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6
培智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些学生的先天缺陷,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拿出我们的真心、细心和耐心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把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让学生真正能够独立起来。从学生发展来看,在他们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怎样与人沟通的问题。人类的沟通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来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对培智学生的语言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特别加以重视。
一、唤醒心灵,进行“愉快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源动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愉快教育也就是兴趣教育,激发弱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打开沉睡的心扉。
1、 热爱学生,唤醒学习热情
弱智学生先天的不足,更需要我们教师把特别的爱献给他们,我们时时刻刻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赢得他们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把学习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如,在生活上多给予关怀和帮助,由于我校学生都住校,因此,更有必要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加倍呵护。教学生怎么系鞋带、给女生讲一些青春期知识,多到学生的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学校的温暖,在生活的点滴关爱中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乐趣。
关爱之余还要信任和尊重学生,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子等),在班级制定规章制度,按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职位,让学生各尽其能,并定时联系家长,建立家校联系卡,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细心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让他们产生自尊的情感体验,激发进取的欲望,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生活产生信心,就能更好的实施教育。
2、 讲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表扬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弱智学生虽然在智力、能力上比正常的学生差,但是他们也具备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也喜欢被表扬,被鼓励。如,采用角色表演、游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在教生活课《做客》一文通过小华要去于阿姨家做客,引出去别人家做客要注意的地方:第一,敲门要轻,见人要主动打招呼;第二,在别人家做客不能乱翻东西,与小朋友游戏时不吵闹;第三,用餐时要文明;第四,临走时,要说再见。然后组织学生玩过家家的游戏,给学生分配角色,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不同的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玩中激发学习兴趣,并及时对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就这样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热情的同时也在游戏中体会文本的意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在生活中也能更快的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3、 善于煽情,诱发内心共鸣
“以一目尽传精神”,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动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弱智儿童虽然反应慢,但是他们也会察言观色。如,平时要保持微笑。尤其是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教师的微笑去鼓励他们,正如微笑是一泓清澈的泉水,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风趣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动作等都会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能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促使自己成长。
4、 借助教具,引导形象感知
对弱智学生的引导,更加需要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直观教学形式多样,通过直接接触事物,丰富学生的表象,有利于调动弱智学生的感官刺激,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弱智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愉悦”学习的心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的成长,慢慢学会独立。
二、 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弱智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千方百计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以及表达、运用的能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感知生活
弱智学生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比较差,而且思维直观具体,因此,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把课堂设计成生活常识类的课,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语言文字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 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动手探索
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所以,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构建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也为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打下基础,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生活独立的能力。如在学习生活课《戴手套》中,我特意选了一个大冷天,我自己戴了一付鲜艳漂亮的手套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戴手套有什么用?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后,我给予小结:戴手套不仅能保暖,而且还有美观的作用。所以学会戴手套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时,我觉得是时候了,于是我拿出了事先准备的几个小孩子都喜欢的卡通手套,我还不忘加一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戴手套,谁学得好戴得好,我就把手套送给他。这样在学生浓厚兴趣的带动下,学起来也自然干劲十足啊。
3、 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正如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自品尝。同样,对语文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够把文本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对于弱智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理解能力欠缺,仅仅靠一些图片、课件等是不足以支持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语言,常常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和事。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真实的体验生活,在体验中练习说话,学习词语,提高学习效果。
弱智学生先天的不足,使得他们经常遭到冷待遇,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更需要我们教育者用更大的耐心与爱心去温暖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也能跟正常的学生一样生活,一样享受阳光。而语文与生活又息息相关,弱智儿童要走入社会离不开语文,对他们的语文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走向社会,尽早的自立于社会,让他们能够进行语言交流,获得个体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都是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
培智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些学生的先天缺陷,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拿出我们的真心、细心和耐心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把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让学生真正能够独立起来。从学生发展来看,在他们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怎样与人沟通的问题。人类的沟通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来了解别人所说的话语,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对培智学生的语言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特别加以重视。
一、唤醒心灵,进行“愉快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源动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愉快教育也就是兴趣教育,激发弱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打开沉睡的心扉。
1、 热爱学生,唤醒学习热情
弱智学生先天的不足,更需要我们教师把特别的爱献给他们,我们时时刻刻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赢得他们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把学习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如,在生活上多给予关怀和帮助,由于我校学生都住校,因此,更有必要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加倍呵护。教学生怎么系鞋带、给女生讲一些青春期知识,多到学生的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学校的温暖,在生活的点滴关爱中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乐趣。
关爱之余还要信任和尊重学生,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子等),在班级制定规章制度,按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职位,让学生各尽其能,并定时联系家长,建立家校联系卡,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细心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让他们产生自尊的情感体验,激发进取的欲望,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生活产生信心,就能更好的实施教育。
2、 讲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表扬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弱智学生虽然在智力、能力上比正常的学生差,但是他们也具备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也喜欢被表扬,被鼓励。如,采用角色表演、游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在教生活课《做客》一文通过小华要去于阿姨家做客,引出去别人家做客要注意的地方:第一,敲门要轻,见人要主动打招呼;第二,在别人家做客不能乱翻东西,与小朋友游戏时不吵闹;第三,用餐时要文明;第四,临走时,要说再见。然后组织学生玩过家家的游戏,给学生分配角色,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不同的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玩中激发学习兴趣,并及时对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就这样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热情的同时也在游戏中体会文本的意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在生活中也能更快的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
3、 善于煽情,诱发内心共鸣
“以一目尽传精神”,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动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弱智儿童虽然反应慢,但是他们也会察言观色。如,平时要保持微笑。尤其是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教师的微笑去鼓励他们,正如微笑是一泓清澈的泉水,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风趣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动作等都会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能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投入到学习中,促使自己成长。
4、 借助教具,引导形象感知
对弱智学生的引导,更加需要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直观教学形式多样,通过直接接触事物,丰富学生的表象,有利于调动弱智学生的感官刺激,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弱智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愉悦”学习的心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的成长,慢慢学会独立。
二、 回归生活,联系生活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弱智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千方百计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以及表达、运用的能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感知生活
弱智学生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比较差,而且思维直观具体,因此,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把课堂设计成生活常识类的课,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语言文字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 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动手探索
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所以,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构建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也为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打下基础,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生活独立的能力。如在学习生活课《戴手套》中,我特意选了一个大冷天,我自己戴了一付鲜艳漂亮的手套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戴手套有什么用?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后,我给予小结:戴手套不仅能保暖,而且还有美观的作用。所以学会戴手套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时,我觉得是时候了,于是我拿出了事先准备的几个小孩子都喜欢的卡通手套,我还不忘加一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戴手套,谁学得好戴得好,我就把手套送给他。这样在学生浓厚兴趣的带动下,学起来也自然干劲十足啊。
3、 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正如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自品尝。同样,对语文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够把文本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对于弱智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理解能力欠缺,仅仅靠一些图片、课件等是不足以支持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语言,常常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离不开生活中的人和事。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真实的体验生活,在体验中练习说话,学习词语,提高学习效果。
弱智学生先天的不足,使得他们经常遭到冷待遇,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更需要我们教育者用更大的耐心与爱心去温暖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也能跟正常的学生一样生活,一样享受阳光。而语文与生活又息息相关,弱智儿童要走入社会离不开语文,对他们的语文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走向社会,尽早的自立于社会,让他们能够进行语言交流,获得个体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都是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