、知识结构变化而提出来的一个技术课题。如果在低年级时已将学生的声音基本调顺了,不再有“大白嗓”现象,那么在进入中年级时,就要开始让学生学会运用气息来歌唱了。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在正确的气息支持下形成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正确的呼吸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歌唱。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近代西班牙声乐教育家、理论家加尔西亚也曾说过:“没有掌握控制呼吸的艺术,就不可能成为高明的歌唱家”。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气息演唱歌曲呢?不妨试试声乐教学中常用的这两招。
1.“弯腰练习法”:弯腰成九十度,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吸到腹部以后保持住,然后坚持到自己坚持不住时再用嘴慢慢呼出来。注意双手要自然下垂,头部、脖子、肩膀要完全放松,否则会影响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把气息吸到横膈膜,甚至可以吸到小腹,这种方法对许多学生的气息练习帮助很大。
2.“打嘟练习法”:“打嘟”练习是一种用最接近自然的发声方法来体会歌唱时的用气状态。这里说的“打嘟”是指双唇颤音,其实是最容易发出的颤音,很多孩子就喜欢发出这样的声音。舌头轻轻放在上齿后面,然后轻吐气,舌头完全放松,试着让双唇颤动起来。或者可以让孩子这样想象,汽车的喇叭声是“嘟”,连续读,感到嘴唇发麻,然后再读,这次别发出声音,其他都一样。若用力点,声音较高,若少用力,则声音就低。“打嘟式练习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有益于喉咙的打开,有益于提高歌唱气息的控制力。 3.“哼鸣练习法”: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靠前、集中的效果,音色也较明亮。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舌头放松,放在下牙齿后,上下牙齿稍稍分开,好像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觉牙齿鼻腔等都在震动。哼的时候要保持吸气状态,均匀,舒缓。
虽然上文提供的三种练习法都是专业声乐训练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放在小学中年级音乐课堂中进行声音训练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在每次上课之前,让学生通过“弯腰练习法”感受如何吸气,再通过“哼鸣”练习和“打嘟”练习,体会口腔的打开和匀速的气息流动。如果能够坚持实施,那么学生就会渐渐掌握控制气息的砝码,从而为进入高年段的歌唱学习奠定基础。
三、“声情并茂”是高年级学生唱好“美”声的法门
如果说中低年级唱歌教学是以兴趣为主导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就要体现一个“实”和“美”了。所谓“实”,是指不仅要运用听唱、模唱、接口唱、轮唱、合唱等方法完整地学会演唱歌曲,而且要能认唱、接唱简单的旋律,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对节奏、旋律、简单和声、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并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像低年级那样只要求学会演唱、表演歌曲就行了。所谓“美”,就是在唱歌教学里,要让学生感到歌曲的美、歌声的美,并有美的享受。
捷克著名的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曾经说过:“感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上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也只有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神形兼备,才能实现“唱悲,能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唱喜,能使千里老幼喜跃振舞,弗不自禁。”(《列子·汤问》)由此可见,感情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每首歌曲,应该都有它的一个感情基调,或热情讴歌、辛辣讽刺、或激动喜悦、或哀怨悲伤、或豪情满怀、或深情款款……“情之所至,言之所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陶冶和发展,他们对音色的变化、音色组合产生的音响效果、丰富的和声和表演变化都感兴趣,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对照以及乐曲整体结构,逐渐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所以,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大,音乐理解力、表现力的增强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的增加,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训练。作为教师,不可忽视高年级小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能力。高年级学生如果在歌唱技巧上一直进步不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枯燥,进而对音乐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决这对矛盾,不让学生被技巧所困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有耐心,注意从歌曲内容和情感出发,注重感情表现与技巧学习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他们全身心来歌唱,也就是“声情并茂”的歌唱方法。
例如,抒情的歌曲演唱时歌声要轻柔优美,要像朗读一首诗歌一样富有感染力。欢快的歌曲演唱时要富有节奏感,声音要像拍皮球一样富有弹性,活泼有朝气;激昂的歌曲演唱时声音要铿锵有力,共鸣腔体要充分打开,要像一名抗战英雄一样富有奋勇杀敌的气魄。
例如,在教五年级下册《彩云追月》这首歌曲时,初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游子思乡之情,并体会歌曲的绵长连贯,试着让学生带着思念的感情和悠长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歌曲的逐句学唱过程中,不断用“在心底思念亲人,声音是多么轻柔”“用你的歌声表现出亲人的呼唤”等话语激发出学生演唱歌曲时的不同情绪和高低起伏的声音。
再如,教《拉库卡拉查》这首歌曲时,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找出最感兴趣的词“拉库卡拉查”,然后揭示其实这个词在墨西哥语种是“蟑螂”的意思,学生大感兴趣,歌唱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跳“蟑螂舞”来感受歌曲节奏,解决节奏难点。在唱熟后,又可以播放墨西哥版的“蟑螂舞”,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拉丁美洲风情,再让他们模仿歌曲中的热烈的情绪和越来越快的速度,学生们就会越唱越带劲,手舞足蹈。
这些方法,哪怕歌唱技巧不高的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学习,进而达到音乐教学的预期效果。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学习音乐的目的完全是通过表现这种手段,最终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孩子们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感受,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么?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合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会有控制地歌唱,并有感情地表现歌曲,他们的声音才会更美妙、更动听,才能真正体现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目的,真正做到留住“美”声。
(责编 张亚莎)
一、“轻声细语”是低年级学生会唱“美”声的法宝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从幼儿园或学前班进入小学学习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已经养成了大声唱歌的习惯。英国著名儿童发声歌唱研究的权威人士哈蒂在他的著作中说到:“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年复一年,多少未来可能获得美好声音的儿童,由于迷惑于这种所谓带劲的、自然的歌唱,而成为牺牲品。”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尝试。
1.让学生认识喊唱的坏处。采取对比式的直观教学,告诉学生,不要误认为声音“响”就是好听,也不要认为“响”的声音就是高音。从上课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轻声说话,可以用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让孩子们基本上都能理解,并找到合适的声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动作提示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声音,如学生声音太大了,老师捂住耳朵,孩子就明白了是他的声音太大了,马上就会改正过来。当他改正了以后,老师要及时表扬孩子声音的变化,让其他的孩子明白什么样的声音才是老师要求的声音,那么他们在回答或者歌唱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通过教师那富有暗示性的手势或肢体语言,便创设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
2.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声音。通过聆听、律动,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乐曲中去听辨、分析、比较,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标准。
例如,在学习《小白船》这首歌的时候,先聆听歌曲,用身体的律动感受三拍子歌曲像小船在河中荡漾的动感,并让学生说说聆听歌曲的感受,还可讲一个神话故事。接着用《小白船》的伴奏作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对天空的想象,感受歌曲的曲调,而后让学生用柔和、恬静、空灵的声音来演唱,抒发在美好意境中的情感,学生自然就不会喊唱了。
再如,在学习《娃哈哈》这首歌曲时,很多孩子本就非常熟悉,所以会很兴奋地大声喊唱,不容易控制音量。可以采用让孩子们先跟着音乐学跳新疆舞的简单动作,用灵活的动作来感受歌曲的弹跳和轻快,如此一来,孩子们就能了解到歌唱的声音要和动作相匹配,也就能做到轻声演唱了。
3.对学生进行声音的训练。起初应注重闭口母音练习,特别用“噜”字唱高位置。教师可以把旋律编成小曲调,它适合低段学生情趣,学生易接受,而且声音也易统一;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自然地引导低年级学生,发出从高处滑向低处的声音,如讲故事中模仿刮风或流星从天上划下来等。歌唱定调时尽量保证大部分的音高在C调“fa、sol、la”周围。学唱新歌之前的复习,可以选择一两首音域较窄的有趣小歌,从较高的调向下移调,以作为嗓子的“热身运动”;还可以让学生像打哈欠般地吸气,轻柔地练声,音程跨度控制在五度以内,母音练习可用“i”、“u”等,使声音容易进入头腔。在教学中,还可采用鸣声练习及启发儿童用假声来进行练习。
实践证明,在小学低年级采用轻唱教学是掌握发声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儿童潜在的音乐才能得以发现和培养,这不正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目的么?
二、“学会控制”是中年级学生唱出“美”声的砝码
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有控制地歌唱,是随着小学生年龄增长、身心迅速发展、知识结构变化而提出来的一个技术课题。如果在低年级时已将学生的声音基本调顺了,不再有“大白嗓”现象,那么在进入中年级时,就要开始让学生学会运用气息来歌唱了。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在正确的气息支持下形成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正确的呼吸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歌唱。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近代西班牙声乐教育家、理论家加尔西亚也曾说过:“没有掌握控制呼吸的艺术,就不可能成为高明的歌唱家”。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气息演唱歌曲呢?不妨试试声乐教学中常用的这两招。
1.“弯腰练习法”:弯腰成九十度,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吸到腹部以后保持住,然后坚持到自己坚持不住时再用嘴慢慢呼出来。注意双手要自然下垂,头部、脖子、肩膀要完全放松,否则会影响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把气息吸到横膈膜,甚至可以吸到小腹,这种方法对许多学生的气息练习帮助很大。
2.“打嘟练习法”:“打嘟”练习是一种用最接近自然的发声方法来体会歌唱时的用气状态。这里说的“打嘟”是指双唇颤音,其实是最容易发出的颤音,很多孩子就喜欢发出这样的声音。舌头轻轻放在上齿后面,然后轻吐气,舌头完全放松,试着让双唇颤动起来。或者可以让孩子这样想象,汽车的喇叭声是“嘟”,连续读,感到嘴唇发麻,然后再读,这次别发出声音,其他都一样。若用力点,声音较高,若少用力,则声音就低。“打嘟式练习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有益于喉咙的打开,有益于提高歌唱气息的控制力。 3.“哼鸣练习法”: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靠前、集中的效果,音色也较明亮。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舌头放松,放在下牙齿后,上下牙齿稍稍分开,好像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觉牙齿鼻腔等都在震动。哼的时候要保持吸气状态,均匀,舒缓。
虽然上文提供的三种练习法都是专业声乐训练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放在小学中年级音乐课堂中进行声音训练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在每次上课之前,让学生通过“弯腰练习法”感受如何吸气,再通过“哼鸣”练习和“打嘟”练习,体会口腔的打开和匀速的气息流动。如果能够坚持实施,那么学生就会渐渐掌握控制气息的砝码,从而为进入高年段的歌唱学习奠定基础。
三、“声情并茂”是高年级学生唱好“美”声的法门
如果说中低年级唱歌教学是以兴趣为主导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就要体现一个“实”和“美”了。所谓“实”,是指不仅要运用听唱、模唱、接口唱、轮唱、合唱等方法完整地学会演唱歌曲,而且要能认唱、接唱简单的旋律,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对节奏、旋律、简单和声、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理解,并通过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像低年级那样只要求学会演唱、表演歌曲就行了。所谓“美”,就是在唱歌教学里,要让学生感到歌曲的美、歌声的美,并有美的享受。
捷克著名的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曾经说过:“感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上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也只有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神形兼备,才能实现“唱悲,能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唱喜,能使千里老幼喜跃振舞,弗不自禁。”(《列子·汤问》)由此可见,感情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每首歌曲,应该都有它的一个感情基调,或热情讴歌、辛辣讽刺、或激动喜悦、或哀怨悲伤、或豪情满怀、或深情款款……“情之所至,言之所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陶冶和发展,他们对音色的变化、音色组合产生的音响效果、丰富的和声和表演变化都感兴趣,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对照以及乐曲整体结构,逐渐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所以,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大,音乐理解力、表现力的增强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的增加,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训练。作为教师,不可忽视高年级小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能力。高年级学生如果在歌唱技巧上一直进步不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感到枯燥,进而对音乐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决这对矛盾,不让学生被技巧所困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有耐心,注意从歌曲内容和情感出发,注重感情表现与技巧学习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他们全身心来歌唱,也就是“声情并茂”的歌唱方法。
例如,抒情的歌曲演唱时歌声要轻柔优美,要像朗读一首诗歌一样富有感染力。欢快的歌曲演唱时要富有节奏感,声音要像拍皮球一样富有弹性,活泼有朝气;激昂的歌曲演唱时声音要铿锵有力,共鸣腔体要充分打开,要像一名抗战英雄一样富有奋勇杀敌的气魄。
例如,在教五年级下册《彩云追月》这首歌曲时,初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游子思乡之情,并体会歌曲的绵长连贯,试着让学生带着思念的感情和悠长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歌曲的逐句学唱过程中,不断用“在心底思念亲人,声音是多么轻柔”“用你的歌声表现出亲人的呼唤”等话语激发出学生演唱歌曲时的不同情绪和高低起伏的声音。
再如,教《拉库卡拉查》这首歌曲时,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找出最感兴趣的词“拉库卡拉查”,然后揭示其实这个词在墨西哥语种是“蟑螂”的意思,学生大感兴趣,歌唱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跳“蟑螂舞”来感受歌曲节奏,解决节奏难点。在唱熟后,又可以播放墨西哥版的“蟑螂舞”,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拉丁美洲风情,再让他们模仿歌曲中的热烈的情绪和越来越快的速度,学生们就会越唱越带劲,手舞足蹈。
这些方法,哪怕歌唱技巧不高的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学习,进而达到音乐教学的预期效果。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学习音乐的目的完全是通过表现这种手段,最终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孩子们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感受,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么?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合理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会有控制地歌唱,并有感情地表现歌曲,他们的声音才会更美妙、更动听,才能真正体现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目的,真正做到留住“美”声。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