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古希腊三贤之一”.对其进行研究的著作浩如烟海,但关于其性格方面的著作较少。性格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的意识、行为有重大作用。教育是苏格拉底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也是最值得的赞赏的成就。因此,本文将对苏格拉底的自信、理智、博爱的性格特质进行浅析,并进一步论述它们在其教育活动方面的影响,希望能够使人们对苏格拉底有一种更为具体化的了解。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教育活动 自信 理智 博爱
一、自信
苏格拉底是一个自信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他是有理由如此自信的,因为他确信自己受神的指引:“我有一种不寻常的经验。一种预言的声音一直伴随着我,如果我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哪怕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都要阻止我。” 而且,苏格拉底是神所认为最聪明的人,这样受神眷顾,自然比别人更加自信。苏格拉底自诩为马虻,认为自己是神馈赐给这个城邦的赠品。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自信的体现吗?
但是,有时候苏格拉底的自信会以一种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自负的感觉。众所周知,反讽是苏格拉底惯用的施教方法之一,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他经常去诘难他人,使别人很难堪。 这种方法虽然有好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它。
虽然苏格拉底从不自命为任何人的老师,但不可否认,苏格拉底的行为正是教师的行为,而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施教。自信是身为一个教师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自信,则没有办法施教,更何况是令人信服,使人受益。苏格拉底的自信帮助他成为一位最伟大的教师。因为自信,所以他可以与任何人就任何问题在任何地方展开讨论、辩论。因为自信,所以他可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学说,不为外物所动摇。因为自信,他才能够让听他教导的人感到信服,从而跟随他的脚步也这样去做。
二、理智
苏格拉底是一个理智的人,这一点是公认的。苏格拉底认为神明关爱人类,赐给属于人的判断力和理智,使人有别于动物。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理智是人类所特有的,因此没有理由不理智。另一方面,苏格拉底曾和安提丰进行过关于幸福的辩论,他以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就会愈接近于神仙;神性就是完善,愈接近于神性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赞赏无欲无求,并且也在努力地践行,欲望如此之少的人,怎么能够不理智呢?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受到嘲笑与欺侮,苏格拉底也很少发脾气;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中,即使艰难,也依然淡定从容;在战争中,即使因情况危急而撤退,他也能从容不迫,并拯救同伴的性命。
但是苏格拉底的理智有时候近于苛刻,譬如食物,他认为只要能够满足身体需求就好,而不需要过量;未免受到美的诱惑,看到美人要立刻跑开。他像一个苦修者一样要去自己。
虽然有时候会理智过度以至于苛刻,但是不可否认苏格拉底的理智对他的教育活动是有很大益处的。苏格拉底惯用的施教方法是产婆术、归纳、下定义,这些都是符合他的理智特性的。而且,他的理智不仅能帮他保证所教授知识的正确性,理智驱使他追求事物的真理,严谨地辨析他所探寻到的知识,更能保证教授行为的正确性。即使遇到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或者在施教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也依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使学生满意,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三、博爱
苏格拉底是一个博爱的的人,这是神赋予他的职责所要求的必备特性。他说:“我确信神指派我的职责是度过爱智的一生,检查我自己和他人。 担负着神所赋予的使命,所以苏格拉底责无旁贷地以此为己任,将他的爱洒向了整个城邦。他爱着城邦中的每一个人,他自己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专心向善,不要求享受也不计报酬。
但是,他的这种博爱有时也会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由于神的指派而对雅典承担责任,他的爱非自发。他像是介于神与人类之间,以一种高于人的姿态出现。他的爱更偏向于神式的博爱,是冷漠的爱。
正是因为对人的博爱,所以苏格拉底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更关注于人事,所讨论探寻的内容也都是伦理道德、政治等与人息息相关的内容,较少的去涉及自然、宇宙等他认为是由神的智慧与力量所控制的领域。而且,他的这种神式的、冷漠的博爱使的他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去探索这些知识。他比普通人站的高,看得远,因此比他们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他又比神离普通人更近,所以更能懂得人事。这就为他探索事物的真理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位置。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性格具有复杂性,自信中带着自负,趋近于苛刻的理智,还有稍显于冷漠的博爱,虽然不那么完美,但这就是真实的苏格拉底。性格影响人的一生,正是苏格拉底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教育活动方面取得了这样巨大的成就,他选择的教育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尽管时间飞逝,千年已过,却依然熠熠生辉。
注释:
柏拉图.申辩篇.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8:48,59,63,78.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第30-31,36.
参考文献:
[1][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M].余灵灵,罗林平译. 上海:三联书店, 1988.
[4]刘以焕,王凤贤.苏格拉底[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教育活动 自信 理智 博爱
一、自信
苏格拉底是一个自信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他是有理由如此自信的,因为他确信自己受神的指引:“我有一种不寻常的经验。一种预言的声音一直伴随着我,如果我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哪怕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都要阻止我。” 而且,苏格拉底是神所认为最聪明的人,这样受神眷顾,自然比别人更加自信。苏格拉底自诩为马虻,认为自己是神馈赐给这个城邦的赠品。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自信的体现吗?
但是,有时候苏格拉底的自信会以一种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自负的感觉。众所周知,反讽是苏格拉底惯用的施教方法之一,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他经常去诘难他人,使别人很难堪。 这种方法虽然有好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它。
虽然苏格拉底从不自命为任何人的老师,但不可否认,苏格拉底的行为正是教师的行为,而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施教。自信是身为一个教师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自信,则没有办法施教,更何况是令人信服,使人受益。苏格拉底的自信帮助他成为一位最伟大的教师。因为自信,所以他可以与任何人就任何问题在任何地方展开讨论、辩论。因为自信,所以他可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学说,不为外物所动摇。因为自信,他才能够让听他教导的人感到信服,从而跟随他的脚步也这样去做。
二、理智
苏格拉底是一个理智的人,这一点是公认的。苏格拉底认为神明关爱人类,赐给属于人的判断力和理智,使人有别于动物。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理智是人类所特有的,因此没有理由不理智。另一方面,苏格拉底曾和安提丰进行过关于幸福的辩论,他以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就会愈接近于神仙;神性就是完善,愈接近于神性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赞赏无欲无求,并且也在努力地践行,欲望如此之少的人,怎么能够不理智呢?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受到嘲笑与欺侮,苏格拉底也很少发脾气;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中,即使艰难,也依然淡定从容;在战争中,即使因情况危急而撤退,他也能从容不迫,并拯救同伴的性命。
但是苏格拉底的理智有时候近于苛刻,譬如食物,他认为只要能够满足身体需求就好,而不需要过量;未免受到美的诱惑,看到美人要立刻跑开。他像一个苦修者一样要去自己。
虽然有时候会理智过度以至于苛刻,但是不可否认苏格拉底的理智对他的教育活动是有很大益处的。苏格拉底惯用的施教方法是产婆术、归纳、下定义,这些都是符合他的理智特性的。而且,他的理智不仅能帮他保证所教授知识的正确性,理智驱使他追求事物的真理,严谨地辨析他所探寻到的知识,更能保证教授行为的正确性。即使遇到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或者在施教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也依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使学生满意,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三、博爱
苏格拉底是一个博爱的的人,这是神赋予他的职责所要求的必备特性。他说:“我确信神指派我的职责是度过爱智的一生,检查我自己和他人。 担负着神所赋予的使命,所以苏格拉底责无旁贷地以此为己任,将他的爱洒向了整个城邦。他爱着城邦中的每一个人,他自己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专心向善,不要求享受也不计报酬。
但是,他的这种博爱有时也会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由于神的指派而对雅典承担责任,他的爱非自发。他像是介于神与人类之间,以一种高于人的姿态出现。他的爱更偏向于神式的博爱,是冷漠的爱。
正是因为对人的博爱,所以苏格拉底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更关注于人事,所讨论探寻的内容也都是伦理道德、政治等与人息息相关的内容,较少的去涉及自然、宇宙等他认为是由神的智慧与力量所控制的领域。而且,他的这种神式的、冷漠的博爱使的他能够保持适当的距离去探索这些知识。他比普通人站的高,看得远,因此比他们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他又比神离普通人更近,所以更能懂得人事。这就为他探索事物的真理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位置。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性格具有复杂性,自信中带着自负,趋近于苛刻的理智,还有稍显于冷漠的博爱,虽然不那么完美,但这就是真实的苏格拉底。性格影响人的一生,正是苏格拉底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教育活动方面取得了这样巨大的成就,他选择的教育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尽管时间飞逝,千年已过,却依然熠熠生辉。
注释:
柏拉图.申辩篇.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8:48,59,63,78.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第30-31,36.
参考文献:
[1][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M].余灵灵,罗林平译. 上海:三联书店, 1988.
[4]刘以焕,王凤贤.苏格拉底[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