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数学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数学学习动机,就象汽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所以必须激励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然而帮助缺乏数学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在进步中体验一种内部的自我激发。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人类具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本性,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有的学生,因学习失败、学习困难而对书本知识失去了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保证学生既能较为轻松地学懂知识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自觉学习。
二、把握教学难度
数学学习的目标设置是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很大差距,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
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学生应参与目标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使其内在动机进一步激发。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越浓厚;舒适的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先前已有的学习水平,使学生产生适当的内部紧张状态,从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然的话,目标太高或太低都无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
一个人专心致力于奖励很少的业余爱好之中,或者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地参加到娱乐性的解题活动中,都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了它的顶点。问题是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之中去?首先,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相反,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习因此受到促进。还应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促进卷入效果最有效方法。如:在均值定理的应用过程中,虽然人人都会念顺口溜“一正、二定、三相等”,但当它出现在具体的题目中时,很多学生却漏洞百出,特别当涉及三项均值定理的使用,最容易出现“没有定和或定积”、“在拆项过程中不考虑相等的”、“涉及常数项的处理”等问题。再如:在椭圆和双曲线的教学中,如果采用比较手法,学生的兴趣明显浓厚得多,虽然不可避免繁琐的运算过程,但由于两种曲线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次运算可能量大一些,但实质上已经把后面的工作也一起做了,心理上感觉不是很困难。这样既减轻了负担,而对两种曲线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刻,对以后整个圆锥曲线的学习都有很大好处。
四、竞争学习动机
运用小组竞争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变得更加积极,较少像过去那样消极被动;学生之间相互提供了关于自己学习的深度及如何学习的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兴趣。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一种活动方式就是每周六精选一些前面所学知识的小综合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由教师全部批改,再让出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一个题目。原则上是全班同学依次序进行,若有不会的题目,往后面轮,下次这个同学重来。实际上这种情况基本上没有出现,因为一般的同学发现自己哪个题目有问题,恰好又是自己要讲的,那他就会认真请教做得好的同学给自己讲清楚,因为谁也不会愿意轮到自己不敢上讲台或者是在讲台上出现问题。通过这种实验,我感觉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人人都喜欢上台亮相,不再害怕数学了。
五、教师作用
学生喜欢一个教师,爱屋及乌,也就会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亦即:师生关系的融洽也能促进学习。当然,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间接因素,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会不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说我不行,我非要证明给你看我行!”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有效地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从以上的一些措施来看,首先要肯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习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其次,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激励措施,才能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所以必须激励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然而帮助缺乏数学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在进步中体验一种内部的自我激发。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人类具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本性,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有的学生,因学习失败、学习困难而对书本知识失去了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保证学生既能较为轻松地学懂知识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自觉学习。
二、把握教学难度
数学学习的目标设置是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很大差距,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
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学生应参与目标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使其内在动机进一步激发。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越浓厚;舒适的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先前已有的学习水平,使学生产生适当的内部紧张状态,从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然的话,目标太高或太低都无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
一个人专心致力于奖励很少的业余爱好之中,或者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地参加到娱乐性的解题活动中,都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了它的顶点。问题是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之中去?首先,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至少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相反,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学习因此受到促进。还应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促进卷入效果最有效方法。如:在均值定理的应用过程中,虽然人人都会念顺口溜“一正、二定、三相等”,但当它出现在具体的题目中时,很多学生却漏洞百出,特别当涉及三项均值定理的使用,最容易出现“没有定和或定积”、“在拆项过程中不考虑相等的”、“涉及常数项的处理”等问题。再如:在椭圆和双曲线的教学中,如果采用比较手法,学生的兴趣明显浓厚得多,虽然不可避免繁琐的运算过程,但由于两种曲线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次运算可能量大一些,但实质上已经把后面的工作也一起做了,心理上感觉不是很困难。这样既减轻了负担,而对两种曲线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刻,对以后整个圆锥曲线的学习都有很大好处。
四、竞争学习动机
运用小组竞争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变得更加积极,较少像过去那样消极被动;学生之间相互提供了关于自己学习的深度及如何学习的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差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兴趣。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创造一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一种活动方式就是每周六精选一些前面所学知识的小综合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由教师全部批改,再让出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一个题目。原则上是全班同学依次序进行,若有不会的题目,往后面轮,下次这个同学重来。实际上这种情况基本上没有出现,因为一般的同学发现自己哪个题目有问题,恰好又是自己要讲的,那他就会认真请教做得好的同学给自己讲清楚,因为谁也不会愿意轮到自己不敢上讲台或者是在讲台上出现问题。通过这种实验,我感觉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人人都喜欢上台亮相,不再害怕数学了。
五、教师作用
学生喜欢一个教师,爱屋及乌,也就会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亦即:师生关系的融洽也能促进学习。当然,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间接因素,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会不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说我不行,我非要证明给你看我行!”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有效地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从以上的一些措施来看,首先要肯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习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其次,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激励措施,才能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