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语道,人往高处走。在人们心中,工作生活的“高处”似乎就是大都市。时下,北上广深就成了一些人们的首选地。而乡村似乎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离乡别井奔赴大都市成了不少人人生的指标。然而,这个老而又老的观念近年却静悄悄地改变了。
近来,退休副教授冯灼灵夫妇毅然选择从繁华广州回到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安家,给人们添上几分好奇。正值岁末,我们慕名步入昌梅村冯灼灵之家。
冯老把我们引进他的家。这是一座二层小楼房。设计小巧玲珑,明窗几净,鲜花吐艳,与门口村百姓舞台和田畴绿野相映成趣。
现年72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冯灼灵,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人,出生在昌梅村一个农民家庭。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受了风雨的洗礼与磨练。青少年的他,一直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物,深得学校和乡亲的喜爱。那一年,冯灼灵在当地中学毕业后,被推选为农村的赤脚医生,经过短期的培训之后,干起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行当来。因为工作出色和对职业的执着追求,冯灼灵到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深造。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被学院安排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讲师,不久,晋升为副教授。他山西籍的夫人也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夫妇在广州工作生活了数十年,一切称心如意。那么冯老夫妇为何放弃安逸的大都市生活搬家返乡?
20多年前,为了让年迈的母亲安度晚年,在村的安排下,冯灼灵在家乡的村子一角建了一座带小院的房子。母亲10年前去世后,他却很少回来居住。原因无他,乡村疏于整治,卫生与环境都不尽人意。
近年来,恩平市和牛江镇积极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一改从前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村子变得整洁美丽起来。蓝天白云下,汩汩溪水延绵村里,乡间小路、庭前屋后干净整洁,稻谷秋收的田野又变成马铃薯的世界,宽敞明亮的农家院庭欢声笑语此起彼落。冯老指着门口条条干净村道,绿叶婆娑的古树,勃勃生机的荷花池,以及当地今年崛起的“恩平南美洲华侨华人文化展览馆”,百姓舞台和村小广场等乡村振兴的“作品”,与笔者侃侃而谈。
昌梅村创新提出“以地捐建”的建议,即凡是把村中废旧的猪舍、危房、空地捐出来,用作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民,一处房舍或空地视为捐赠5000元,捐赠者姓名列入爱心捐赠芳名册。新风劲吹,好事连连,截至目前,村民自愿捐献出来的废旧猪舍、危房、空地共120多处,折合价值超过60多万元。冯老感慨,家乡变,牛江镇变,农村好哇。遂产生了强烈的树高千寻落叶归根的念头。与同是医学界名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级的妻子商量后,决定重新装修原来的房子,在故乡定居生活。
从环境说到人,冯老告诉笔者,从春节前夕到近岁末,两老在昌梅村一住就是十多个月,对农村有点恋恋不舍。冯老夫人说,家中东西从沒丢失过。不但如此,房子装修间,很多村民热情相助那种纯朴令她深为感动。至于日常生活,送菜送当地糕点的数不胜数。缕缕乡情,令两老感慨万千。他们认准了“老有所托”,在昌梅安度晚年。今年的乡村振兴有关项目评比中,冯灼灵在家乡小院房子还被评选为恩平市十佳最美农家庭院呢。
镇委书记冯亮稂告诉笔者,牛江镇近年充分利用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乡的品牌,在昌梅一带精心策划冯如文化精品线路,现有入库项目38个,已建成31个。目前,冯如文化精品线路昌梅段现已基本建成,建有村标牌坊、航父事迹廊、百姓舞台、文化广场等特色场所,线路沿途的房屋进行外立面统一改造。精品线路建成后,不仅为村民群众提供了美丽宜居的环境,还进一步擦亮了冯如故里的名片。今年来,前来昌梅参观的游客超七万人次。昌梅村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力打好侨牌,进一步擦亮牛江镇“冯如故里”这张名片。其中马龙塘村是2018年挂牌的“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该村的侨胞之家结合侨文化,深挖本村的红色革命元素,通过打造“巾帼夫人村”,增设“名人榜”等展示内容,营造该村爱国爱乡、建功立业、守法知礼的浓厚古村文化氛围。
在侨星国际恩平市华侨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陈文坚介绍,他们充分发挥孵化基地侨胞之家的作用,利用基地的创业平台,专门为有志回乡投资创业创新的华侨商家提供租金低廉环境优越的办公场所、税收和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真正为侨胞回国创业排忧解难。自2018年底挂牌以来,已有10多家企業成功进驻恩托市华侨创业孵化基地,引入资金超3亿元。牛江镇先后被评“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富硒小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近来牛江镇将创建森林小镇工作与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相融合,投入150多万元对火煤岭森林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省级法治文化公园。一方面在园内建设了环山公路、路灯、桌椅、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为群众增加休闲场所。
谈兴正浓,门口走入了在昌梅一带耕种经营的两位农民企业家,一位是谢国良,另一位是邻村的马铃薯大王冯柱泉。他们慕名拜师而来。
他们告诉笔者,乡村振兴不能是空中楼阁,要有实实在在的效益。牛江镇依托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大现代农业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全镇3000多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聚集起来,大大提高了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增收致富。牛江镇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建立“政府指导+社工服务+公司运营”的帮扶模式,统筹组合资源,实行“扶人上马,送人一程”,投入140多万元,全力打造集农技戒毒、社区矫正和精准扶贫等功能“三合一”的“小康农场”。
对中医副教授冯灼灵夫妇回乡定居,像一股和暖的春风,很快吹遍冯如故里,传遍了四乡六里。乡亲们都喜欢之下,不少有身体问题需要调理的乡亲,都爱前来找他们夫妇帮忙。对前来救助的乡亲,冯灼灵夫妇总是有求必应,仁心仁术,尽职尽责,不辞劳苦,赠医赠药,让有身体困惑的乡亲回归健康,精神百倍地投身乡村振兴行列中去。
在农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外流失,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大部分村民现在还没有改变进城买房的想法,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都觉得去城里生活才有发展前途,在农村就是死路一条。而今,退休副教授冯灼灵夫妇毅然回归农村广阔天地,不但大有依托,也大有可为。
近来,退休副教授冯灼灵夫妇毅然选择从繁华广州回到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安家,给人们添上几分好奇。正值岁末,我们慕名步入昌梅村冯灼灵之家。
冯老把我们引进他的家。这是一座二层小楼房。设计小巧玲珑,明窗几净,鲜花吐艳,与门口村百姓舞台和田畴绿野相映成趣。
现年72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冯灼灵,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人,出生在昌梅村一个农民家庭。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受了风雨的洗礼与磨练。青少年的他,一直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物,深得学校和乡亲的喜爱。那一年,冯灼灵在当地中学毕业后,被推选为农村的赤脚医生,经过短期的培训之后,干起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行当来。因为工作出色和对职业的执着追求,冯灼灵到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深造。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被学院安排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讲师,不久,晋升为副教授。他山西籍的夫人也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夫妇在广州工作生活了数十年,一切称心如意。那么冯老夫妇为何放弃安逸的大都市生活搬家返乡?
20多年前,为了让年迈的母亲安度晚年,在村的安排下,冯灼灵在家乡的村子一角建了一座带小院的房子。母亲10年前去世后,他却很少回来居住。原因无他,乡村疏于整治,卫生与环境都不尽人意。
近年来,恩平市和牛江镇积极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改造乡村人居环境,一改从前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村子变得整洁美丽起来。蓝天白云下,汩汩溪水延绵村里,乡间小路、庭前屋后干净整洁,稻谷秋收的田野又变成马铃薯的世界,宽敞明亮的农家院庭欢声笑语此起彼落。冯老指着门口条条干净村道,绿叶婆娑的古树,勃勃生机的荷花池,以及当地今年崛起的“恩平南美洲华侨华人文化展览馆”,百姓舞台和村小广场等乡村振兴的“作品”,与笔者侃侃而谈。
昌梅村创新提出“以地捐建”的建议,即凡是把村中废旧的猪舍、危房、空地捐出来,用作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民,一处房舍或空地视为捐赠5000元,捐赠者姓名列入爱心捐赠芳名册。新风劲吹,好事连连,截至目前,村民自愿捐献出来的废旧猪舍、危房、空地共120多处,折合价值超过60多万元。冯老感慨,家乡变,牛江镇变,农村好哇。遂产生了强烈的树高千寻落叶归根的念头。与同是医学界名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级的妻子商量后,决定重新装修原来的房子,在故乡定居生活。
从环境说到人,冯老告诉笔者,从春节前夕到近岁末,两老在昌梅村一住就是十多个月,对农村有点恋恋不舍。冯老夫人说,家中东西从沒丢失过。不但如此,房子装修间,很多村民热情相助那种纯朴令她深为感动。至于日常生活,送菜送当地糕点的数不胜数。缕缕乡情,令两老感慨万千。他们认准了“老有所托”,在昌梅安度晚年。今年的乡村振兴有关项目评比中,冯灼灵在家乡小院房子还被评选为恩平市十佳最美农家庭院呢。
镇委书记冯亮稂告诉笔者,牛江镇近年充分利用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乡的品牌,在昌梅一带精心策划冯如文化精品线路,现有入库项目38个,已建成31个。目前,冯如文化精品线路昌梅段现已基本建成,建有村标牌坊、航父事迹廊、百姓舞台、文化广场等特色场所,线路沿途的房屋进行外立面统一改造。精品线路建成后,不仅为村民群众提供了美丽宜居的环境,还进一步擦亮了冯如故里的名片。今年来,前来昌梅参观的游客超七万人次。昌梅村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力打好侨牌,进一步擦亮牛江镇“冯如故里”这张名片。其中马龙塘村是2018年挂牌的“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该村的侨胞之家结合侨文化,深挖本村的红色革命元素,通过打造“巾帼夫人村”,增设“名人榜”等展示内容,营造该村爱国爱乡、建功立业、守法知礼的浓厚古村文化氛围。
在侨星国际恩平市华侨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陈文坚介绍,他们充分发挥孵化基地侨胞之家的作用,利用基地的创业平台,专门为有志回乡投资创业创新的华侨商家提供租金低廉环境优越的办公场所、税收和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真正为侨胞回国创业排忧解难。自2018年底挂牌以来,已有10多家企業成功进驻恩托市华侨创业孵化基地,引入资金超3亿元。牛江镇先后被评“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富硒小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近来牛江镇将创建森林小镇工作与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相融合,投入150多万元对火煤岭森林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省级法治文化公园。一方面在园内建设了环山公路、路灯、桌椅、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为群众增加休闲场所。
谈兴正浓,门口走入了在昌梅一带耕种经营的两位农民企业家,一位是谢国良,另一位是邻村的马铃薯大王冯柱泉。他们慕名拜师而来。
他们告诉笔者,乡村振兴不能是空中楼阁,要有实实在在的效益。牛江镇依托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大现代农业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全镇3000多户分散的农户组织聚集起来,大大提高了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增收致富。牛江镇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建立“政府指导+社工服务+公司运营”的帮扶模式,统筹组合资源,实行“扶人上马,送人一程”,投入140多万元,全力打造集农技戒毒、社区矫正和精准扶贫等功能“三合一”的“小康农场”。
对中医副教授冯灼灵夫妇回乡定居,像一股和暖的春风,很快吹遍冯如故里,传遍了四乡六里。乡亲们都喜欢之下,不少有身体问题需要调理的乡亲,都爱前来找他们夫妇帮忙。对前来救助的乡亲,冯灼灵夫妇总是有求必应,仁心仁术,尽职尽责,不辞劳苦,赠医赠药,让有身体困惑的乡亲回归健康,精神百倍地投身乡村振兴行列中去。
在农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外流失,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大部分村民现在还没有改变进城买房的想法,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都觉得去城里生活才有发展前途,在农村就是死路一条。而今,退休副教授冯灼灵夫妇毅然回归农村广阔天地,不但大有依托,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